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

2018-10-28 09:15翁小蓓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创作

翁小蓓

摘要:当前,我国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不断发展,“微信”的使用范围更广,已经逐渐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网络环境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微信”造成的文化泛化现象还比较明显。本文结合这些现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微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传播和创作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信;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创作

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今天,“微信”作为一个新型社交媒体已经被更多的人所使用。与以往的纸质媒体相比,“微信”具有便捷性、高速性的信息传播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将“微信”合理运用到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和创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网络环境本身存在安全风险,而且当前“微信”点对点的传播还存在缺陷,要想有效的提升传播效果,就要对各种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并合理改善,提高“微信”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中的价值。

一、“微信”造成的文化泛化现象分析

在网络媒体覆盖面越来越广的背景下,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文化传播已经并不罕见。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学不断传播的情况下,“泛文学”时代逐渐到来。随着“微信”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其信息传播能力已经被很多专家所认可,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微信文学”也开始更加广泛的传播。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化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信文学”设计了古典文学的相关内容。但是,从“微信文学”的具体传播形式和路径来看,尽管在某种层面上能够起到传播古典文学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学的美感造成了破坏,长期下去,对正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滥用幽默

朋友圈的互动式信息传播和熟人之间点对点的信息交流是“微信”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在这样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幽默化的语言和“颜文字”被广泛应用。并且,在近几年,很多“微信”段子中都掺杂了对古代文学代表人物“恶搞”的成分,比如“预言帝李白”、“包拯很黑”等表情包和图片被广泛流传[1]。从其表面意义来看,就是发布者对自己心情的表达,或者为了刷存在感而故意制造的笑料。但是,对于文化传播而言,这种形式严重影响了古代文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長期下去,会对正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破坏传统诗词

在使用“微信”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很多人为了展现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或者想要体现自己的文化底蕴,经常会有意识的引用一些古诗词,但是又为了凸显个性,他们往往会对古诗词进行肢解或重构。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每天都想吃烧烤。”“老夫聊发少年狂,突然想喝疙瘩汤。”等等。这些“诗句”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学的泛化,如果一直沿用下去,会对正在学习和成长的青少年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对诗词本身的含义和意境造成破坏。

二、“微信”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

“微信”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不但可以在熟人之间进行点对点传播,还能利用公众号进行全面传播。随着其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不但可以进行文字传播,还能结合图形和视频等进行动态信息传播。此外,“微信”公众号的申请门槛逐渐降低,个人也可以申请公众号。通过在公众号上进行文学传播,能够保证文化传播的多样化和广泛性,并且还能通过公众号的评论功能,信息发布者和读者能针对特定文学进行实时在线交流,进一步提高文学传播的实效性。

三、“微信”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当前在利用“微信”进行文学传播的过程中,还仍以“微信文学”为主要传播形式,一般来说,简短的诗句在“微信”朋友圈中就能够体现。但是对于一些较长的文学内容,很难在朋友圈中进行展示,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应用“微信”聊天窗口,能够对篇幅较长的文学进行创作,从而能够扩大传播范围。在进行“群聊”过程中,也可以将文字、语音和图片相结合进行使用,增加了灵活性。但是,不同于QQ群,“微信群”不能任意加入,只有严格按照邀请和同意流程,才能加入“群聊”,才能进一步在“微信”中进行文学创作。

从当前“微信”文学传播和创作的现实状况来看,利用“微信群”进行古代文学传播的范围还不够广泛。由于群组中的各个成员的“说话”都不受限制,即使有人发布了文学创作的内容,也很容易被别的信息淹没。另外,除了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聊进行文学传播和创作之外,还出现了文学创作的新形式。在2016年2月份,一位“微博”营销大师就曾经提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然后在“微信”上邀请网友进行续写接龙,一时之间掀起了人们的参与热潮,仅仅三天时间就达到了十几万的转发量,评论数和回复数也达到了三万多[2]。显然,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人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比较高,如果能够有效地对“微信”功能进行有效利用,能够很好的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传播和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推动和弘扬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媒介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这也就是的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当前,“微信”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时期,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将这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将“微信”作为古代文化传播和创作的平台,不但能够扩大文化传播范围,还能使“微信”的文化传播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与功能取向[J].江海学刊.2015,(01):123.

[2]宋美霖.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相关思考[J].读书文摘.2015,(22):45.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创作
Jazz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