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2018-10-21 05:38宁艳梅
大科技·C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人工智能

摘 要:进入新时期后,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于各个行业,而与之有关的人工智能手段也实现了突显的转变与改进。由于具备了人工智能手段作为必要的辅助,因而显著优化了现阶段的生产实效性,同时也便利了民众的平日生活。因此针对电子信息以及人工智能的新型技术而言,应当能够全面明晰其中的技术内涵,因地制宜实现灵活性的技术运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2-0301-01

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依赖于现阶段的电子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更高水准的智能运算与智能化生产。在目前现状下,人工智能与日常生活正在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在此前提下诞生了多样化的智能产品。相比于传统模式而言,建立于智能化手段之上的全新生产方式体现为更加显著的便捷性,对于综合性的成本予以全面减低。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相比来讲具备突显的技术优势,对于此项技术有待着眼于相应的推广。

1 人工智能具备的技术内涵及其优势

从基本内涵来讲,人工智能针对人类智能予以延伸并且进行了全面模仿,针对机器赋予相当于人脑的各种智能模式,以便于实现多样化的智能操作。因此可见,人工智能本身具备显著的应用性以及全面性特征,其中牵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涵盖了语言学、心理学、工程学、哲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较多学科,其能够实现针对人类思维以及人类行为的模仿与超越。

在目前阶段中,经过全方位的变革,当前现有的人工智能体现为多变性、高效性、动态性以及精准性的独特优势。人工智能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的显著优势,因此其构成了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具体在各个行业生产以及民众的真实生活中,运用人工智能都可以获得优良的实效性。相比而言,人工智能体现为更高层次的精准度,针对传统模式的信息处理弊病予以妥善的弥补。

因此可以得知,人工智能本身具备了优良的认知能力,针对某些模拟性较强的信息也能够妥善加以处理。在此前提下,人工智能还有助于创建最小化的成本模式,有序节省各领域的资源。例如针对非线性思维而言,人工智能对其可以实现精确度较高的模拟,从而通过研发得出层次更高并且效果更优的数据推理模式。在最小化成本消耗的状态下,确保实现最优的计算效率。

2 具体的技术运用

2.1 关于分析数据以及采集数据

从电子技术的整体视角来看,运用人工智能的途径与方式有助于实现实时性的各类信息采集,同时也能创建全方位的数据分析模式。近些年以来,由于受到大数据给当前人工智能带来的显著影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用来完成深层次的数据挖掘,而不再仅限于信息收集。在目前现状下,信息更新呈现多变性的显著特征,而与之有关的信息总量也是相对较大的。因此相比而言,人工智能在客观上更加有助于迅速实现数据价值的精确鉴别,针对分析数据以及搜集数据的实效性予以显著优化。

2.2 关于保障信息安全

近些年来,与网络安全密切相关的信息安全难题正在全面突显,其中涉及到黑客入侵、私密信息被盗取以及信息遗失等隐患与威胁。因此可见,针对信息技术领域亟待全面着眼于保障信息安全,对于现阶段的网络安全水准着眼于全面加以提升。在此前提下,如果能够适当运用多样化的人工智能方式,则有助于在根源上消除深层次的安全威胁以及安全漏洞。与此同时,技术人员凭借人工智能的举措还可以显著减低维护信息安全耗费的资金与其他成本,从而实现了多层次的网络安全保障。

2.3 关于共享网络资源

网络平台本身蕴含了海量资源,其中涉及到的信息总量也是相对较大的。在当前的现状下,各个行业都需依赖于全面性的资源共享,确保能够创建资源互通以及平台共享的全新网络机制。在此过程中,全面融入人工智能的举措能够保障实时性的资源共享,确保上述的共享过程能够符合最优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例如近些年以来,在资源共享领域诞生了P2P的全新模式。具体而言,运用P2P手段有助于全面融合人工智能。作为用户而言,其也能够凭借上述手段来实现实时性的平台资源获取。在此基础上,用户如果有必要下载或者搜索自身所需的某些资源,则也能够凭借P2P模式。在顺利切换各种下载模式的前提下,用户就可以随时分享现有的网络资源。

3 结束语

截至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手段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由于具备了人工智能作为必要的支撑手段,因而现阶段的生产实效性能够得以显著提升。因此在该领域的未来实践中,针对人工智能涉及到的有关技术举措还需致力于灵活加以适用,从而创建了人性化以及智能化水准更高的全新信息化模式。

參考文献

[1]晏洪利.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浅析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机器人机械臂设计的应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4):78+80.

[2]王 斌.浅谈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4):138~139.

[3]李 键.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在农村机械中的应用前景[J].数字通信世界,2017(10):148~149.

收稿日期:2018-10-8

作者简介:宁艳梅(1973-),女,湖南邵阳人,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任教师。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电子信息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在机械采煤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
探究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