新时代的奋进者
——记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多金属采矿场机械技术员杨雄

2018-09-22 03:25刘志春
中国有色金属 2018年18期
关键词:竹园遥控工作

刘志春|文

湖南柿竹园公司多金属采矿场机械技术员杨雄,对待工作用心刻苦,总能在细节中找到创新之法,越有困难越向前看,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新时代的奋进者!”

3月22日,在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柿竹园公司”)多金属采矿场490井下出矿进路验收现场,一个戴着眼镜、略显儒雅的年轻人,用遥控装置指挥着一台铲运机灵活自如地完成行走、铲矿、倒矿等复杂动作。这是公司第一台由普通铲运机自主改装而成的遥控自动铲运机。完成这一改造任务的就是多金属采矿场机械技术员杨雄和他的团队。

说起杨雄,认识他的人不多,因为他到柿竹园公司工作只有1年多时间。但来公司之前,他已经在三一重工工作了10多年,参与了三一重工在国内外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来柿竹园公司不久,便在中央电视台专题片《大国利器》中看到了他当年徒弟周翔先进事迹的介绍。这让杨雄既感到荣耀又十分振奋。很多同事问他:“为什么放弃待遇较好的三一重工,从省城长沙来柿竹园发展呢?”杨雄这样回答:“在家乡有家人相伴,这份温情不能用金钱衡量。而且,现在的柿竹园是发展的最好时期,对我个人来说,也有足够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他下定决心,要在柿竹园公司生产建设的新征途中发挥优势,开创一片新天地。

“平日里,杨雄穿着和井下工人一样,矿帽下方还架着一副宽厚的眼镜,手里总习惯性地拿着笔和记录本,感觉他很稳重、有涵养”;“杨雄喜欢琢磨铲运机等机械设备,喜欢和工人们交谈,喜欢在他的本子上写写画画……”这是工人们对杨雄最初的印象。可随后,大家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精通设备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技术,而且虚心好学,对待技术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结合实际提出的“设备维修质保金”、“看板管理”、“相互培训”等金点子,都被多金属采矿场采纳并在逐步推广实施。

从无到有的智能改装

2017年7月,柿竹园公司成为五矿集团智能矿山建设试点单位。采用遥控铲运机协助解决井下出矿“悬拱”问题,是公司智能化矿山建设面临的首个难题。采购遥控铲运机需要支付高额成本,而且在对遥控技术掌握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能影响生产的持续稳定,理想的方案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改装。领导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杨雄,并组建了以杨雄为带头人的技术团队。

杨雄和他的团队立即投入这项工作。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在铲运机车间整整摸索了一个多月,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遥控技术资料,同时还与北京易联创安、中国恩菲、长沙迪迈等科技公司、设备厂家进行沟通对接……他起草制订的《普通铲运机遥控改装方案》先后修改了五次,修改的方案和技术数据摞成了厚厚的一沓。

智能遥控改装,说起来容易,可杨雄和他的团队在工作中深深感受到,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异常艰难。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又不影响正常生产时间,他们利用铲运机早中班交接班4个小时的时间空隙拆换配件和进行测试,有时甚至在铲运机发动机余热还没有散去,忍受高温进行配件拆除和安装。

改造的过程并不顺利。从技术到设备,国内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虽有成熟的智能遥控厂家,但他们不情愿提供改装技术上的支持。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测试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让配合改装的设备厂家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可杨雄他们没有放弃。在该场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他们咬紧牙关,坚定了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雄和他的团队凭着加班加点的干劲,凭着对事业高度负责和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奋斗精神,先后解决了铲运机自动行走系统、动力系统、铲斗工作系统、自动换挡等技术难题。2017年11月24日,铲运机改造在测试实验中取得圆满成功,今年3月22日又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验收。

改装后的铲运机不仅保留了原来人工操作的功能,而且预期的遥控功能全部实现。当工人们看着这台公司最早购置的4立方型401普通铲运机在远距离遥控下灵活精准地作业时,他们纷纷向杨雄竖起了大拇指。在通过现场验收的那一刻,杨雄和他的队友们喜极而泣,热情相拥。他们终于成功了!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这个技术团队对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生动地诠释了坚持的力量!

回忆这段艰辛的改装过程,杨雄这样评价:“我可能是一个越有困难越向前看的人。别人说这个难干,那个干不了,但在我看来,只要坚持、努力地去做,总能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好。”

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

每天早班8点10分,杨雄会准时赶到铲运机房,与维修工人、司机对铲车进行下井前检查。他自己认为这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为在来公司之前,他对铲运机的了解并不多。他想尽快把铲运机的构造、功能搞清楚、摸透,更好地发挥一个合格技术人员的服务、指导职能。

沉下心来钻研工作,心无旁骛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细致,这就是工匠精神在技术人员身上的体现。多金属采矿场现有3个品牌的铲运机,短期内掌握这些机器的全部知识,难度非常大。杨雄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他坚持深入现场,经常与维修工人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围着铲运机写写画画,这是他是通过记录和绘图来进行学习。针对设备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他一回到办公室就对照图纸进行对比分析,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些方式,杨雄的学习计划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几个月的时间,他就把3个品牌铲运机的液压控制、电气原理熟记于心。

铲运机在井下作业,由于工作强度大,发动机拉缸的事件多次发生。402型铲运机就曾经因为发动机水温过高,在不长的时间内拉缸两次。维修一次需要2个人3个班,更换配件约1.8万元。针对“开锅”(发动机水温过高导致拉缸)事件,杨雄发现维修工人对铲车司机抱怨很大:“为什么司机就不能及时发现而停机呢?”可铲运机司机也有牢骚:“工作任务量那么大,谁想发生这样的事故啊?”

杨雄了解这些情况后就认真思考起来:如果给铲车加装一套声光报警装置,当发动机水温过高时就能发出警示,不就能避免吗?说做就做,杨雄通过查阅相关图纸和技术规范,多次与铲运机司机及维修班人员沟通后,他有了思路:在发动机水道备用口上安装一个温控开关,水温过高时驱动相应的电路工作,让安装在驾驶室顶部警示灯、喇叭同时发出报警。他的方案得到场部领导批准,测试也一次性成功。杨雄的改造方法得到迅速推广,该场其余18台铲运机也都进行了改装,发动机拉缸的事从此销声匿迹。

用心提升技术水平

杨雄不仅刻苦学习,善于学习,而且善于总结,以总结的成果来强化技术管理工作。铲运机开坏了就修,修好了接着开,很多人并不太注意其中的细节。可杨雄对这些细节时时留意,处处留心。他把维修过程中铲运机的故障现象及维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用心的记录和总结,现已完成了8个铲运机典型故障案例的汇编。他编制的《铲运机维修故障手册》,已完成初稿,并表示这项工作将继续进行下去。他还将该场3个品牌的铲运机图纸资料汇集成册,和同事徐石清一起,针对铲运机的常用配件、铭牌做成电子版。杨雄说:“这样做主要是为技术员分析故障提供方便,也可以当做维修人员或新员工学习培训的资料。”

多年来,多金属采矿场井下中深孔爆破起爆弹制作通常是用手将2号岩石乳化炸药装入塑料壳内。熟练的技术员每小时可制作60~70个,工作强度虽不大,但工作时间长、要浪费一定量的药卷,而且药卷有腐蚀性,对制作人员的手有伤害,对现场文明卫生、安全也留有隐患,装药后需仔细清理现场。手工装药是矿山制作起爆弹的传统工艺,多年来都是这么做的,大家也都习惯了。但杨雄凭着对机械装置原理的熟练掌握,他很快就有了起爆弹制作的改进方法。他发明的利用玻璃胶枪制作起爆弹的小装置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并迅速在井下得到了推广。

杨雄在现场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装药枪装置由活塞缸筒、出药口和托盘构成,用亚克力透明塑料管作材料,确保绝缘和不积累静电。工作原理是剪开一头药卷把整卷药装入缸筒,手动往复推进即可将炸药挤入制起爆弹内,挤完的药卷塑料皮留在出药口处。拧开出药口,取出药皮,同时换入下一根药卷,即可重复作业。”与手装起爆弹相比,这套小装置药卷无残余药量,装药工的手不用直接接触炸药,避免了腐蚀伤害。杨雄说:“这个装置的缺点是辅助时间较长,挤药时间为20秒,但换一次药时间也需要15秒左右,平均每小时能制作70个左右,和手工效率差不多。但这套装置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结合公司井下中深孔爆破的实际,我们准备下一步采用气缸推动挤压炸药的装置。第二代装药枪装置制作起爆弹每小时能达150~200个。”

用心才能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用心才能使工作更出色。杨雄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作为公司的技术人员,只有立足岗位,用心做好每件事,在技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做出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采访札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些昂扬的话语重申了“奋斗”这一时代主题,催人奋进。在采访完杨雄这名普通的技术员后,我们深有感触。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才能在新时代的征途中展示新作为,取得新成绩!

猜你喜欢
竹园遥控工作
“遥控”老师
曾跃进
漫步千竹园有感
他是如何遥控引爆的
不工作,爽飞了?
竹园
贵州大竹园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综采工艺探析
选工作
遥控赛车
遥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