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切除术在阑尾炎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2018-10-21 05:14栗海兵
健康周刊 2018年18期

栗海兵

【摘  要】目的:评价小切口切除术在阑尾炎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分别行常规手术及小切口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恢复时间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效果确切,疼痛轻。

【关键词】小切口切除术;阑尾炎手术;常规手术

手术是治疗阑尾炎的首选方式,尤其是随着阑尾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医疗水平的提高,多数患者对阑尾炎手术要求日益增加。腹腔镜技术是基于微创技术发展而来,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医疗器械要求复杂、技术水平高,难以在基层医院开展。常规手术对技术要求较低,但创伤大、痛苦重、并发症多等问题,无法满足现在医疗服务需求。小切口手术因创伤轻、恢复快等优势,逐渐在临床应用广泛。笔者根据此研究,在阑尾炎手术中应用小切口切除术,对其结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患者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超声检查,确诊为阑尾炎;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对研究目的、方法、制度知情,签署了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平均(48.63±5.18)岁;单纯急性阑尾炎18例,穿孔性阑尾炎15例,化脓性阑尾炎7例;观察组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0~70岁,平均(49.12±5.45)岁;单纯急性阑尾炎20例,穿孔性阑尾炎14例,化脓性阑尾炎6例;两组基线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手术。常规切口手术,平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寻找麦氏点及疼痛明显部位,做切口5~7cm,切除阑尾,术后连续4-0号缝线缝合。

1.3.2 观察组 小切口手术。平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平卧位,麦氏点及疼痛明显部位做2~4cm斜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分离至腹膜位置,吸出脓液及渗液,外翻腹膜并固定,确定阑尾位置将其提出切口进行切除。包扎阑尾系膜血管,以“三棒”处理残端位置,腹腔予以荷包缝合。两组术后甲硝唑常规腹腔冲洗,追层缝合皮肤,术后常规抗感染、预防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①运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1]评价术后疼痛程度,该量表标准分0~10分,分为四个等级:无(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评分按正向标准,与疼痛呈正比;②统计术后感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③计算两组恢复时间及切口长度。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

观察组切口长度(2.68±0.42)cm,恢复时间(3.48±0.51)d;VAS评分(2.01±0.34)分;对照组切口长度(5.65±0.41)cm,恢复时间(6.43±0.72)d;VAS评分(4.15±0.49)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1例肠粘连,发生率2.50%;对照组术后2例切口感染,3例肠粘连,1例腹腔脓肿,2例肠梗阻,发生率20.00%;有统计学意义(c2=4.507,P=0.034)。

3 討论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其发病率转占外科疾病的10.0%~15.0%,该病发病原因复杂,多因细菌、阑尾管堵塞等因素所致,一旦具备手术指征后应立即采取手术处理,获得较高获益[2]

常规阑尾切除术应用时间长,手术禁忌少,技术成熟、无特殊设备需求,可在基层医院应用广泛。但急性阑尾炎压痛部位多位于麦氏点,对应肠系膜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常规术后切口大,具有清晰的术野暴露,避免术后肉芽肿形成,但较大手术切口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手术创伤,术中腹腔脏器暴露时间长、暴露范围广,术后并发症较多、恢复缓慢、手术瘢痕明显,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属于微创技术,具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势,其具备优势:(1)手术切口2~4cm,术中可减少对周围分布的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手术切口短,利于术后切口愈合,减少腹腔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2)手术切口小,恢复速度快,术后采取可吸收缝线,愈合快,可减轻手术痛苦及损伤;(3)术后恢复时间短,缩短住院时间,缓解经济压力;(4)手术结束进行皮内缝合,术后无明显瘢痕,有一定美观性,满足患者需求,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而且术后可吸收缝线通过自身吸收缝线,患者无需再次拆线,减轻了因拆线带来的痛苦[3]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恢复时间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对阑尾炎患者采取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较常规手术相比,缩小了患者手术切口长度,相应节约了手术切开时间及缝合时间,减少腹腔脏器暴露及周围组织损伤,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缩短恢复时间,减轻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更快恢复,更适用于基层医院患者。而在采取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时,手术操作者应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适当结合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术中避免过多结扎处理,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伏永艳.疼痛评分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137-138.

[2]颜文飞.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s1):63-65.

[3]何文金.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效果评价[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5,21(s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