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2018-10-26 07:43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升级

(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重点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农业投资渠道与合作经营模式,配合相关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新增节水耕地灌溉面积249.54万hm2、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91967个,农村办水电站相比2013年增长了42.93%,医疗先进的乡镇卫生院有36795所,卫生厕所普及率高达80.3%,农村宽带接入用户相比2013年增长了36.45%,具体情况见表1。

虽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通,促进了耕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但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存在投资力度不够、社会性价比不高、监督与管理经验不足等难题,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很难实现精准投资和专业化管理。因此,需进一步研究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这对实现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区域、调整不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近年来我国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 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出效应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给予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李燕[1]等利用2004—2013年我国23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检验了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影响,认为公路和电力设施对我国农业产出增长的正向作用显著,灌溉设施对农业产出则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Fan[2]等对印度和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统计和研究发现,道路、电力、通讯和水利灌概等投资建设明显促进了农业产出增长,并且这些投资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也因地理环境不同有差异,贫穷落后地区的投资边际收益明显高于发达农村地区;林毅夫[3]指出,只有尽快解决农村水电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才能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和减少城乡差距,建议政府和当地共同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骆永民[4]等采用我国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提高了本省和相邻省份农民的收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蔡保忠[5]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评估了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我国28个省的粮食增产效应,得到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但存在区域差异的结论;朱晶[6]对基础设施的总成本节约效应进行了测算,发现基础设施与劳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具有替代效应,不同种类的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差异。

众多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詹慧龙[7]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满意度,并从投资类型、需求区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划分事权、加强绩效评价等措施;张学昌[8]指出,我国应大力推广农业基础设施的PPP模式,确定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等相关农业政策;Daube[9]表示,PPP模式不仅能减小政府投资压力,在吸引外资、农业经济宏观调控方面比常规生产合作模式更加高效;Mamatzakis E C[10]运用先验对数成本函数对希腊35年间公共基础投资与经济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周应恒[11]建议我国农业生产应建立统筹的长效机制,发挥农民的自治作用,坚持政府出资为主并带动农民投资,建立政府—农民双重监管机制;刘帅[12]对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认知行为均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田国双[13]就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目前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总量不足、结构单一、投资效率和环境都有待提高,农村投融资方式需要创新,相关规章制度也有待完善。

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众多学者主要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模式、农民的参与意愿、农村基础设施对粮食的产出效率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少有文献涉及到不同类别的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本文将实证研究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区域差异,以期为相关研究与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3 机理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发展将带来农业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重新分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动农地流转[14-16]和耕地利用转型[17,18],带动当地旅游业和其他各行业协同发展,增加农业产业资金并引发新一轮的农业技术创新,改善农业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影响机理框架见图1。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积累农业产业资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基础设施产生的最直接经济效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保障西北等干旱地区粮食种植的有效灌溉,调节天然降水的分布不均,减轻西南等地区的洪水受灾面积,促进滴灌、湿灌等新型有效灌溉方式的研发和应用,节约水资源成本,提高农民净收益。农村交通运输设施作为城乡经济联系和发展的桥梁,加速了农业生产要素、生产工具、农业合作投资、农产品的有效流动,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进城工作,充分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的窘境,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和便利的乡村交通了解农产品的销售趋势,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有利于计划来年各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从而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业产业资金。

图1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框架

在农业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基础设施能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农民收益,通过利用大数据平台能时刻监控各类基础设施的建造、管理、维修,更新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数量,构建计量模型精准预测各种风险灾害,实现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精准投资,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最大功效。在农业大数据与基础设施的精密配合下,实现各类农产品生产、贮藏、销售等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相应的责任追究,保障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加对绿色、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和对荒芜耕地的重新利用,最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地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弃耕和撂荒现象[19,20],西南边远山区耕地边际化问题更加突出[21,22]。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农村电力和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由于耕地长时间和大面积撂荒,农地土壤质量和乡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这为新型农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了致富渠道和盈利契机,加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政府对农业生产优惠政策的不断改革,农村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撂荒土地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西南边远山区。部分农业投资者利用乡村优美的景色和各类绿色蔬菜、食品大力发展“农家乐”等现代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农地和自然环境,带动当地食品加工业的更新与发展,成功实现农地转型,且在充分利用耕地的基础上带动了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基础设施助推农地利用转型,农地利用方式的成功转型将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潜在人力资本,当地大量旅游业发展会借助方便的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带动周边农业、工业与金融业的联动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与示范效应。经济发展会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这为将来提供大量的农业技术与科研人员、优质的人力资本将继续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良性循环。

助推农业劳动力回流,保障优质人力资本:农村交通、能源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从以下两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回流、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打造新型城乡发展关系。一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完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结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部分农民愿意回到农村创业,加之江浙和广州一带近两年部分工业生产开始出现瓶颈,剩余劳动力压力不断增大,工资收入下降逼迫农民回乡就业,从而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竞争力。二是各类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农民更舒适的生活,特别是农村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年龄较大的农民工更愿意回乡养老,生活成本更低且更加便利,加上农村近年来互联网与物联网的高速发展,网上购物更加方便且各种规模经营和混合经营模式逐渐成熟,农村金融与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各产业人力资本质量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优化了产业格局与资源配置。

4 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衡量的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本文参考匡远配[23]的测算方法,用泰尔指数(TL)计算产业结构升级,公式为:

(1)

式中,Yi表示各行业总产值;Li表示各行业从业人数;Yi/Y表示产出结构;Y/L代表生产效率,由于目前无法获取农、林、牧、渔各行业从业人数,因此本文用各行业的增加值与中间消耗的比值来表示生产效率。

解释变量:由于目前农村宽带接入用户等代表农村网络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甚微,因此暂不做研究考虑[24]。本文参考成德宁、张亦弛等指标选取方法,用有效灌溉面积(EIA)作为农业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的代理指标,用公路里程数(RM)作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的衡量指标,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用农村用电量(RPC)表示,农村服务型基础设施主要由农村文化和医疗为主,因此选取村卫生室个数(MC)和乡镇文化站个数(RC)分别代表农村医疗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EIA、RM、RPC、MC和RC五个变量为核心解释变量。

控制变量:为了减少实证误差,本文选取城镇化率(UR)、农业机械总动力(TPAM)与GDP作为实证研究的控制变量。所有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局、农业局官网、《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4.2 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不同类型农村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与地区差异,本文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TLit=K0+β1EIAit+β2RMit+β3RPCit+β4MCit+β5RCit+β6URit+β7TPAMit+β8GDPit+εit

(2)

式中,K0表示截距项;βi表示相关系数;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4.3 主要变量统计性描述

各指标主要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各变量描述统计

5 实证结果分析

为减少计量的误差,本文使用STATA.12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得到的实证结果见表3。

表3 实证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5.1 全国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从全国层面看,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未能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原因主要是:①目前我国农村外出打工者逐渐增多,农地荒芜严重。农业市场活跃度不高,不能有效激发农业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周转与流动,导致水利灌溉基础设施逐渐被弃用,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②农业灌溉方式有待创新和提高。全国大部分地区灌溉设施等生产性条件差,灌溉效率不高,湿灌、滴灌等有效灌溉方式未被农业生产者大面积采用;农作物生长周期与各个周期的需求未能进行科学监测,不能实现精准灌溉和规模生产。③缺乏科学管理。目前全国缺乏对基础设施的统一和科学管理,无法实现各地区基础设施优势的互补和有效配置,省际与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随之减弱。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公路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有利于农业经营者购买农业生产要素和销售农产品,加速农业产业资金流动,减少农业生产、管理与销售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农业生产融资渠道,打造中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城乡交通加速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农闲时间填补城镇工业和服务业失业空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直接加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同时,农民收入增加会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改革和生产效率,直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加之农村网络宽带的普及拉近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要素所有者与农业经营者之间的距离,将农业生产与销售推向了“智慧农业”,更加吸引专业农业生产者聚集农村,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农地流转,扩大农村农地集约化生产规模,缩短农业结构转型升级时间。农村医疗和文化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不显著,但农村医疗卫生设施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系数为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农村医疗设备落后,大型医疗机构配置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生活需要,加之农村医护人员分配不合理,私人医疗机构和国有医疗机构优惠待遇与奖励机制的差异,导致农村医疗机构缺乏竞争,总体供应不足、医疗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与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正。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很多人厌烦了城市的喧嚣生活,追求农村恬静的意境,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带动了当地经济崛起,旅游建筑的修建与游乐园的投资建设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者角色发生转变,使单纯的农业生产与建筑业、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农村旅游业发展加大了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进而促使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提高促进农业生产者购买现代化农具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2 地区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从地区回归结果看,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村能源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效应,农田水利和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未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东部地区经济和农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有效流通,也有利于促进各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农民收入较高,农业经营者有足够的财力购买现代化的清洁能源家电器具和设备,充分利用能源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短产业结构调整时间。该地区工业发达、高技术产业密集、人口集中、乡村文化发展迅速,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高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农业投资力度相对于第二、三产业较弱,农田水利设施未能充分用于农业生产,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的投入资金、精力和人力资本无法实现纵向突破。由于农民对健康的要求较高,城镇高水平医疗机构密集且交通便利,农村医疗设施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正常的功效,所以不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中部地区的农田水利和文化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正效应,而农村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则有显著的负效应。主要由于中部地区农地边际化现象不突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利灌溉设施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优势,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该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乡村自然环境有较大改善,农村良好的传统文化品牌效应显著,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人力资本和优质生产要素的快速引进,有利于农业生产融资与整合。同时,由于该地区工业经济与资源流动欠佳,农村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不能有效促进产业资金、结构和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化配置,很难实现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互补。

西部地区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正向影响显著,而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医疗和文化基础设施均不显著。主要是因为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道路交通有明显改善,运输业的发展带来西部地区旅游业和各城镇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成都和重庆等大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电子、轻工业和高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直接推动各产业优化转型。但西部地区受到地形、气候条件的限制,农地“细碎化”问题严重,很难实现农业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并且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经济落后迫使农民外出就业,导致近年来“无人村”现象更加严重,各类基础设施的需求效应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医疗和文化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和管理的帕累托改进很难实现,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甚微。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了我国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不同,但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全国来看,农村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显著,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负向效应明显。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村能源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效应,农田水利和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未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部地区农田水利和文化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农村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则有显著的负效应。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正向影响显著,而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医疗和文化基础设施影响均不显著。

本文建议:①加速建设和利用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类农村基础设施精准投资与管理。由于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效果不同,可通过建立地方和国家大数据平台,利用真实有效的数据建立相关计量预测模型,利用网络云计算系统测算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空间的溢出效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设计最优的投资方案,实现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精准投资与管理。②加快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建设。打通农村与城市的交通要道,使城市闲置劳动力重新向农村转移,推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带动农业相关加工业的发展,借助高水平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旅游业的崛起,吸引农业生产投资,加强农地集中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③加快农地流转,充分利用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方针,改革农地所有权制度,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激发农地交易市场活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交易电商平台,实现农地有效流转;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分类种植大户、畜牧业等新型农业经营者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经营方式,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引导与支持,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④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时常面临供给不足的窘环境,政府需要根据各类基础设施的边际社会收益进行科学投资,强化相关使用管理,确保各类基础设施达到最优化利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导大型农业生产机构与相关的农业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升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回暖与升级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