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2018-10-16 10:45吴德兴
学周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教学模式

吴德兴

摘 要:创新思维是当前艺术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全面等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基于此,本文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关系,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0-001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0.008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把艺术、文化、科技、人文、自然等融于一体,不仅为设计人才提出了专业性的要求,更是从创新层面体现了艺术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艺术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因此,从教学模式出发,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在国家扩招政策的推动下,各个高校基于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纷纷开设专业课程,并扩大招生规模,以保证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的相协调。但是在扩招的过程中,高校思考更多的不是专业的发展,而是经济利益。这种专业发展中的短视必然会造成其在专业筛选中缺乏严格规定,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专业基础、思想道德等方面缺乏衡量标准,从而为专业的创新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专业课程不仅体现了高校的专业发展特色,更体现了其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但是目前在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陈旧、僵化依然是主基调。如一些高校缺乏对本校特色的考量,缺乏对当地艺术人才需求的分析,盲目照搬一些有影响力的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内容,从而增加了学生主体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在课程结构设置中,一些重复、重叠的课程内容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效果,造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失效。

(三)教育模式难以迎合市场需求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市场相脱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一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内容,在走向社会之后很可能已经落伍。一些高校在教学模式构建中,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確定,难以根据时代要求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从而造成了一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逐渐失去方向,导致了教育教学的失效。

(四)理论教学难以符合创新实践要求

艺术设计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在教学模式构建中,习惯于依照传统教学思维,过度增加理论课程比重,忽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对市场需求中艺术设计流程的参与与适应。这样的艺术设计人才虽然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参与创新实践的能力,这对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是非常不利的。

(五)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由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扩招,学生的艺术基础普遍薄弱,且主动创新意识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设计技能,习惯于采用临摹、借鉴等方法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尽快提升。但这一过程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设计出的作品也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关系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中,教学模式是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载体,而学生作为专业培养对象,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思维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素养的关键。因此,从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性出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也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具体表现为:

(一)在育人功能方面的统一

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其体现的是专业人才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从对人才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对创新在人才综合素质构建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创新社会的构建。

(二)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统一

进入到新的教育发展阶段,改革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主要手段,而创新作为改革的基本方向,其不仅应该渗透在教学模式中来,用制度、规范、方法体现专业构建与创新社会需求的相符,更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为其潜在的创新能力提供展示的空间。这样才能够体现在创新过程中,教育模式与教育主体的统一。

(三)在教育教学效果上的统一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创新虽然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如何实现创新依然是教学研究中迟迟难以突破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缺少创新引导,缺乏对个性、创新的包容限制了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都造成了其对学生创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限制。基于此,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应该从创新的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保证师生能够在创新方面达成默契,进而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构建一个良好的空间。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专业发展目标指导者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之上。但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的单一化、模糊化等问题已经成为艺术专业人才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阻碍,因此,在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应该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规律,现代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方向,设计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专业目标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发展作为其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并在专业教学中为学生的主观能力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此外,应注重目标的多样化,在专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更应该迎合学生的能力、认知、心理情感等因素,利用差异化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二)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构建中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专业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的形成。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已经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必要环节,根据专业发展目标以及创新思维发展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孜孜以求的事情。基于此,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探求创新方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深入理论研究,为方法的创新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次,注重对民主、自主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民主型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即利用教师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设计空间,自主型教学方法则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注重师生关系的调整,让师生能够在平等开放的教学方式中进行艺术设计交流,进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三)注重人才个性发展,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

相较于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言,个性对于艺术设计人才更加重要。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结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对人才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展示的空间。如在专业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人才的艺术个性作为衡量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方式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学生的个性化设计给予包容和理解,让个性能够真正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来;在专业实践发展中,组织学生参加创意设计大赛,在比赛中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艺术个性,并在与其他设计作品的竞争,与其他设计者的个性碰撞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四)注重课程调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课程是教学模式构建的载体,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得以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着教学模式是否完善,更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对于艺术设计质量也不断提升,因此,在教学模式构建中,高校应该立足于课程的重要性,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保证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接轨。在实践中,学校、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将理论融合与实践中来,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对艺术设计提出的新要求不断丰富、增加艺术设计相关内容,保证专业对社会发展的敏感性。

(五)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对艺术创作与生活关系的高度总结。因此,在高校艺术教學模式创新中,教师应该注重对生活理念的渗透,扭转传统教学中艺术理论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例如在平面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设计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手段,构建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这样在创新才能够将学生融入到生活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不仅能够体验生活,还能够从生活中挖掘出艺术素材,从而丰富艺术创作,提高艺术设计水平。

(六)拓宽专业领域,推动教学评价模式创新

教学评价体系反映着人才培养方向,也是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中,应该根据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积极拓宽专业领域,设计更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更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反馈,从而突破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误区,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评价模式一方面体现在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学校、教师应该从单一的定量评价转为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专业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感、认知等进行量化,并根据专业素养要求,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衡量;另一方面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生生的互动式评价,让学生在自评、小组互评、同学互评等方式中,相互沟通、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七)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其职业素养不仅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发展,更关系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从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出发,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创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渗透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打造专业教师团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专业教师的培养,利用合理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并利用相应的专业研究项目,职业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保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对教师人才的引入,“双师制”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退伍构建中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吸取这一经验,从企业中吸收具有丰富创新实践的人才,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八)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与外部主体的合作

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导向性很强,相较于纯粹的艺术专业,这些设计人才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更加敏感。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信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发展中要像做到迎合市场的要求,就应该依托教学模式的构建,积极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出于自身专业发展需要,高校一方面应该加强校际合作,利用专业的教学团队对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理论基础,推动艺术设计专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其在市场参与中逐渐理解当前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并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反思、纠正、提升。

总之,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将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作为主要的专业发展目标,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专业教师团队等因素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开放、自主的创新空间,进而从更高层面实现艺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娜.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工业设计,2017(5).

[2] 杨力融.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7(5).

[3] 王玉花.艺术设计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评鉴,2016(12).

[4] 祝静思.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培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

[责任编辑 张翼翔]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