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剥离剂在介入术后患者MARSI预防的研究

2018-10-21 15:45何芳
健康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介入围手术期护理

何芳

【摘 要】目的:探讨造口剥离黏胶在介入术后患者伤口管理中防范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将经介入治疗下的48名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24例,行常规的术后换药护理拆除绷带:24例为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换药方法进行术前访视、术后护理干预拆除绷带。结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0m、1h、6h、24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未发生医用黏胶撕脱性损伤。结论:造口剥离剂在介入患者术后24小时换药方法的应用可有效减轻术后患者更换敷料的疼痛,防止医用黏胶撕脱性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加速患者康复。

【关键词】介入;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微创手术的开展,快速康复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介入的手法进行治疗,介入治疗已覆盖各临床科室。

目前各大医院能够采用介入治疗的疾病种类繁多,此类手术完毕后,动脉穿刺部位会常规进行压迫止血,目前主要的压迫方法分为手动人工压迫,机械压迫,缝合。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压迫之后,都会继续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而正是由于弹力绑带具有粘贴牢固、松紧适宜、透气性能好、力度均衡的临床特点,弹力绷带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采用弹力绷带同时存在着造成病人皮肤损伤的问题,采用普通方法拆除弹力绷带后,局部皮肤破损发生率26.4%。[1]医用黏膠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是指在移除粘胶产品后的30min甚至更长时间内,皮肤出现持续性红斑或不伴水泡、糜烂或撕脱伤等皮肤异常的症状[2]。我们知道患者从术后开始使用黏胶产品到拆除一般需要满24小时,由于粘贴时间较长,黏胶的粘附力会随着黏贴时间变长而增加,当皮肤与医用黏胶的附着比皮肤细胞间的附着更紧密时,在去除黏胶时,皮肤表皮层就会出现部分或万千的分离,导致医用面交相关性皮肤损伤,增加患者痛苦[3]以患者为中心是ERAS的核心,以问题为导向是ERAS流程优化的关键,那么在ERAS理念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现在,我们如何探索新方法提高优质护理,降低医用粘胶带来的撕脱性损伤呢。我科在实践中通过对医务人员培训,改进介入术后患者术后换药方法,改用操作中使用用品,进行围手术期跟踪评估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经过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术前综合评估符合手术指征;②术侧肢体近期无手术外伤者;③患者同意接受介入手术,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皮肤敏感易敏体质;②术前皮肤不完整,或存在皮肤疾患者。按照上述标准最终获得有效资料者48人,按手术时间顺序分组,将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的24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6月-2018年10月的24例设为观察组。

1.2方法

1.2.1干预措施

对照组术后换药模式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换药:

观察组采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模式改良,具体如下:

1.2.1.1组建伤口护理操作团队,修改介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伤口换药流程,团队成员包括2名外科副主任医师、1一名伤口专科护士、2名临床外科专科护士及1名护理管理者。由外科护理管理者担任组长,由1名外科副主任和组长负责组织协调,专科护士负责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及资料采集及登记工作,由1名介入手术主管医生及其他成员按照工作要求完成工作。

1.2.1.2术前阶段:①健康教育取得患者配合②黏贴前修剪毛发③评估患者皮肤,是否存在皮肤损伤风险部位。

1.2.1.3术中阶段:①在压迫止血过程中,周围皮肤使用皮肤保护剂液体敷料,在黏胶与皮肤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保证黏贴区域无菌干燥,进行常规弹力绷带粘贴,做到边撕边缘边按压。

1.2.1.4术后阶段规范操作:①接到医嘱,双人核对,确认无误,携治疗单至患者床旁②核对患者信息,查看患者周围敷料情况,观察皮肤③将剥离剂快速均匀喷洒在与皮肤粘黏的弹力绷带上,避开中间敷料部位④拆除弹力绷带,动作轻柔,先撕开绷带一角,后一手绷紧皮肤另一手顺着皮肤方向水平撕开,先后撕开四周的黏胶,最后从伤口中间将敷料移除[4]⑤观察皮肤的颜色及完整性⑥穿刺点常规消毒⑦巡视观察填写相关护理记录。

1.2.2 评价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患者术后30min、1h、6h、24h的VAS评分。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评估比较

观察组术后30m、1h、6h、24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见表1。

2.2两组医用黏胶相关性损伤发生率比较,见表2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所有操作人员均经过培训严格考核通过后执行操作。操作者能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做到操作前、操作完毕30m、1h、6h、24h分5次评估做好患者术后24小时内皮肤的观察,确保使用此法患者黏贴部位皮肤完好,患者无明显疼痛不适,判断干预后的方式换药是否存在发生MARSI。

4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介入术后患者皮肤护理的改良,证实剥离剂的使用,能快速轻松去除患者术后伤口周围胶布的粘性。在整个伤口处理收尾工作中,患者少有皮肤发红,无皮肤皮损,操作过程无疼痛或短暂轻微疼痛。患者舒适,效果满意。此法与相关文献报道中使用油浸润弹力绷带及温水浸润弹力绷带的方法进行比较。此方法操作简便,不必花费多余等待时间及后期皮肤油脂处理时间,且在前期有效实施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国华,邓永梅,李金莉.弹力粘贴绷带拆除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6.21(13):25-26.

[2]桂园园,于新颖,范玲,等.NICU 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5):365-368.

[3]王艳琼,宁宁,刘欢.医用胶粘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研究的新进展[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6):84-50.

[4]Denyer J.Reducing Pain during the removal of adhesive and adherent Products[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15):28-35.

猜你喜欢
介入围手术期护理
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的专利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100例颈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