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2018-10-28 09:15崔艳丹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院落民居

摘要:民居是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建筑,虽在全球化的进展下艰难的延续着,但生动诠释了人们居住空间存在于各地的合理性。关中地区承载着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国民居大家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关中民居更多停留在对关中历史的保护和房屋更新上,但面临传统建筑技术、传统工艺的失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关中民居也表现出了种种缺陷,因此研究追寻关中民居的特征为今天民居建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

关中民居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群中,其中西安、三原、韩城等地的民居特色尤为明显,从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到墙饰品、门楼、砖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特色。随着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影响,关中地区的民居构架和地域性情怀也被慢慢淹没。因此在营建新型农村住宅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关中地区民居有机的整体观念,进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一.关中地区地域特征

陕西民居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民居,三个区域民居风格各有特点:陕北黄土高原上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窑洞。陕南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不同时期移民文化的影响陕南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域民俗风情,其中安康龙头村的马头墙、白墙黛瓦、不同于关中肃穆风格,呈现的却是江南清新的徽派建民居。关中民居则是在大秦之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单坡屋顶、青砖灰瓦、黄土是关中民居最显著的外表特征,给人端庄、质朴、厚重的感受。建筑结构多为四周围合的合院,多纵轴布置房屋,分为前庭,中院,后院,户户比邻,紧凑分布。

建筑特色:关中建筑从史前时期的穴居和半穴居到现在的窄四合院,其外在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村落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一致的尺寸,规整的边界使村落有很强的空间感。院落组合密度大,大部分村落有分组分排的聚居特征。房屋以街道为骨架呈十字或丁字紧密排布。每座民居均有上房、厦房和院构成。“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堂,犹堂堂、高显貌也。[1]”正房外观高大,地平也高于其他地方3到5踏,突出了堂的重要性,这种形式在党家村尤为突出。

空间布局:关中民居平面布局总体上严谨,呈纵轴分布,是独立的狭窄合院,这种空间布局关系不仅节约用地同时也解决了遮阳避暑,排水的需求。院落的纵深长度根据两侧厢房的数量而变,一般长宽比在3:1或者4:1,分为一进院和多进院等形式,一般民居多为一进院,也是最常见到一种,这种独院式空间布局也是关中传统民居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组合成纵向或横向的连院式结构。而院落中间的墙,门洞,厅堂把院落分为大小不等的小庭院,既打破了狭长的空间布局又丰富了空间层次。

空间尺度: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多呈狭窄四合院样式,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受院落样式限制,每户用地宽大概8-10m,进深20-30m左右,占地面积小但是空间利用率高。村内步行道路宽度大概在1.5米到3米之间。

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分行政管理例如村委会等,教育文化例如学校等。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村落文化和祠堂,祠堂作为村子里一种文化记录了村子的传统与辉煌。宗法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可以缅怀先辈也可补救传统村落历史遗迹。

二.自然环境要素

如今对生态的关注已经成为民居创作的软肋,当前的民居在建造过程中节能意识和生态技术都极为缺失。关中地区水资源匮乏,地区差异明显,特别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陕北人均水资源890立方米,低于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低需水线,而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80立方米,远低于绝对缺水线,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关中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18%。土地的利用合理与否影响经济水平,也决定村落的大小和人口多少。用黄土夯筑的墙是关中民居显著的外在特征。关中地区土地面积5.55平方千米,占全省的26.96%,人均土地不到全省的一半。土地利用结构中农业用地占79%,建设用地占7.8%,仍有10.2%的土地尚未充分开发利用[2]。

关中传统民居院落上着天,下接地,能和自然亲密接触。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平衡的关系。

三.文化属性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在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历史中有13代王朝建都于此,因此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民居文化也独具魅力。关中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表演艺术、节庆风俗、传统的手工艺三方面[3]。关中“八大怪”是古长安直至现在民间传颂和游客津津乐道的一大热点。

民居院落空间讲究等级秩序,也是受古代的“礼制”文化所制约,是家庭伦理观念的产物。院落布局上严格遵守讲究老幼有序的居住秩序。

中國传统的阴阳哲学贯穿于关中传统民居中,尤其古人信奉风水文化,从选址、朝向等多方面中寻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党家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曾说“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从大环境上看党家村的村落选址依山傍水完全温符合中国风水中负阴抱阳的说法。到居住的房屋朝向、院门的开法甚至雨水的排法无一不透露着风水学。

结语

关中民居作为中原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关中的文脉与记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充分的认识乡土建筑,找出与现代社会相和谐的发展之路,我们将失去乡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根基。研究探索关中民居特点,更新与保护传统使关中民居文化源远流长,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释名》,引转自陈鹤岁,汉字中的古代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百度文库

[3]《陕西古村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陕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视觉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917KRM168)

作者简介:崔艳丹(1993.3-),女,汉,籍贯: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西安美术学院,环艺系16级在读研究生,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院落民居
浅析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明器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院落春秋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院落春秋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院落春秋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履行契约行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