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新城春天小区规划与建筑创作浅析★

2018-10-17 10:58
山西建筑 2018年26期
关键词:户型景观空间

蒯 文 彬

(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0 引言

六安正高起点、前瞻性地执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整合城市空间、土地、经济等资源,拓展主城区,构筑南部新区和东部开发区,推进城市梯级、组团式发展,使城市空间逐步向东、向南扩展,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向多中心、集聚向开敞转变的发展战略。本项目属于六安经济开发区东部组团,位于六安到合肥的出城口,南侧紧邻312国道,交通与区位优势明显。现状生活配套设施不足,沿皖西大道以自建房、城中村为主,环境较差,有待改善提高。本项目位于六安经济开发区东部,东侧紧邻皖西汽车大市场,西侧为汽车客运东站。规划地块位于城市主干道(东西轴线)皖西大道之南,经五路以西,经四路以东,312国道之北。总用地面积约18.1 hm2。鉴于周边环境及离开发区管委会仅几百米,适宜建设商业、服务配套齐全的中高档居住小区。因用地中原有康复医院,将地块沿路分隔成两块,使用地不够完整。基地地形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最高处地面标高为57.90,最低处地面标高为51.70。基地南北长约480 m,东西长约480 m,较为方正。

1 绿色生态思想

绿色生态思想的引入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把握建筑与规划学科发展规律,使建筑与规划更科学与系统,如图1所示。

2 总平面规划设计

2.1 总体规划结构

新城春天小区是一个开发和安置并重的项目,首先其规划设计应同周围多样化的城市结构和肌理相互融合,因此总体规划采用自然的设计手法,将高层住宅、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沿街商铺等进行有机整合,使小区内部围合成相对完整而有张力的城市开放绿地及水域空间,外部形成连续而有节奏的休闲、娱乐、购物空间。与原有建筑的交接处的新建筑布局尽量沿用原有城市的结构和肌理,使原有城市文脉得以延续。沿皖西大道,因原有康复医院的用地比较复杂,而且原入口与主楼关系也不好,偏于一边,所以对医院用地进行适当整合,入口移到主楼的轴线上,沿路设置商业服务用房,完善沿主路的形象,也使空间的界面得以连续,见图2。

传统的小区规划模式均无法解决居民出行的“超长距离”和出入口的集中交通负荷,在本次绿色智能规划中尽可能将车行、步行分开,做到有效的人、车适度分离。人行主入口及小区形象入口放在皖西大道,车行出入口放在东西两侧次要道路经四路和经五路上。

步行商业街作为连接社区内外重要的界面——其部分功能可视为城市街道的延伸,故对医院用地进行适当整合,同时社区商业中心、会所均设于此,更有利于居民的方便使用、人气的聚集和空间特色的塑造。两侧商业街采用低层内街式布局,在医院处衔接变化。围绕小区形象出入口——步行街入口广场、标志性综合楼和优美的中心环境构筑了舒适、怡人的现代购物、活动、休憩相交往的空间场所。步行街空间,通过几个出入口及楼梯、连廊将一系列半公共及公共空间组织成社区的重要节点和可识别的特征。

2.2 交通组织

考虑到人性化和经济性,交通设计实行部分人车分流,小区中部核心景观区域为人行景观空间,小区外围住宅区域为人车混行区域。此区域设部分室外停车场及地下车库出入口。道路力求形成统一、安全、便捷且与景观相结合的绿色路网结构,从而确保行人的安全与车辆的便捷。

1)人行。沿皖西大道中部,结合商业中心,设置主入口城市广场,中心景观轴线可直达各栋住宅。充分考虑步行者的景观视觉感受,移步移景。采用柔和顺畅的道路形态,或开或收的空间变化,引入穿插在水景、植物、建筑的优美环境中,形成步移景异、景引入移的绿色生态通道。

2)车行。统一组织车行,在地块的东西侧中布设两个主要车行出入口并沿路组织地面停车,保证核心景观区域无车辆穿行。方便住宅车行的交通分流,最大限度的减少基地内的车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农贸市场单独设环形道路,并与小区出入口分开。

3)停车。当驾车一族越来越成为居住主体时,应关注他们对交通环境的要求。机动车停车采用人性化的组织方式,将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相结合,充分利用空间。沿主要车行干道设置地面车位,通过植草砖铺面和花棚架树木的种植,使绿色停车更符合人性及景观的要求。地下停车结合地形高差、结合景观环境,设斜坡式绿化带、局部设置采光井,突出生态阳光车库的概念。

2.3 绿化系统与竖向设计

改造原有中心的水系,打造社区中心景观湖,并通过商业街,增加新社区对外开放度。充分利用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内花园、水面环境,令尽可能多的住户观赏到共享内庭的园林景观,沿湖边设有亲水平台,使人们近距离的观赏到湖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为居民营造出“逃逸都市,享受悠闲”的生活氛围。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空间设计,借鉴风景园林的造景手法,为住户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景观设计元素风格统一,采用朴实的自然材料,充分运用植物的特性。充分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态理念,积极探索并运用适合本用地的雨水收集系统及地面渗透技术(如图3所示)。

结合周围市政道路标高及防洪排洪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在满足消防、交通、排水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填挖方量达到基本平衡的目的。竖向设计采用连续平场方式,将地库的挖方移挖作填。地库顶板覆土厚0.5 m~1.2 m。消防道路纵坡符合规范,同时满足最小排水要求和消防车通行最大纵坡要求。

3 建筑设计

3.1 设计手法

建构方便的人行系统和内部公共开放空间:采用空中绿化及垂直绿化,使绿化体系更加丰富:以景观最大化为导向的建筑布局,项目规划布局以景观最大化为导向,最大化共享内部园林景观空间,使尽可能多的住户能充分享受小区的共享园林空间,尽可能的观赏到湖泊的景观。围合式的布局尽可能使每一栋住宅均有较大的景观面,最大化地利用园林内部的纵向景观面,并最大化楼间距。户型的均好性:规划布局强调户型的均好性,使每一栋住宅及住户均有好的朝向或优美的景观,或者两者兼得,提升住宅品质(如图4所示)。

3.2 平面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关怀现代居家生活特点,力求营造适宜的居住尺度。户型设计以80 m2~120 m2户型为主,方正实用,功能布局合理,绝大部分户型均做到南北通透,利于室内通风。相对较大的户型充分利用南北向的景观资源及区域外部的城市景观资源,设置于景观及朝向均好的楼宇的端部。核心筒公共区域开放、通透。户型设计提供“空中院馆”“入户花园”“落地凸窗”等设计概念,形成功能性多变的空间,改善了住宅的品质。增设落地凸窗可有效扩大室内可利用空间。“空中院馆”“入户花园”,增加过渡空间及层次,提升空间品质并满足了高层居民对私家花园的渴望。采用景观为导向的户型设计原则,尽可能使客厅、餐厅及主卧室布置在景观面和朝向面最好的位置。赋予户型设计附加值。在主景观面设置较大的玻璃窗,尽可能地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3.3 立面设计

注重形体塑造、色彩对比和视觉感受,利用错落的屋顶空间与通透的阳台玻璃板、飘窗等形式,力求表现形象上轻巧之动感。控制各栋楼宇的体型系数,最大不得超过0.34。墙体处理:北、东、西三面墙体厚度考虑保温隔热性能:南立面有较大面积开窗,保证拥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各楼宇在总平面上尽可能按南北向布置。建立建筑隔热技术体系,提高建筑隔热性能。局部采用双层中空LOW-E玻璃及断热铝合金型材。太阳能应用系统,屋顶局部考虑设太阳能集热器,以供给建筑生活热水,外立面采用浅色饰面。立面以简约、明快为主,采用凸窗、阳台及入户花园、空中院馆,空调百叶等为主题元素,尽可能地体现方正节能之目的,使各栋楼宇做平、做整。立面上采用中间色、柔和的色调,体现统一,大气的感觉,有效的提升项目的形象和品味。

猜你喜欢
户型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侨城一号A&E户型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老年住宅户型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