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DHS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

2018-10-25 05:16孙廷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级者螺钉股骨

孙廷勇

高邮市人民医院,江苏高邮 2256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是指患者股骨颈基底直至小粗隆以上的部位发生的骨折现象,股骨粗隆骨是人体股骨承受重力的重要部位,并且该部位属于松质骨结构,因此非常容易发生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中,其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该类型骨折具有损伤较大,且并发症率较高等特点,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1]。临床中针对此类骨折患者常应用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以及动力髋螺钉均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案,为了对比两者治疗效果差异,该次研究将针对该院98例发生骨股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应用PFNA和DHS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抽样法将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均为49例,并分别纳入至观察组和对照组当中。观察组:男21例,女 28例;患者年龄 41~86岁,平均年龄(62.6±0.7)岁;Evans分型:Ⅰ级者 10例、Ⅱ级者17例、Ⅲ级者14例、Ⅳ级者8例。对照组:男19例,女30例;患者年龄 39~89 岁,平均年龄(63.2±0.4)岁;Evans分型:Ⅰ级者11例、Ⅱ级者18例、Ⅲ级者13例、Ⅳ级者7例。两组患者常规线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皮肤及胫骨节牵引治疗4~7 d。手术之前完善相关常规检查,开展内科与麻醉科会诊。测量所有患者的股骨髓腔以及颈干角,合理选择手术材料。术前30 min患者均采取常规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中、行常规全麻,于牵引床上保持仰卧位,患侧的臀部适当调高10°~20°。观察组患者应用PFNA治疗,于健侧牵引,患肢和躯干形成15°角,在X线C臂机的辅助透视下行纵向牵引,确保骨折闭合、复位。在股骨粗隆的顶端行一4 cm的小切口,分离肌肉至大粗隆顶点充分显露,于顶点内测的1/3处进针,扩髓后插入实现确定的PFNA钉。于近端开小切口,缓慢旋入螺旋刀片导针,在股骨颈内放置螺旋刀片,根据情况采取动态或者静态锁定螺旋刀片,缝合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取DHS治疗。在X线C臂机的辅助下进行纵向牵引,在股骨粗隆的顶端的下侧行一10 cm的切口,充分显露患者大粗隆以及股外侧肌,于大粗隆下方2 cm位置处进入导针,确认位置良好后旋入螺钉,于患者股骨干的外端放置DHS钢板,安装尾帽后缝合切口。

1.3 评价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切口的引流量、离地负重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等;以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估,满分100,其中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以优、良数计算优良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以(±s)来进行表示,行t检验,采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观察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手术用时(min)84.26±5.65 114.76±7.81 4.217 0.000术中平均出血量(mL)202.41±11.35 405.67±16.37 3.608 0.000引流量(mL)62.14±8.57 103.22±10.69 4.164 0.001离地负重时间(d) 切口愈合时间(d)56.26±3.17 72.39±4.24 3.548 0.001 12.36±0.54 16.49±0.89 6.162 0.0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1.84%,而对照组仅为69.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等一般手术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者2例,主钉脱出者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者1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是8.16%(4/49);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者4例,主钉脱出者3例,骨折延迟愈合者5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是24.49%(12/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上升,临床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年递增趋势。该类骨折与患者骨质疏松有密切关系,并且此类骨折患者具有创伤术后并发症率高以及预后较差等特点,若不能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治疗非常容易引发术后并发症,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临床中,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内固定手术治疗等方案。其中保守治疗由于治疗时间长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容易引发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近年来内固定器械治疗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内固定治疗术又可以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不同方式,特别以PFNA与DHS为主要代表[4]。

DHS是由套筒钢板、加压螺钉以及螺纹拉力丁所组成,具有固定牢靠、抗弯性能好等优点,并且具备较优的滑动与加压功能,但缺点在于单螺钉固定方式有可能出现螺钉旋转,滑动加压过程中容易导致股骨颈缩短,引发肢体畸形[5]。而PFNA属于髓内固定方式,具有良好的加压、抗扭转等功能,同DHS相比其负重轴与患者的髋关节更加贴近,固定强度及稳定性均较好,并且术中切口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低,并且术中操作时间更短,能够防止患者出现过度失血等情况[6]。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等一般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PFNA内固定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术后并发症率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以及手术用时较短等优势,治疗效果优于DHS,值得应用并推广。

猜你喜欢
级者螺钉股骨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0.1%环孢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分析
唑来膦酸联合放射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的效果评价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