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中国水彩画创作方向的认识与思考

2018-10-28 09:15柳绪蕊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水彩画技法画家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艺创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针对文艺创作导向的问题向包括美术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在广大美术工作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水彩画创作的源泉

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一切优秀的艺术创作都要坚持歌颂人民的创作导向,并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人民生活、情感和心生。1934年,水彩大家庞薰琹创作了水彩画《地之子》,他亲眼目睹了江南大旱,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后,怀着对深处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的一腔热情,创作了《地之子》。画面中一对农民夫妇怀抱着他们濒死的孩子,明明已经陷入痛苦的深渊,但是在画家的笔下他们的形象是依然是健康的,干净的,这体现出了画家对素材的掌控、提炼的功力,作品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查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品确实触动了所有国人,使人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2013年,水彩画家周刚创作了水彩画《当班矿工》,画面中共描绘了四名矿工,他们矿帽和衣服的颜色一致,表情、神态也是一致的——他们齐齐的望着画面外面的观者。周刚多次深入矿区,他与矿工与他们同吃同住,甚至与他们一起下井,他自己坦言在下井前他想了一个晚上,甚至想到了大小便要怎样解决,但是到了井下,得到的答复是矿工带着浓厚陕西方音的两个字——随便,这样想了一晚上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周刚的作品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也是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素材积累和深入思考,胸中饱含对矿工深厚感情时创作出来的。画家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随时随地的观察与记录身边自然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饮食、交通、建筑、文化,甚至是人们的情绪、习俗、礼仪等等,并将这些观察与记录信息存贮在脑海中,利用自己艺术的学识、素养对这些信息加以对比、分析与研究,形成画家对人民生活的初步感性认识,当这些初步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画家在此基础上将各种感性认识的素材加以提炼,就形成的画家创作思路,同时,画家的对人民的感情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升华,这些情感、与画家平时观察和记录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画家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惟其坚持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才是画家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

二、坚持以时代为主题的创作思路是水彩画创作的生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提条件,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民族的伟大复兴。艺术创作要想富有生命力,又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时代主题为创作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彩画家要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伟大作品是责无旁贷的。如司徒乔于1946年创作的水彩画作品《父女》,以细腻,精到的笔触描绘了一对父女俩,父女两人是抗战胜利一年后的蒋统区里的普通百姓,地里的收成全被充了军粮,但他们自己却没有粮食吃,竟靠吃树皮度日。画面中父亲怒目圆睁,似在无声的控诉这吃人的世道。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蒋介石反动派的控诉。司徒乔以哲人的思考,用画作刻画了那个时代。1960年,画家古元创作了水彩画作品《晒红果》,这幅画画面构图优美、色调和谐,描绘了中国北方乡村秋天 收获红果的场景,在画面中,鲜艳的红果占据主要位置,辛勤劳作的农民点缀其间,在那大片的红色的映衬下,农民收获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鲜红的红果、棕黄色的屋顶、蔚蓝的天空,与三三两两忙碌着的农民之间存在 一种自然的和谐,而人民内心深处渴望安居乐业、幸福安详的心声也被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坚持文化自信的创作信念是水彩画作品的未来。

当代水彩画创作面临世界文化艺术新观点、新的形式的冲击,在寻求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而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一是在中西方美术教学方向内容划分与创新方面。当前水彩画创作在全国美术院校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水彩画教学的不断深入开展,水彩画专业创作力量不断壮大,为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大艺术院校中具体教学实践中,对水彩画所固有西方绘画技法,特别是对块面造型能力、对绘画对象在光线下明暗、色彩变化的研究予以高度重视,但对中华传统绘画在技法与研究上重视不够,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中的美术生一旦选择了水彩专业,对传统绘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中国画论》等有限几门传统绘画理论的学习上,对传统绘画的技法研究往往成为中国画专业的研究领域,反观进入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虽然入门考试时对素描等造型能力进行了必要的考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只重视传统绘画技法的研究,而对西方绘画技法一笔带过的问题。界限过于清晰的教學内容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西方绘画与传统绘画的比较与融合,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二是水彩画创作语言与传统绘画的融合度方面。水彩画与中国画存在很多相近之处,同样的以水为绘画介质,以纸为绘画载体,正是水彩画的这一特质,使它很早就为中国绘画界所接受并喜欢,当前,为数众多的画家都试图将中华传统审美情趣与认知观念水彩画写实技法中去,运用水彩画相对于国画造型能力强的特点,使用西方绘画技法来表现东方审美,但是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中华传统审美认知与格调等高层次的认知需要绘画者具备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与较高的西方绘画技法,为此不少画家转而求其次,将国画技法与水彩画技法简单的糅杂于同一幅绘画中,这样就模糊了水彩画与国画这两个画种之间的界限,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一种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懒惰做法,但其实质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说,水彩画从创作理念甚至创作语言上加强与国画的融合与借鉴是创新的开始,并能大大提高中国水彩画在世界画坛独特地位,但是这种简单技法叠加与糅合不仅仅会不断模糊和削弱水彩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地位,而且会断送水彩艺术的未来。

作者简介:柳绪蕊(1975.10—),女,汉族,籍贯:天津市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17级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水彩画创作。

猜你喜欢
水彩画技法画家
手绘技法表现
酷炫小画家
作品一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秀秀台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