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多个“外号”的杂技艺术传承人

2018-10-22 18:43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杂技表演外号杂技

蒋波的身份一直在不停地“转换”,并在这种转换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30多年工龄的艺术工作者,符合国家退休政策,在大部分同事选择退休享受生活的时候,蒋波却选择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份转岗为教师。2010年蒋波调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受命挑头建立了杂技学院,担任杂技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成立了全国首个大专学历的杂技艺术表演专业,开创了高职院校杂技表演艺术教育教学的先河。

从一个集世界级、国家级奖项于一身的杂技演员到立足于平凡岗位的普通教师,将30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投入教育生涯中,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奉献自己。投入教育事业后,他不仅带领团队填补了杂技表演艺术教育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和体系中的空白,并且将云南省杂技表演人才培养的模式从“以团代班”向学院系统化教学、可持续性和规模化转变。

学生眼中,他是一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

蒋波热爱表演艺术和教育,熟悉表演艺术的教学规律,积极研究艺术教育职业化的新课题。作为一名在表演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工作者,2010年在选择正常退休和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十字路口,蒋波选择了后者,将他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年轻教师。

在教学中,蒋波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品格,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综合体能状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及训练方法。他对课程十分熟悉,每一个训练项目,他都是自己先理解、会做、做好、做精,之后才去辅导学生。他的教学有变化、有创新,上课充满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亲自演示并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学生被他所教的课程深深吸引。

作为教师,蒋波用真诚之心去关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用精湛的技艺去培养学生,并認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学习杂技的孩子,大多还在未成年时期就离开父母,远离家乡。蒋波深知自己肩负着众多家长的厚望,自己不仅要当好老师,更要成为学生们的家长。在校园里,学生们常常见到蒋波忙碌的身影,他时而是在教室里严格教学、兢兢业业上课的老师,时而是给男同学剃头的理发师,时而是贫困学生的代理家长。

蒋波在学生当中有几个亲切的“外号”。其一,“蒋师傅”。学员中有部分同学来自云南偏远的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蒋波就亲自拿着剪刀、推子把男孩们召集起来,一边给他们理发,一边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每当此时,调皮的孩子们就将他们的蒋老师称作“蒋师傅”。 蒋波说:“孩子们这样叫我,我感到很亲切。做这点小事,既能让他们省点钱,说实话这些男孩的练功服、练功鞋都挺费钱的,同时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融洽氛围中,我有时也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演出经历,鼓励学生们努力训练,早日登上舞台,这对他们的激励作用甚至胜过在课堂。”

其二,“蒋哥”。杂技学院2011级张兴国、张叶国、张荣国、张俊国四兄弟曾如此称呼蒋波。这四兄弟是蒋波从文山州招来的贫困学生。平时训练量大,4个男孩子又都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撑和学院按政策发放的贫困补助仍不足以支撑四兄弟的生活开支,蒋波不仅个人对他们进行帮助,还多方为他们筹措学习、生活费用,让四兄弟得以安心地在学校学习。蒋波说:“现在多关心他们,将来他们才能自立,才能改善家里的生活环境,回报他们的父母。”2017年,张家四兄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全部签约南京市杂技团,登上了国内外杂技舞台,实现了走出贫困、走向世界的梦想。其实,在蒋波的学生中像四兄弟这样被“蒋哥”接济帮扶的学生还有多人,在这些学生眼中,“蒋哥”就是他们最亲、最可尊敬和信赖的兄长。

其三,“蒋老大”。这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蒋波最亲热的称呼。在这群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心中,“蒋老大”是他们避风的港湾。发烧感冒,练功受伤,“蒋老大”总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左右,亲自驾车送学生上医院,叮嘱学生们按时吃药。男生打架,女生拌嘴,最爱跟他告状,因为他们相信“蒋老大”会主持公道。为了兼顾家庭和工作,蒋波曾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那段时间,时常有生病学生能够喝到“蒋老大”炖的营养汤。每年中秋节,“蒋老大”一定是留在学校里和不能返家的孩子们一起度过。蒋波说:“要给长期在校的孩子足够的关怀,不能让他们有缺乏家庭关爱的感觉。”

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严谨并敢于创新的敬业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蒋波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作为杂技专业带头人,课题、项目负责人,他组织杂技学院教学团队开展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杂技艺术基本功课程教材”“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课题的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学院立项课题“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艺术类院校八年一贯制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性研究”的研究,其中,“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第七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课题“多艺术门类辅助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校级三等奖,“杂技表演人才培养教学成果——杂技创新节目‘舞花枪”获得校级优秀奖。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促进了杂技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蒋波发现在传统的杂技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于是他带领团队在培养新型杂技表演艺术人才的道路上大胆创新,构建新的、适合于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他带领团队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校企双主体教学、工学结合,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舞台实践过程对接,将重视实践、拓宽基础、强调艺术职业技能培养等改革思路与措施融于其中,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将教学与杂技表演艺术实践相融合,将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整体实力,突出专业特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截至目前,杂技学院学生受益于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1级毕业学生已全部签约南京市杂技团,获得业内人士极高的评价;2012级学生已进入云南省杂技团校企联合培养阶段;2013级学生即将赴重庆市杂技团实习。

课程标准建设是蒋波大力推进的重要工作。因杂技专业的特殊性,课程建设标准几乎没有可参考借鉴的资料。通过几年的摸索,蒋波带领教学团队制定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对应,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分析并参照职业岗位标准的课程标准,对应修(制)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结构及其相应标准。

因杂技表演专业的特殊性,生源数量是一直是个严峻的问题。云南省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有大量的具备优秀身体条件的学生,但往往因为消息闭塞,没办法了解和接触杂技表演这个特殊专业。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和数量,蒋波每年利用假期独自深入云南省各地偏远地区,寻找生源,耐心地沟通解释做工作,挖掘了数十名喜爱杂技艺术的优秀学生,架起一座偏远地区到学校的桥梁。

梅花香自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以蒋老师为偶像,带着兴趣、带着激情去学习,再苦再累都咬牙坚持住。近年来,蒋波教学和指导的学生多次代表国家、云南省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访问;学生参加国内各类重大专业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作为杂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蒋波带领师生团队获得“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云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云南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学生中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助学金”、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干部”表彰。

而蒋波本人也在2013年荣获“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7年获得“云南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猜你喜欢
杂技表演外号杂技
妈妈有个外号
高空杂技
给自己起外号
浅析创造力在杂技表演中的作用
空中杂技师
杂技音乐和杂技表演的关系
老鼠演杂技
浅谈如何培养杂技演员心理素质
调皮的小河虾
我的外号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