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山水共知音

2018-10-20 10:54杨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谢灵运情景交融

摘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其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成为小品文佳作。这篇小品文的思想内核中关于归隐林泉之说和与谢灵运比肩之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难以把握。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以这两个问题为探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山水审美意识,并从中感悟中国的隐逸文化。

关键词: 情景交融 山水审美意识 隐逸 谢灵运

宗白华先生曾说:“文艺家在一个艺术表现里使情和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渗,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宇宙,崭新的意象,就是所谓艺术意境。”可见,情景交融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对文本“景语”的浅层理解要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由此,学生进一步领悟“情语”,建构叙述者与自我相融的艺术意境。拓展思维方式、体会审美情趣与理解文化内蕴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培养的核心,归根结底为一个“美”,学习语言艺术多样之美、探索思维方式的个性之美、品味审美情趣的创造之美、提升文化内蕴的丰富之美,审美能力的教育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一、古来共谈,何美之有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品文,该单元的学习导读中指出本单元的文章皆为“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并引导学生要“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答谢中书书》作为本单元情景交融的典型体现。作为一篇小品文,其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在预习后便能较为准确地完成全文翻译。然而对于一篇文言文教学,仅仅让学生能做到字词掌握、用法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找出总领全文的关键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也并非难事。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探讨了文章描写角度的特点,能总结出视角上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色彩上绚丽斑斓,时间上四季青翠、晨昏变化,动静上由静及动、动静相衬。整篇文章所描绘出的山明水秀之景犹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对文中的字句进行了扩写。之后,笔者让学生尝试着提炼文章的主旨,学生都提出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赞美,除此之外,无其他答案。《答谢中书书》这篇小品文的旨意难以从字里行间解读出,课文注释亦未对创作背景进行必要解释。要让学生提炼出“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和归隐林泉的志趣”,显然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暂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景与平日所见之景有何区别?

第二,作者为何要引用谢灵运,仅仅是因为谢灵运是山水诗人吗?

从第四单元的五篇文言文来看,《答谢中书书》所描写的山水之奇不如《三峡》,作者陶弘景的文学地位无法与《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相提并论,文言文字词的使用比不上《观潮》,意境营造和思想深度不及《 湖心亭看雪》,但编者为何要将这篇文章收入本单元中?《答谢中书书》到底有何“美”?笔者将教学重点与难点放在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中,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中挖掘主旨,体会其山水审美意识及隐逸文化。

二、能與其奇者,“美人”何在?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作出了回答: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皆为寻常山水,与世人所见之景无二致。他所认为“奇”就是古来共谈之“美”。笔者追问:既然无特殊之处,作者为何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学生若有所思。笔者便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对“欲界之仙都”的解释。学生在思考片刻后作出了多种解读。笔者将这些解读进行了总结:作者认为的“奇”并不在于山水之景,而是在于对待人间生活与神仙生活的态度。作者借山水的清新幽静之美批判了世俗生活的喧嚣纷乱、世人追名逐利的态度,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羁绊、归隐山水的理想。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进一步理解。由此,笔者引入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乱世。汉末战乱频繁,三国纷争,西晋灭亡,北方十六国朝代更迭、混战不断……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该时期的文人政治处境艰难,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遭到杀戮,如孔融、嵇康、陆机、潘岳、谢灵运等。

材料二:陶弘景六岁便解书,能属文,七岁读《孝经》《毛诗》《论语》数万言。有乡人得葛洪《神仙传》,弘景昼夜研习,叹曰:“读此书,便使人有凌云之气。”年二十七,为宜都王侍读,总知管记事。榜道求贤,焚林招士。先生本不希荣,常欲辞退。乃与亲友书曰:“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知几其神乎无为自苦。”明年,遂拜表解职,便具舟楫,永言东迈。尔乃杖策孤征,游践山岳。既而到于句容,登於茅岭,以此地神仙之宫府,灵异之栖托,往不能返,遂卜居焉。先生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通过这两则材料,学生对“欲界之仙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体悟陶弘景悦乐山水、远离尘世的人格理想。陶弘景归隐茅山,茅山之景美不胜收,“交柯结宇,划径为门。悬崖对溜,悲吟灌木;深壑绝峭,组织烟霞。枕石漱流,水禽无挠;采药耦耕,野兽不乱。逍遥闲旷,放浪陵山”,这种景致与《答谢中书书》中所绘之景极其相似。陶弘景在归隐期间,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所著道书和炼丹书有《真诰》《合丹法式》等。山明水秀对于陶弘景而言,是成仙修道的道家圣地,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追求安逸生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远离乱世、明哲保身的无奈之选。

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解答。作者之所以引用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与他有着相同的志趣,他们崇尚自然,多做山水诗文,他们心怀隐逸,甘做隐士。学生的解答是基于对材料中时代背景及陶弘景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作者选取谢灵运的原因在于二人之间有共同之处,是陶弘景对谢灵运的欣赏与崇拜。

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他所开创的山水诗,将自然之美融于诗歌中,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陶弘景将自己比肩于谢灵运,表现出他对谢灵运由衷的崇拜。他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皆受到了谢灵运的影响。对于《答谢中书书》中所描写景色的地点,学术界莫衷一是,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句容茅山说、永嘉说、浙江嵊泗说、江南山水说。陶弘景在三次东游重盛赞永嘉之景为“彼山水甚美”。永嘉山水对谢灵运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多以永嘉山水为写作对象。《答谢中书书》与《文选》中所记载谢灵运描写永嘉山水的作品中多有照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与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皆有俯仰之姿,“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与“攀崖照石镜”“长林罗户穴,密竹使人迷”“林迥岩逾密”都有视觉上的色彩相映,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与“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昏旦变气候”都有季节晨昏之美,“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与“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都表现了动物的欢悦。陶弘景与谢灵运笔下的山水之景相似,山水之情也有着同样的韵味。可见,陶弘景与谢灵运都喜描山绘水,寄情山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其者”,陶谢二人在怡情山水中也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自然万物在他们笔下鲜丽清新。除此之外,二人的才情上也颇为相似。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陶弘景能将自己与大才子相比肩,可见他对自己的文学才华也颇有信心。邵陵王萧纶在《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写道:“先生含元精之和气,蓄陵飙之雅姿,兼宣七善,总修九德,行仁蹈义,岳峙渊亭,墙仞无以睹,清浊不能测,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其远”,“阮璃之书记,不足扶衡;孙楚之才辞,何以捧毂”。二人皆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同时二人也兼具有经世之才。陶弘景虽隐遁山林,梁武帝却与之“书问不绝,冠盖相望”,陶弘景时常为其指点政策,当时人称“山中宰相”。谢灵运出身名门,才能出众,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不料在朝廷中处处受排挤,在朝不得志, 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才转而投入放浪山水,寄托情怀。

如此探究下去,学生便不难发现,作者的狂妄自大,并非借谢灵运之名来哗众取宠、高调炫耀,实乃以山水的真正知音而自豪。谢灵运曾在 《石门岩上宿》中写道:“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他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 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美景。《答谢中书书》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似乎在向谢灵运作出呼应,茫茫欲界唯有我陶弘景能与你谢中书共赏山水。

陶弘景与谢灵运在山水诗文、才情方面的共性,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旨思想,既能感受两位作者的个人魅力,又能从中领悟到中国的隐逸文化。

景语多相似,情语大不同。穿透文字的表层,让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另一个广阔世界,在不断的挖掘、尝试与建构中感受语文魅力中的审美特色和文学魅力。将每一篇文章当作文学作品来读,那么定会“美”不胜收。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提升语文素养,成为汉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劉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汲安庆.课眼所聚 生命自长——以《答谢中书书》一文的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16(Z2).

[4]吴艳萍.南朝山水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术论文.

作 者:杨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教师。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谢灵运情景交融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谢灵运“刚”所谓隐士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爱攀岩的谢灵运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爱攀岩的谢灵运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克罗齐“直觉说”与“情景交融”说之比较
朗读:一种现实的“语文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