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

2018-10-23 02:55
保健与生活 2018年18期
关键词:秦观莫泊桑汉书

张 勇

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不能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语句去敷衍了事”。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莫泊桑写了很多作品,但发表的很少。1880年,莫泊桑发表了成名作《羊脂球》,轰动了法国文坛。莫泊桑认为,文学创作要到坚持不懈、体察入微、精心提炼和准确使用语言。

精心提炼,从什么地方提炼呢?当然是从自己大量的积累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用苏轼的话叫作“博观而约取”。

苏轼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宋代大画家李公麟曾画了一幅《贤己图》,画的是一群赌徒正在赌博的情况。《贤己图》几经转手,最后为著名诗人黄庭坚收藏。一天,黄庭坚将自己收藏的《贤己图》给苏轼、秦观观赏。秦观对画中有些人物的神态感到不解,便问苏轼:“仁兄是书画鉴赏高手,我想请教画中站立的那人在喊什么呢?”苏轼看了一下,便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吗?站着的那人是福建人,他在喊‘六’。盆中已经有五个骰子,站立的那人再喊出一个‘六’,不就是‘满堂红’吗?”“凭什么你说站着那个是福建人呢?”秦观满腹疑惑地问。“其他地方的人喊‘六’都是合嘴的,只有福建人喊‘六’是张开嘴的,所以我判断他是福建人。”苏轼细心地解释说。

李公麟的画作被称“天下绝艺”,是因为自己在绘画技艺上下足了功夫;而东坡先生能参透其画中玄机,则让我们更加感佩其画外的硬功夫。苏轼自小便是少有的聪明人,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都不由惊叹说:“吾当避此人一头地。”但苏轼能有后来的成就,绝非自恃聪颖,而是着实下了一番苦功的。

元丰三年(1080),苏轼贬谪黄州为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开始用读书驱散人生的阴霾。司农朱载是苏轼来黄州后结识的一个文友。有一天,朱载来拜访苏轼,通报进去之后,很长时间也不见苏轼出来。朱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尴尬。过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苏轼才走了出来,他向朱载道歉说,自己正在做功课,所以不能马上出来,非常失敬。

朱载便问他做什么功课,苏轼回答说:“抄《汉书》。”朱载大为奇怪,说:“以先生的才华,开卷一览,就能够终生难忘,怎么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抄两个字做题目,现在只抄一个字做题目,只要提起这个字,我就能接着往下背诵下去。”朱载非常新奇,施礼说:“您能将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

苏轼拿出一册抄写的《汉书》,朱载随口念了一个字,苏轼应声背诵题下文字,没有一字差错。回到家后,朱载感慨地对他的儿子说:“像苏轼这样天分高的人,读书还这样勤奋,天资一般的人应更加努力才对啊!”

那些吃过苦、受过累、经历过苦难的人,沉寂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慢慢往前走的人,有朝一日他们得到什么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秦观莫泊桑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