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思考

2018-10-21 01:12冯道刚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冯道刚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和创新,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激发兴趣和思维,加之合理的教学情境,课堂就会更有活力,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训练;情境构建;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并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一、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11.28÷2.5”, 竖式上商4.5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了11.28÷2.5 =4.5……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4.5×2.5 +3≠11.28,得出余数应该是0.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百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被除数原来的数位一致。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

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些数学老师的创设情境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合理的设计情境,觉得情境可有可无,只是一句带过,甚至只是形象加习题,例如,老师说,同学们,今天熊大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正当学生兴趣高昂的准备听课时,老师展出的却是熊大头像加上节的复习知识,熊大的头像加今天的知识,整节课就是每张ppt上有个熊大的头像,这样不仅不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觉得厌倦、乏味,学习的热情也会被打消。

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了解学生的特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形式、色彩鲜艳的目标、新奇动人的事物等非常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过程的活动教具,有更浓厚的興趣。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出示一个可以让学生明显看出有10个空格的纸盒,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再一个一个地往盒内放9个乒乓球,盒外2个乒乓球,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算?谁能到前面来摆一摆乒乓球,说一说移动乒乓球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启发帮助,把盒外的1个乒乓球放入盒内,凑成了10,盒外还剩1个乒乓球,一共是11个乒乓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凑十法”,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于是,合作学习的选择就显得重要,作为教师要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形式很多,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时机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小组的优势,决不能乱用,以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靳贵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学周刊,2013年15期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