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绘画欣赏教学

2018-10-28 09:15闫旭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校本教材绘画

闫旭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我校选择绘画欣赏作为校本课程教学的时代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我校校本课的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对一般绘画作品能进行有效的观察、描述和分析习惯,初步掌握绘画欣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具有美术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美术欣赏;校本教材;绘画;教学

一、校本教材中选择绘画欣赏教学的时代背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不仅“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1]还强调“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能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美术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欣赏教学提高到重要位置。

也就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我校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各种资源,积极开展了以探索校本教材----“绘画欣赏”教学实践。

二、本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1984年,吴冠中先生曾在《美盲要比文盲多》一文中写道“……识字的非文盲中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2]那么如今三十四年过去了,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文盲基本解决了,可美盲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吗?其实解决“美盲”欣赏能力的难度比“文盲”认识字的难度要大的多、难的多、复杂的多、艰巨的多。

原因有以下几点:

1、美术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美术的知识、技能、责任心、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一定体现在教学能力上。

2、社会家庭关注不够,不重视美术欣赏。美术相对于其它学科还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重视。

3、教师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在教学行为上,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分追求形式,虽然能给课堂增色不少,但刻意追求课堂的舞台效果形式,忽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本末倒置,也是不可取的。

4、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虽然在教师课前布置查找相关资料中也能掌握一些,但毕竟收集的很有限。

此外,还存在一些如课堂评价机制不健全、“标准答案”垄断模式、欣赏与实践相分离等现象。

三、校本教材—“绘画欣赏”教学的探索

(一)界定欣赏定义,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汉语词典》对欣赏的解释:“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欣赏的层面较浅,停留在感性阶段,比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审美发展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审美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包括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理解以及审美创造。

绘画欣赏是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二)分学段进行教学,欣赏逐步深化

首先我们把小学六个年级分成三个学段,分别是:

第一学段(1-2年)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欣赏教学训练,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小动物、植物的绘画作品。如齐白石先生的中国画《慎生补碟》一画选择了学生们喜欢吃的桃子,还有美丽的蝴蝶,作为欣赏对象,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会说:美、像、好看,这些简单的词语。老师引导这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爷爷画的,并出示齐白石先生作画的图片,提问什么叫国画?国画都用哪些工具?这幅画上都画了什么,用了哪些颜色?画是正方形的,还写了书法、钤印等。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工具材料,体会中国画的美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3-4年)利用课前8分钟进行欣赏教学训练,如齐白石先生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首先让学生讲讲小蝌蚪的样子和生活场所,椭圆形的大脑袋和弯弯曲曲的小尾巴,生活在水塘里等等。其次利用多媒体和挂图来欣赏,讲究直观性,教师不要先讲,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学生往往被一些细节吸引,想象力丰富,但老师把学生讲的话用他们的语言简短地归纳在黑板上,如齐白石、中国画、宣纸、毛笔、墨、蝌蚪、线条等等。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为什么整张画没画一只青蛙?山泉也没有十里那么长?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说:小蝌蚪长大了就变成青蛙,青蛙就会呱呱的叫了。这幅画是竖幅长方形的,画的上面画了远山,感觉蝌蚪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游下来的等等。

第三学段(5-6年)利用课前10分钟进行欣赏教学训练,欣赏法国现代画家阿列卡的油画作品《勺子》,画面构图单一,主体形象强烈、鲜明,突出重点,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一简简单单的形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场景,是否你注意过呢?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你发现了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请同学们之间介绍画家及喜欢的作品,进一步比较中西绘画的不同特点和技法,明确两种绘画欣赏习惯的不同。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绘画欣赏环境

学校聘请我市优秀画家到校指导,担任辅导员,定期讲座示范。积极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展览。拍摄喜欢的绘画作品,并要求用简练的文字、简单的美术术语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進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学校的厅廊、教室墙壁上悬挂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外美术作品,并在下面对每张画加以简介说明,同时学校还开设班级图书角、图书室、美术工作室等场所供师生借阅,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还每月推荐一位画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资料,如图片、文字、影像等,开展交流、讨论活动。每学期开展美术知识竞赛、问卷等活动,邀请家长也参与进来,家校合作。

结论

鉴于小学美术欣赏的时代背景及现状,对我校的绘画欣赏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归纳梳理,试图找到更为科学有效的校本特色教学。由于我们还处在不断地补充和修正阶段,我们会在深入学习《美课标》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页

[2]吴冠中.画外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1401页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校本教材绘画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