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王振鹏人物画述略

2018-10-22 03:12杨德忠
中国书画 2018年8期
关键词:维摩绢本

◇ 杨德忠

王振鹏,有时亦作“王振朋”,字朋梅,约生于至元十七年(1280),卒于天历二年(1329)顷〔1〕,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早在元仁宗爱育黎拨力八达居东宫时,王振鹏就曾在这位皇太子的千春寿诞之日进献过一幅《龙池竞渡图》卷作为贺礼,深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喜爱与赏识。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后是为仁宗皇帝。他在位期间,王振鹏还先后向他进献过界画《大明宫图》及《大安阁图》,尤其是后者“当时甚称上意”〔2〕,极大地取悦了皇帝,进一步博得了仁宗的恩宠。王振鹏也因献画有功,在延祐元年(1314)三月得授从七品的秘书监典簿一职〔3〕,负责掌管宫中收藏的书画图谱,得以遍观图书古籍,使得其识更进。后来,他又累官数迁,担任过负责管理官员奉给的廪给令(从七品)〔4〕。泰定四年(1327), 官至漕运千户,并佩金符,总海运于江阴、常熟之间,位居五品〔5〕。王振鹏能够获得上述荣誉和官职,无疑都和他进献界画具有很大的关系。

[元]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卷 31.2cm×92cm 绢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王振鹏。钤印:赐孤云处士章(朱) 宣统鉴赏(朱) 宣统御览之宝(朱) 乾隆御览之宝(朱) 嘉庆御览之宝(朱)

在元代艺术史上,王振鹏尤以擅画界画享誉盛名。时人虞集记其曰:“振鹏之学,妙在界画,运笔和墨,毫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圆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尝为大明宫图以献,世称为绝。”〔6〕夏文彦记载王振鹏“界画极工致,仁宗眷爱之,赐号孤云处士”〔7〕。明代张丑更是称“元人工界画者首推王振鹏氏,不在恕先之下,周文矩、赵伯驹辈殆弗如也”〔8〕。众所周知,郭忠恕(字恕先)、周文矩、赵伯驹(字千里)等人都是五代至南宋时期以擅界画驰誉海内的著名画家,尤其是郭忠恕甚至被人称为当时界画第一人,由此可见张丑对王振鹏的评价之高。此后,言及王振鹏,人们便常常会以元季界画第一人相冠之〔9〕。

事实上,除了界画,王振鹏在人物画方面亦有擅长,只是因为其界画名气太大,常常为之所掩。无论是根据元人文集、笔记中之记载,还是根据存世传为王振鹏之画作,可以看出王振鹏的绘画作品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在绘画题材上也较为宽广。从传为王振鹏的存世作品来看,他不仅擅画楼台宫观、舟船桥梁等界画,而且长于画人物,兼能画动物、草虫及山水〔10〕。下面,我们就根据文献记载及存世传为王振鹏的绘画作品,简略地阐述一下他在人物画方面的创作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存世传为王振鹏的作品中可能赝品较多,目前学术界对此也尚无定论,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是就传为王振鹏的部分人物画进行简要阐述,概括地了解一下他在这方面的绘画情况。至于传为其名下作品的真伪等鉴定问题,我们在这里暂不一一探讨,存疑的地方留待日后再去深入研究。

据笔者所知,王振鹏画作经著录的至少有五六十件之多,存世传为王振鹏的作品亦不下于四十余件,其中现存传为王振鹏的界画约有三十件左右〔11〕,传为其名下的人物画也有一二十件之多,现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1.《伯牙鼓琴图》卷

在传为王振鹏名下的几十件绘画作品中,这是目前被学术界确认为王振鹏真迹的唯一一件人物画作品。该画卷绢本,墨笔,纵31.4厘米,横9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画面左下方有小字署款“王振朋”三字,署款上方有“赐孤云处士章”方形朱文印一方,拖尾有冯子振、赵岩、张原湜三人的题跋。画面最右端略有残缺,右上角有半方朱文印,依稀可见“图书”二字,其下垂直方向另有两方长方形朱文印,印文分别为“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图书”半方印左侧旁边钤“乾隆御览之宝”方形朱文大印玺;画面中间的博山炉的左右两侧上方分别钤“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椭圆形朱文印;画面左侧大约中间位置空白处钤“宣统御览”和“无逸斋精鉴玺”两枚朱文印,一为方形,一为长方形;画面左下角“王振朋”名款下方钤一枚“蕉林秘玩”方形朱文方印。另外,在画心和后隔水的骑逢处上面钤一枚“棠邨”朱文方印,下面钤一枚“子孙永保”白文方印;后隔水和拖尾骑逢处钤“冶溪渔隐”长方形朱文印;后面跋尾处另有印章九枚。根据画面和跋尾处的这十余方收藏印,可知该画卷曾为元代著名的皇室女收藏家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府中藏品,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曾收藏过,之后被收入清内府。期间除了在明代时的收藏情况不详外,基本上可以算是流传有序〔12〕。

就表现内容而言,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大家所熟知的春秋名士俞伯牙为知音钟子期弹琴的故事。共画有五人,左边坐在石头上蓄有长髯及胸的抚琴者为俞伯牙,与其对面相坐低头聆听者为钟子期,另有三名小童分别侍立二人身后。二人中间稍远的位置画一树根花架,架上放一圆形托盘,盘中置一博山炉,似有缕缕香烟正从中四散飘逸。在人物的刻画上,只见俞伯牙高额长面,容貌清秀,须髯飘于胸前,披衣敞怀,内穿袒右肩的僧衣,腰系大裙,双臂袒露,脚上着平头履,端坐在一块大石上,膝上横置古琴,双手轻抚琴弦,动作舒展优雅,神态自若。其身后侍立一位小童,面颊圆润,肌肤细腻白皙,看容貌似为女子。其右手持一盒状物,左手弯曲搭一件衣物,应该是俞伯牙为抚奏古琴脱下的外袍。其神情专注,对琴声似乎有所领悟。钟子期坐在俞伯牙对面旁边的一块石上,头戴蹼头,身着长袍,脚穿云头履,身躯微微向前倾,头微低,目光下视,凝神入定,右腿翘起搭在左腿上,双手叠放在右大腿上,似乎正在认真聆悠扬的琴声并随之轻轻打着节拍。其身后侍立两位小童,一人手持长如意,若有所思;一人捧着书卷,面向持如意者,神情茫然,似乎对琴声不是很感兴趣。画中所有人物造型生动,神情刻画细致入微,十分传神,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将具有不同修养之人在聆听同一首乐曲时的不同反映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了画家在刻画人物方面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能力。

在绘画技巧上,画家很好地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用笔工细严谨,轻重、缓急、提按、顿挫变化丰富,人物衣纹的线描遒劲流畅,富有弹性,笔致沉浑凝重。部分衣帽略加淡墨渲染,石块稍作皴擦,整幅画在笔墨上流露出一种清丽雅逸之韵致,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能。

2.《姨母育佛图》卷

这是另一件目前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王振鹏真迹的存世人物画。绢本水墨,宽31.9厘米,长94.4厘米,总长508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画卷前后共有五段题跋,隔水处为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所题,曾将之误认为北宋李龙眠的作品;卷前的另一段是明代杨承鲲所抄录之《心经》全文;卷后接近隔水的地方是清代钱维乔所题的自己观画记录:“乾隆癸卯暮春毗陵钱维乔曾观”;其后一跋为清代的“一代儒宗”钱大昕所题:“来禽主人题此卷定为龙眠笔,今谛视树间细书振鹏二字,知为永嘉王朋梅作。虞道园称:振鹏之学,妙在界画,运笔和墨,豪分缕析,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验之斯图,良然。子愿于画学非专门,信手题识,未及细审,兹为改正之。朋梅画世不多有,书舩其善藏之,勿为寒具手轻涴也。乾隆丁未六月七日嘉定钱大昕。”画卷最后另接一纸,上面的题跋是奭良对其观看此画的记录。

这是一件人物故事画,内容取材于《大爱道比丘尼经》,讲述释迦牟尼年幼时在其母亡故后由其姨母养育照顾之故事。作品中共绘有六个成人和两个婴孩,其中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半咖趺坐在高台上的女性身材相较于其他几个人明显高大。其身着菩萨装,头戴光环,右腿与右手间环抱着一个赤身婴孩,这应该就是年幼的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姨母大爱道夫人。姨母的头向右侧微低看着怀里的婴孩,目光中充满了慈祥和关爱;小释迦牟尼则双腿翘起,脚趾张开,左手抓着姨母脖颈上的璎珞,右手高高举起,去抓姨母左手拿着的鲜桃,形象生动,活泼可爱。在姨母的旁边站着四个侍女,右侧一人双手扶着站在高台上的另一个婴孩,其余三位侍女则分别手持不同的物品站在姨母的身后。画的最左边帷幔后站着一个人可能是驯兽师,正在戏耍一只狮子。人物的衣服多贴于身上,如曹衣出水;衣纹紧密,或如行云流水,婉转飘柔,或如春蚕吐丝,疏密有致。人物所处的空间虽然不大,但室内陈设华丽,家具、器用和地毯上的装饰图案细密繁琐,纹样非常复杂,很有王振鹏界画的风格特征,显示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

3. 临金代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卷

这是一件传为王振鹏名下的最早具有年月日署款的存世作品,以白描法画维摩诘经变,绢本墨笔,纵39.5 厘米,横217.7厘米,现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幅左端上部有三列题字:“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宫花园山子上,西荷叶殿内,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下铃方形朱文印“赐孤云处士章”。隔水后另接一纸,上书“至大戊申二月,仁宗皇帝在春宫,出张子有平章所进故金马云卿茧纸画《维摩不二图》,俾臣振鹏临于束绢……振鹏详观马云卿所作维摩不二图,笔意超绝,似亦悟入不二门,岂非神通过于摩话者乎。振鹏当时奉命临摹,更为修饰润色之,图成并述其概略进呈,因得摹本珍藏,暇日展玩,以自娱也。东嘉王振鹏拜手谨识”,后铃三枚印,分别为长方形的“王振朋”朱文印、方形的“朋梅道人”白文印以及方形的“赐孤云处士章”朱文印。拖尾处有清代著名鉴藏家吴荣光、杨亮同识于道光十七年(1837)的跋文。

根据上述跋文,此图为王振鹏于元至大元年(1308)奉仁宗圣旨临摹的一件金代画家马云卿的作品。王振鹏临摹的这件马云卿的原迹实际名为《维摩演教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13〕。通过将马云卿的《维摩演教图》与王振鹏的这幅《维摩不二图》进行比对,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构图、人物造型等方面虽然近似,但是在衣物纹饰等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维摩演教图》上维摩诘趺坐的木榻是纵向摆放的,维摩诘面对文殊结咖趺坐于木榻之正中,两位尊者趺坐于木榻之右侧近角处。而在《维摩不二图》的画面上,木榻的透视角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依据现代透视学原理来说的话,就是《维摩演教图》中的木榻是视中线的左侧,而在《维摩不二图》中,该木榻的透视角度变为在视中线的右侧。此外,后者画中的维摩诘面向文殊结咖趺坐的位置也稍微偏向了木榻的左半部;前图中原来趺坐于木榻右侧近角处的两位尊者,在后图中不仅变为了一位,而且趺坐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转移到了木榻之前方。尤为有趣的是,在《维摩不二图》中,文殊及其身后的鬘髻者嘴唇上还多了两绺胡须。另外,如床榻、香几以及衣服上的纹饰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之处〔14〕。

由此可见,此图虽然说是一件临摹作品,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很多王振鹏自己的个人艺术特点。画中的人物与木榻等器物刻画工细,用笔十分灵活,刚柔相济,圆劲流利,人物身上的线条粗细、浓淡、转折、疏密、穿插等变化丰富,或如春蚕吐丝,或如行云流水,柔和飘逸,气韵灵动。可以看出,画家在借鉴了马云卿画法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李公麟的画法以及其本人在界画方面的创作经验。例如,马云卿在描绘木榻和一些其他器物时,他所画的线条几乎没有浓淡层次之变化,而王振鹏在表现时则改变了这种板滞僵硬的笔墨方式,通过用水墨的渲染,使得器物更加逼真有趣。此外,王振鹏还对一些器物的纹饰和形制等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体现了王振鹏在临摹前人作品时的自我创新意识〔15〕。

[元]王振鹏 姨母育佛图卷 31.9cm×94.4cm 绢本墨笔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除了上述几件目前被学术界认为王振鹏存世真迹可能性较大的作品外,传为其名下的人物画存世作品尚有:

4.《钟馗送妹图》卷

又名《钟馗送嫁图》,素笺本,墨画,纵27.5厘米,横298.2厘米,款识云“孤云处士王振鹏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以白描画法刻画了钟馗偕同一群鬼卒为其妹送嫁之场景。图中共画有鬼卒23个,钟馗身着官袍头戴官帽骑着一头驴位于长卷左端,跟在送亲队伍的后面,小妹则乘坐牛背走在钟馗前面,由几个鬼卒前拉后推。鬼卒中有一个上身穿长袍,似为媒婆,其余者仅穿短裤,躯干裸露,或手执祥瑞之物,或拿乐器吹拉弹唱,浩浩荡荡,热闹非常。根据图中画法与已知的王振鹏细密工整的作风之差异,有人推测该图可能是后代画家的托名之作,真伪待考。

5.《消夏图》

该图为绢本中堂,设色,尺寸不详,浙江李烈初私人收藏。

根据图片及李烈初之描述,图中采用双钩法画有修竹数根,左密右疏,葱郁茂盛,竹林下近处为荷塘水景,岸边画有三人。根据衣着特征,其中两位当为儒者,二人皆眉清目秀,一人坐于石上,留美髯,着白色宽袖大袍和深黄长裙,头束葛巾,脚穿方头履;一人右手扶竹站立,短须无髯,束发,着淡红大袍和淡黄长裙,亦穿方头履。二人均目视荷塘,神态悠闲自在。二人之间侍立一书童,着青色窄袖衫,双手捧一红盒,毕恭毕敬。人物近旁大小石块错落分布,疏密有致,石缝间溪流潺潺。竹林中稍远处露一平地,置木榻一张,榻上放有古琴、画卷、书、红布囊等物品数件。旁边有一书童身体前躬,在整理榻上书籍物品。木榻前横列一张石几,几上放有瓷器、水果等物。在石几附近,另有坐墩数具。此画右上角空白处有一首署款文徵明的题诗:“水拥红妆绿玉流,云摇翠雨竹千头。未夸清景堪夏消,更爱凉声独占秋。徵明题。”下钤两方印,一为阴文,一为阳文,内容分别是“文徵明印”“徵仲”。该图经李烈初考证,认为是王振鹏真迹〔16〕,真伪待考。

6.《揭钵图》

该图又名《鬼子母揭钵图》,旧传为张僧繇作,纸本墨笔,纵31厘米,横向长度不清,美国印地安那波里斯艺术博物馆藏〔17〕,主要以白描手法描绘了《宝积经》中鬼子母率众魔揭钵救子的故事,据说此图也有可能是清代之摹本〔18〕。真伪待考。

7.《唐僧取经图册》

《唐僧取经图册》采用蝴蝶装,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各有图16幅,共32幅,绢本设色,每幅图的尺寸大小不一,纵幅一般在33—35.2厘米之间,横幅一般在25.5—28.5厘米之间。上、下册封面都有清代福州文人梁章钜用楷书题签,款署“元王朋梅画取经图上(下)册/希世神品凡十六帧/叔重秘笈茝林题”,内容主要表现唐玄奖西天取经的故事,日本奈良药师寺藏。

据刘中玉研究,这件作品之所以能进入文物收藏和学术研究的视野,得益于梁章钜之发现。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州长乐人,担任过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等职。其为政之余,雅好书画收藏,曾以“茝林珍藏”闻名于世。《唐僧取经图册》初为其广西友人“叔重”所有,后来梁氏见之,爱不释手,先后4次借观并题跋。友人见梁氏喜爱若此,后来遂贻赠于他。梁氏去世后,该图被其三子梁恭辰所得,不久又落入梁章钜曾孙梁鸿志之手,最终被其卖给了日商川崎氏,从此流入了日本。关于该图的创作年代和作者,学术界虽然意见不一,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能够推翻梁章拒的鉴定结果〔19〕。

8.《故事人物图》卷

此卷绢本设色,纵29.9厘米,横174.5厘米,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画有《西园雅集》《五柳归庄》《后赤壁赋》《卢仝茶歌》《山阴访戴》等十段名贤十景图,每段左侧作小楷题,第十段左侧款署:“元贞二年春三月既望,特赐孤云处士王振鹏画并书。”据周积寅先生考证,此画可能为赝品〔20〕。

9.《春圃赠诗图》

在北京纳高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曾拍出一幅品名为《郁兰佳人》的立轴画作,根据画上黄易之题跋,笔者认为该作品原来的名字应当为《春圃赠诗图》。该作品绢本,水墨设色,工写结合,画了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在一棵盛开的玉兰树下伏案写诗,画法工致细腻。画面上方有署名清代著名书画家沈宗骞的题跋,并落款 “甲辰春二月,芬舟沈宗骞”,后钤两方朱文印:“沈宗骞印”“芬舟”。画面左上方四分之三的位置有署名清代著名书法家黄易的题跋,并落款“嘉庆丙辰春仲观王孤云画春圃赠诗图,小松黄易题”。款识:“皇庆癸丑春三月孤云处士王振鹏制。”真伪待考。

[元]王振鹏 临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卷 39.5cm×217.7cm 绢本墨笔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款识: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宫花园山子上,西荷叶殿内,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铃印:赐孤云处士章(朱)

[金]马云卿《维摩教演图》局部1

[金]马云卿《维摩教演图》局部2

此外,传为王振鹏的存世作品还有《白衣观音图》轴(绢本墨笔,纵99.5厘米,横53.3厘米,日本根津美术馆藏)〔21〕、《西园雅集图》册页(纸本墨笔,纵26厘米,横25.4厘米,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藏)〔22〕、《货郎图》(绢本设色,纵129厘米,横116厘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藏)、《乾坤一担图》(横幅,绢本设色,署款“至大三年秋八月,臣王振鹏书”,钤印一,收藏地不详,图见《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23〕、《鲁恭三异图》卷(绢本设色,款云“孤云处士王振鹏造”,拖尾处有杨士竒、聂大年二跋,前隔水有邱浚题句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4〕等。

除了上述资料中显示目前存世传为王振鹏的人物画作品之外,在元人文集、笔记以及后世人的文献记载中显示,王振鹏还曾画有其他一些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如《渍墨角抵图》(《书画汇考》著录:“绢本,髙一尺余,长六尺,水墨,鬼怪百戏,曲尽其幻,树石简雅,有北宋人意。隶书:‘振鹏’书右方。”)〔25〕、《竹林七贤画》〔26〕、《圣母贤妃图》(又名《十贤后妃图》或《献圣母图》,绢本,共十幅,每幅画的后面有楷书所书图中故事,卷后署款“至大三年三月臣王振鹏敬画谨书。”)〔27〕、《帝王名贤事迹图》卷(又名《圣迹图》,袁桶有《题王孤云圣迹图》云:“孤云适有《圣迹图》十帧。予老矣不及见孤云之盛行,将名噪一时,声施后世耳。”)〔28〕、《大士妙观图》、《天王供佛图》、《群仙高会图》等〔29〕。

上述传为王振鹏的人物画作品中虽然可能存在赝品或托名之作,但是从中也反映出王振鹏人物画的数量也是非常丰硕的,证明其不仅在绘制界画方面才高艺绝,而且在人物等其他题材的绘画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以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为王振鹏绘画真迹的《伯牙鼓琴图》卷以及大家认为其真迹可能性较高的《姨母育佛图》卷、《维摩不二图》卷为例,王振鹏的人物画技法主要师承北宋的李龙眠,多以白描绘制,或略加淡墨渲染,用笔娴熟流畅,线条细劲婉转,在风格上非常工细严谨,这些应该与其擅长界画的艺术功底密不可分。但是同时他又不为其“工”所缚,笔墨之轻、重、缓、急、提、按、转、折、浓、淡、虚、实富于变化,流露出种种文人绘画的审美意趣,所绘人物不仅造型准确写实,而且容貌生动传神,画风工致不失飘逸,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虽然王振鹏在人物、山水等其他题材的绘画方面同样比较擅长,但是在谋取仕进的过程中,他却多次选择了耗时费工的界画,并取得了成功。相似的情况,元代还有著名画家何澄、李士行、赵雍等人也都是在其他绘画题材方面有所擅长,但在献画谋官时也都选择了绘制界画,并且同样受到了皇帝的嘉赏,取得了官职〔30〕。众所周知,界画是一种耗时费工并且难度高之画科,例如《宣和画谱》谈及界画将之归为“宫室”门类,曰:“虽一点一笔,必求诸绳矩,比他画为难工。”〔31〕因为界画创作需要借助直尺等一定的工具,谨守法度,并且要求画家还要掌握一定的建筑和木工等方面的知识,对亭台楼榭或舟船、桥梁等物体的结构非常熟悉,这绝非一般的文人画家所能够胜任的。所以,对于这种难度既高又费工时的绘画,一般文人画家都不愿涉足其间,有些人将其视为匠气,表示出对之不屑,甚至有“界画打底”之说。而王振鹏、何澄等人却偏偏选择进献界画作为谋取仕进之途径,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应该与他们为了迎合元代皇帝的喜好及其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元]王振鹏(传) 钟馗送妹图卷 27.5cm×298.2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孤云处士王振鹏画

[元]王振鹏(传) 钟馗送妹图卷(局部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王振鹏(传) 钟馗送妹图卷(局部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陆仲渊 十王图屏(十轴之一) 85.9cm×50.8cm 绢本设色 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藏款识:庆元府车桥石板巷陆。

[元]陆仲渊 十王图屏(十轴之二) 85.9cm×50.8cm 绢本设色 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藏款识:庆元府车桥石板巷陆。

[元]陆仲渊 十王图屏(十轴之三) 85.9cm×50.8cm 绢本设色 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藏款识:庆元府车桥石板巷陆。

[元]陆仲渊 十王图屏(十轴之四) 85.9cm×50.8cm 绢本设色 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藏款识:庆元府车桥石板巷陆。

[元]赵雍 高峰原妙禅师像轴 114.7cm×46.7cm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元]佚名 释迦牟尼像轴 96.8cm×45.7cm 绢本墨笔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元]赵雍 挟弹游骑图轴 108.5cm×46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至正七年四月望,仲穆画。挟弹游骑图。长安少年豪侠者,茜红衫色桃花马。击球纵猎五陵归,缓控丝缰芳树下。牙捎竹弓新月弯,袖中更有黄金丸。绿荫深沉鸟声绝,落花飞絮生愁端。君不见,堕卵覆巢非厚德,蓬肉区区味何益。鸩雏多在碧梧枝,少年慎勿轻弹射。紫云山人乃贤题。钤印:仲穆(朱) 天水图书(朱) 南阳乃贤(白) 宣统鉴赏(朱) 无逸斋精鉴玺(朱)石渠宝笈(朱) 宝笈三编(朱) 宣统御览之宝(朱) 嘉庆御览之宝(朱)嘉庆鉴赏(白) 三希堂精鉴玺(朱) 宜子孙(白)

[元]赵孟頫 杜甫像图轴 69.7cm×24.7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碧鸡坊里春风颠,浣花溪边晴日暄。浩歌一曲花弄影,慷慨不及开元前。饭颗山头忆相见,历下新亭旧时面。吟诗未遣髭须愁,愁绝边尘暗河县。平生落笔五岳摇,调笑不作儿女娇。锦袍仙人伯仲耳,孰谓有作徒相嘲。诗巻长留两不灭,玉颜癯骨俱清绝。万古诗人照胆寒,松柏苍然傲冰雪。吴兴公子真天人,落影自与韩众亲。新图古色照秋水,如此子美方逼真。槎翁老仙我所敬,十年寤寐游珠林。新诗墨妙聚片纸,今我观之谐夙心。嗟余岂是诸公徒,青天空行一事无。纷纷余子风斯下,独立惟见明星孤,吁嗟杜陵焉可呼。前翰林解缙书。杜陵短褐鬓如丝,饭颗凄凉日午时。为报西流夜郎客,锦袍霜冷更相思。右草堂杜拾遗戴笠小像。吴兴赵文敏公所画,往年予得之高安刘氏□□□□ 士观画于桃源山中,因持以归之,并题识其上云。洪武庚申秋仲珠林生刘崧书。钤印:翰林解缙(白) 刘嵩(白) 项元汴印(朱) 墨林山人(白) 项子京家珍藏(朱)祖诒审定(朱) 蒋(朱) 潞盦审定(朱)

[元]赵孟頫 摹卢楞伽罗汉图卷 26cm×52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款识:大德八年暮春之初吴兴赵孟頫子昂画。四大假名,三身何有。兀坐树下,示人以手。背触不得,能所胥忘。顶后圆相,具足真常。画马则非,画佛则是。水晶道人,犹著些子。大士不言,广长无量。稽首掌中,如是供养。乾隆丁丑大暑日御题。钤印:赵氏子印(朱) 几暇怡情(白) 得佳趣(白) 乾隆御览之宝(朱) 三希堂精鉴玺(朱) 宜子孙(白) 嘉庆御览之宝(朱)宋荦私印(白) 乾清宫鉴藏宝(朱) 珠林重定(白) 秘殿新编(朱)

猜你喜欢
维摩绢本
敦煌壁画中的“探身维摩”像①
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的类型与分期
喻天柱作品
冉茂列
雨花·艺术 徐华翎作品
化梵为夏:浅议维摩诘形象的演变
On Zhu Daosheng’s Buddhist Ecological Thought
《鹿鸣》绢本设色
六月节令殊胜之维摩诘居士维摩无病自灼灸 不二门开休闯首
尼玛泽仁绢本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