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

2018-10-28 09:15张孝成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继承创新发展

张孝成

摘要:建水紫陶作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有着中国四大名陶的美誉,被人们称之为“滇南琼玉”。本论文对建水紫陶工艺品创新发展进行研究讨论,对在创新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通过对建水紫陶工艺品的创新发展的分析,让建水紫陶工艺品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传承,致力于创新,开放现代市场、提高创新意识,寻找发展新道路。

关键词:建水紫陶;继承;发展;创新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代手工艺人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当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变,传统手工艺面临题材老旧、作品雷同、审美陈旧、缺少设计等诸多行业问题,建水紫陶工艺品也面临了相同的问题,瓷刻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换过程相对迟缓,甚至有些方面还有出现停滞、倒退的现象。传统的瓷刻手工艺受到严峻的挑战,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甚至走向消亡的可能。如何让传统的建水紫陶工艺品更好地适应时代,必须找到建水紫陶工艺品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振兴之路。

传统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饱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细细品味每个时代呈现的传统工艺品,可谓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建水紫陶既是一个历久弥新、体现中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水平、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文化战略型产业,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可以说,昨日的建水紫陶工艺品是今日的典藏,今日的建水紫陶工艺品是明日的文物。

建水紫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它的身影中折射出历史社会的千姿百态。凡提到建水陶由粗陶向精陶演变,由地方性的实用生活陶跃居国内外的工艺名陶的行列,绕不开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两种建水特有的,在陶艺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器型“汽锅”、“烟斗”来说明。能匠人们用匠心感悟,通过对技艺的专研,用双手创造出精美的紫陶工艺品。面对如此丰富而极具表现力的传统紫陶工艺品,我们必须传承其既拙又巧的表达方法和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历经岁月保留着民族的原初记忆和生存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学习以及体悟的源泉。所以说,继承传统是发展的基础。只有立足于传承,我们才有资格谈建水紫陶工艺品创新以推动建水紫陶工艺的可续持发展。

创新是一切时代,一切艺术发展的永恒定律。创新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中国的陶艺文化史就是一部相对恒定的传统之美和创新之美、革新之美交替进行,互为映衬的历史。建水陶千年香火不断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更新发展创造,永无休止的文化进步史。没有发展创新,便没有文明文化,那还有什么建水紫陶。当我们回顾建水陶艺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创新、蝶变发展的印迹。这也是建水文化的一个缩影。

建水紫陶发自民间,但充满了儒家审美的旨趣,造型讲究中正、圆融、稳重、匀称之美,形态端庄,缘线自然流畅、大方舒展。建水紫陶的“雅”集中体现在其质感之美和装饰之美上。建水紫陶的装饰之美是集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美。传统建水紫陶特别讲究在陶器上呈现出制陶者高超的书画技艺和高雅的文人情趣。哪怕只是一只很小的建水紫陶茶壶,也能呈现出隽永的诗文、典雅精致的书画、恰到好处的布局。

历代文人雅士多有参与建水陶器的书画装饰工作,并以此展现个人的笔墨功力和审美品位。据史料记载,从清末到现代,无数的书画名家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兴旺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王定一摹仿断简残篇,以真草隶篆行书于其上,显得古朴雅致。还有刘光烈的板桥体书、王式稷的金文、王克敏和王孝全的花卉翎毛、王宪斌的竹子、王垂书的草书、肖茂园的山水、沈河清的鱼虾、马吉生的菊花、向逢春的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各种字体等。

正因为这些书画名家、文人雅士的参与,将书法、绘画、图案再创作于紫陶上,让原本单调的陶器获得了较高的艺术附加值。以陶为纸,使建水紫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于世。文化艺术的渗入,让建水紫陶挣脱了实用的限制而上升为一种艺术经典。也因为文化的渗入,建水紫陶拥有了另外的生命,于是有了“雅陶出建水”。欣赏建水紫陶,更多的是欣赏建水紫陶承载的文化内涵。

可是,不管走多远,建水紫陶的根在建水是永远不变的事实。正如不管作为装饰品或者收藏品的建水紫陶变得多么高雅,作为容具的建水紫陶仍是建水寻常人家的寻常物件一样。一位研究建水紫陶的学者曾这样说过:“‘用是体,而‘用之本还是‘用,虽然使用只限于物质的方面,而不能看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但生活却是物与心的交融。‘用是对物的使用,也是对‘心的使用。建水紫陶的出现和存在都是因为‘用,建水陶造型特征的确立也是因为‘用,功能和适用是建水紫陶作为工艺的基本性质。”

现在的建水紫陶产品中,茶具是外地人眼中所谓“高雅”产品的代表,也是建水紫陶不同工艺产品中销量不错的产品。但建水人并不会刻意将其誉为“高雅”产品,因为茶具、汽锅这样的建水紫陶器具本就是建水寻常人家的寻常物件。它们安安静静地存在于建水人家的生活里。建水紫陶器具不上釉,而是打磨抛光。这样的质地更适合多次使用,越使用,越沾了人间世俗气息反而感觉陶器越是圆润、可人。明代李渔尝言:“人惟求旧,物为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从建水刻坯填泥,无釉磨光的工艺,到汽锅、烟斗的新型制,从诗文书画、断简残碑融入装饰,到现代新工艺、新科技深层次结合;从一代代具有强烈创造意识的能工巧匠对技艺的大胆探索,到独有创新精神的学人文士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成就了建水紫陶中国四大名陶的美誉。

总而言之,建水紫陶是集实用和观赏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从古至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与现代文化之韵是不可抵挡的。把先辈们的智慧与工艺传承下去,用我们的思想和才能把它发扬光大、勇于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表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作品,是我们当代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在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之路上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我们要将现代技术和创新理念与建水紫陶传统制作技艺相结合,将建水紫陶艺术紧紧咬合在时代审美需求的齿轮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在紫陶前辈们开辟的道路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思维方式,不断创造,为建水紫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聂磊明.建水紫陶形式美探寻[J].前沿,2012(06)

猜你喜欢
继承创新发展
区域发展篇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图说共享发展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