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贷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18-09-27 09:16董迅石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园网网贷危机

董迅石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210013)

校园网贷通常分为三种:一是以大学生为专门对象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有的平台还提供低额度的现金贷;二是P2P贷款平台,如校园贷、投投贷、名校贷等,为大学生助学和创业贷款;三是阿里、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的各种信贷服务[1]。校园网贷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恶性事件。不良校园网贷,更是给大学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

一、大学生校园网贷的现状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优越感,所以他们在生活中通过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在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在盲目的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有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便产生为了面子而不考虑自身实际经济能力的心理。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超前的消费观念,他们喜欢追求时尚,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但他们主要收入来源是家庭的支持,收入水平较低。强烈的消费欲和拮据的经济之间形成了现实矛盾,使得很多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但增加了家庭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导致了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校园网贷”一出现就在大学生中迅速“走红”,它们成了大学生的“宠儿”。通过调查发现,在商品具备可分期消费的前提下,有61%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消费,只有39%的大学生选择一次性消费,并且网贷消费已经有了一批忠实的用户。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92%的学生表示会在毕业以后继续使用网贷消费[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校园网贷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

调查表明,大学生进行校园网贷时,女生主要集中于护肤化妆品、服装和其他零散的物品,其特点是单件价格低、数量大,积少成多;而男生主要集中于名牌鞋、衣物和数码电子产品的购置,其特点是单件价格高、还款周期长。同时,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还款期限在三个月以内的人群是主力军,占调查中网贷总人数的76.5%;而金额在1000元以上,还款周期 6—12个月的仅占2.5%[3]。由此可见,虽然对于校园网贷,大学生的接受程度高、普及范围广,但大多数人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二、大学生校园网贷存在的问题

校园网贷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却有强烈的购买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引发了较大的社会争议,媒体更是把对于一些陷入不良网贷大学生的自杀、“裸贷”等各种极端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究其主要原因,是校园网贷存在着极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

目前,一些电商推出的信贷服务,如“芝麻信用”“京东白条”等,因为准入门槛高、操作规范,一般不容易产生校园不良网贷。而一些分期购物平台和P2P贷款平台,为了使利益最大化,雇佣校园代理在学生中恶意传播一些煽动性和诱惑力极强的广告,散布的信息存在虚假、隐瞒收费的情况,过分宣扬物质消费和享受,极大地影响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校园网贷行业既没有自律公约,也没有较强的法律监管制度,因此甚至有诱骗女学生通过“裸持”提高贷款额度,有的平台还故意为大学生的资质审核留有漏洞让大学生上套[4]。

这种校园网贷,实质上就是变相“高利贷”。在“零首付”“零利息”的诱惑下,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成功“上钩”。一旦成交,网贷平台首先会收取贷款全额20%的保证金和4%以上的服务费,借贷人实际到手的资金一般只有贷款总额的75%左右,月利率通常在0.99%-2.38%之间,再加上各项费用,有的平台折合年利率高达36%。此外,大学生一旦不能按期还款,平台就会收取高额违约金,平台违约金通常在0.5%/天以上,有的平台甚至会高达5%/天以上。然而,这些高额保证金、各项服务费以及逾期费用等信息,在贷款之前,借贷的大学生并不知情,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借贷手续。

大学生一旦逾期还贷,面对高额利息、滞纳金,他们没有收入来源,即使靠平时兼职打工所得也是杯水车薪。另外,很多人碍于情面不愿意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于是不少大学生只好在新的平台上进行借贷。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害人害己。同时,网络借贷平台往往雇佣第三方催债公司,通过联系学生父母、老师、同学、发送律师函等方式进行“轮番轰炸”,更有一些平台采取骚扰、胁迫、跟踪和非法拘禁等方式威胁学生,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引发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心理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鼻祖G.Caplan在1964年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理论研究之后,首次提出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的困境超过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5]。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个人的内在气质、性格和环境、面临的困难等具体的因素,运用引导、启发、转移、排解等方法缓解和消除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6]。其针对由不良校园网贷引发的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建立由心理健康教育、排查诊断、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回访巩固五个部分构成的心理干预系统(如图所示),使之发生指向性预期目标变化。

心理干预模式图

心理健康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大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常识和正确的消费观教育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导学生不攀比、不摆阔,理性认清自己的实际需求,注重将精力集中在学习和自我提高上,摒弃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占领网络高地,使大学生了解校园网贷的相关知识,了解网贷的优势和劣势,减少学生出现不理性消费行为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网络消费常识和金融知识,学会识别网贷骗局,消除盲目攀比、炫耀等不良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最后,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广泛开展学生活动,通过演讲、辩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大学生树立文明、生态、绿色的健康消费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阶段之后,是排查诊断阶段,需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排查。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心理测评软件,了解陷入不良校园网贷的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时间、症状等,了解其不良网贷的具体情况。在排查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优势,利用朋辈教育,第一时间为陷入不良校园网贷的同学提供心理帮助。但心理委员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自身局限性,只能在心理危机发生时进行紧急处理,更专业、更全面的帮助,还是要寻求于学校的专业老师。所以心理委员应把情况及时上报学校,由学校的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高校除了进行专业的心理帮扶之外,还应积极联系家长、学校的保卫处、当地的派出所等部门,从外界环境上帮助学生扫除不良网贷产生的心理障碍,维护自身权益。

随后是心理治疗阶段,普遍的治疗方法有认知治疗、转移注意力、团体辅导等。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循序渐进。运用认知治疗法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陷入不良校园网贷的大学生,往往有着相互攀比的虚荣心,他们通过寻求物质上的平衡以达到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表现。通过认知治疗,让他们意识到并不是物质上的平等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学习、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平衡模式和认知模式,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支持是此心理干预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因为不良校园网贷而产生心理危机,根本上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校园网贷的监管,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规范市场。校园网贷行业的整顿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工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动态监管体系,针对不良校园网贷展开联合治理和专项行为。特别是存在“裸贷”“虚假宣传”等涉及违反犯罪的平台,依法移交公安部门进行处理,对有着严重违规行为的校园网贷平台采取“黑名单”制度,将其驱逐出校园,净化校园网贷环境。此外,新闻传播媒体也应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进行网贷,不应当为了增加点击率、增加发行量,对校园网贷的负面新闻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应注重正面引导,为大学生不理性的网贷消费敲响警钟。

回访巩固阶段,即针对陷入不良网贷的大学生,也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旨在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可以通过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为这些因校园网贷引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建档立卡,帮助这些经历危机的大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减少由于危机而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对陷入不良网贷的大学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校园网贷时有无新问题、新情况,决定是否进入新一轮的心理危机干预。

猜你喜欢
校园网网贷危机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网贷平台未来亟需转型
网贷十年:迎来“去伪存真” 时代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危机”中的自信
中国网贷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