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于“微”处暖娃心

2018-10-21 13:15谢芳丽
健康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谢芳丽

【摘 要】本文结合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和实践经验,从一例农村留守儿童挫折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出发,分别从“微观察”、“微档案”、“微宣传”、“微辅导”四个方面,对“微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摸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微观察;微档案;微宣传;微辅导

1 案例背景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遇到一些恶性事件,他们很难从家庭中获得正确的处理意见和方法指导,加上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很容易因此“被挫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2 案例描述

五年级小惠(化名),女,11岁。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中无人照看,无奈之下,父母将其托管给邻居60多岁的老奶奶照看。9月的某一天,老奶奶发现家中丢失了500元钱,遂断定是小惠所偷。质问遭到否认后,老奶奶立马将此事告诉左右邻居,并因此跑到村里的“仙婆处”询问,当被告知钱是家中小孩所拿后,老奶奶更加确定是小惠偷了钱,经常在家谩骂小惠并到小惠大伯家大骂。小慧因此整日忧心忡忡,并时常哭泣,直接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在身心遭受重創的情况下,小惠选择了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寻求老师的帮助。

3 矫治分析

3.1 “微观察”——聚焦、把脉、解读受挫心理

接到求助信件后,我迅速地“锁定”了小惠本人,并经常装作不经意地与她接触,观察她的学习、生活状态,并从班主任老师、授课教师、其他同学处了解小惠的在校学习、生活表现以及家庭情况。 经观察,此次事件造成小惠:

3.1.1 逃避性行为。有恐惧感和焦虑感,性格由外向的学生变得少言寡语,出现厌学情绪,作业完成质量明显下降。

3.1.2 消极行为。产生了"我被当成小偷了"的消极心理,自暴自弃,出现上课走神、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不写作业等消极行为。

以上都是小惠面对此次挫折所表现出的非理智反应。结合小惠的在校学习生活状态,我定义此次事件为影响小惠成长的挫折事件。

3.2 “微联络”——减缓、指导、帮助直面挫折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应对挫折的技巧,同时由于年幼,心理尚未成熟,缺乏社会支持,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本案例中,由于小惠现阶段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更加敏感,为了减缓此次事件对小惠造成的心理伤害,我选择了通过书信的方式来和小惠进行“微联络”,并对其进行自信心矫正,明确告诉她:她的品行端正,老师相信她,其他人也都相信她,大家不会因为老奶奶的言语而对她不信任,帮助她重新树立信心。

3.3 “微沟通”——联合、指导、调整心理辅导方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切实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案例中我们利用网络和手机微信,积极与小惠家长取得联系,在反复沟通中了解了小惠家庭具体情况,教会家长帮助小惠重拾信心的方法,就一些涉及到老奶奶对小惠进行的人身攻击行为(包括打骂、体罚小惠洗衣、做饭等),鼓励家长义正辞严地出面维护孩子,并告诉小惠,让她拒绝一切不合理待遇,争取人格上的自尊自立。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家校合作深度,对小惠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进行调整,由先前的以树立自信心为主调整为学会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在此次直面挫折事件中,我们通过联合家长,捍卫了小惠的留守儿童正当权益。

3.4 “微辅导”——帮助、促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但小学生所处年龄段对成人尤其是对教师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微辅导”——顾名思义就是以谈话的形式跟学生进行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要求教师要以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的心态来看待、接纳学生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看法,在引起共情的基础上以一个被信赖者的身份来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促进和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初期,由于创伤严重,小惠的辅导谈话时长较短,更多时候,我们选择联合授课教师,在班级开展应对挫折的心理健康课,帮助班集体形成“面对挫折我能行”的信念;在学习上给予小惠更多关注和帮助,在生活上给予关心,这种看似与心理辅导无关的工作,对小惠抗击挫折注入了更强大的“丙球”,拓宽了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4 案例总结

4.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尤其注重家校合作。在农村学校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农村娃——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具有自我认识不足和敏感性强的特征,在心理稳定性差的前提下,他们很容易受他人影响。本案例中的小惠,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她在“丢钱事件”中面对不被信任的反应,是现阶段的一种正常反应,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疏导方案。 本案例中小惠最终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走出了不被理解的负面情绪,并重拾信心。在整个过程中,家校合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就给予我们一条启示:不论孩子的父母在不在身边,只要我们注重家校合作,及时沟通,“家校合作共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

4.2 心理健康教育要“微”乎其“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要求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要“微乎其微”——从细微处着手,不错过每一次微小事件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微妙影响。“微观察”、“微联络”、 “微沟通”、 “微辅导”……这些基于留守儿童、基于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其主旨是对农村小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当然,我们的“微心理”也应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学会心理调节,让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

规划项目:

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 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的研究》编号:AJKT2017-03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