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

2018-10-28 09:15潘承亚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良性发展资源配置

潘承亚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对南京市N校的学生社团的实地调查,探析社团建设存在着因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低效化引起的社会生态不良发展现象。不良的状态严重阻碍了高校社团原有功能的发挥,必须从健全社团的管理机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与学生社团的优势互补形三个方面入手,使社团发展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中。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社会生态系统;资源配置;良性发展

溯源高校社团,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抗俄铁血团”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时,在爱国主义的号召下,高校学生自发建立的社团组织[1]。学生社团从诞生开始在文化传承、创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学习的扩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可以推动在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而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内部的团建问题和外部因素的干扰出现不良的状态,影响社团功能的正常运作。身处于中的高校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其影响,所以对于高校社团不良状态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社团作用及发展现状

1.我国高校社团的作用

(1)高校社团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

学生社团在高校职能中,承担着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高校社团能够促进学生特长和创新性发展,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而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社团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2]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多元化,基于某种共同目标所聚集的社团成员异质性显著,在不同性質的专业互动中,往往创新了原有的文化形式。所以,基于异质文化的交流,学生社团成为了高校文化创新的载体。

(2)高校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性质不一。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能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品格,提高综合能力。高校学生社团的实践性特征让其成为大学生将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社团成为了实践的课堂。

2.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

一方面社团的功能在日益丰富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着高校文化的建设。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组织,伴随着社团的发展中,没有能够及时处理自身建设问题而导致社团出现不良状态。高校学生社团非良性状态具体为内向性的机构“官僚化”和外向性的竞争“无序化”。当学生社团处于两种负面影响下时,往往其原有的社团建设生态环境被破坏,正常的社团功能将无法运转。

二、我国高校社团建设非生态现状及原因

1.学生社团建设生态

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其中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学生社团正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中观系统个体。在这一特定的视角下,从杰曼和吉特曼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分析社团发展,其实质是社团作为生态个体的成长。而这种人的生存系统,强调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适应的过程。

在学生社团系统中,其内部的元素包括以个体为单位的微观系统,比如社团的普通成员,社团的学生干部,指导老师等。而与系统产生互动的生态环境则是社团运转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比如社团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新社员的招纳等等。内部的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双向互动,构建了这个中观社会生态系统。有序良性的动态平衡是保障社团生态的持续发展与功能实现。

2.我国高校社团建设非生态现状

(1)社团日常管理失序

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失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常态管理,二是管理单一性。首先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在共青团领导下的学生组织在管理方面,共青团不会对学生社团做日常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多的是通过校级行政社团对其他社团进行学期末的活动评比与审核。所以,现有的管理在非评比审核阶段并不能服务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缺乏常态性。其次,社团管理强调的是对社团活动的审核,而忽视了社团管理中的其他方面。

(2)外向性的竞争“无序化”

一方面,社团的自主性带来了自我创新的探索动力,另一方面,自主性伴随的自发活动,在对外的竞争中常常演变成以“己”为中心的不良竞争。由于学生活动与高校管理系统相对分离,在空间分离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为社团无序竞争提供了发展的场所。例如,某校两个不同学院的学生会为了活动场地的使用,社团成员之间相互发难。无序的竞争的实质是社团生态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非良性互动,它是一种基于功利动机的单向行为。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在单向索取中变成了无序的竞争,外部生态环境恶化将导致整个社团生态的混乱。

(3)内向性的机构“官僚化”

现阶段,学生社团常常为大众因其“官僚化”的运行方式与宣传所诟病,在学生圈层的话语中更多的对于学生社团的形容从积极正面的词汇如兴趣、团队、青春,变成了“小社会”、“关系”、“勾心斗角”等负面的词汇。社团机构的官僚化表现在社团生态系统中人的官僚化。中观的社团生态系统是由微观的个人生态系统有机团结而形成的,而这种有机团结形成的运行架构即是社团的管理架构。官僚化的实质是微观系统以一种不和谐的、不合理地机械团结成系统。

3.高校社团建设非生态状况产生的原因

(1)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通过对N校学生社团机制调查,发现社团机制的不健全让社团生态失去了自我愈合的功能。同时,在这种有机团结中社团成员的集中意识即使依然存在也非常的模糊和空乏,个体的社团成员独立人格有了很大的发展,社团成员之所以结合在一起谁也无法离开谁。这是一种和动物有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非常相似的社会团结形式,也就是涂尔干所认为的有机团结而在现实中,社团往往处于韦伯所描述的卡里斯玛式的运转模式,即社团领袖成为社团的核心,并在他个人因素下所构建了一套社团的行为标准。而这种运转管理模式下的成员团结是基于信念与权威的机械团结。

(2)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结合N校学生社团的调查,本文将资源种类作为变量汇总分类,得出高校社团发展资源主要分为物质-场地型资源、关系-权利型资源两种类型。物质-场地型资源包括社团发展所用的经费物资,社团活动所用的场所和日常的办公场地,关系权利型资源指由于不同等级(如校级、院级)和不同性质(如行政类社团、兴趣类社团),所引发的社团位势关系、权限等一系列隐形资源。正如韦伯对于权利的解释,具有优势关系-权利资源的社团有着社会关系中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更大。不合理、不平衡的资源分配与两种发展资源的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物质-场地资源是社团发展的实质基础,而关系-权利资源往往成为获得前者的更大可能性。

(3)学生社团功能低效化

基于文化视角下的社团功能,社团是文化的传承、实践、创新的载体。核心是在社团活动中以实践的方式,传承与创新文化。这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南京N高校近半数的社团活动仅仅是文化实践活动,并没有文化生产或低效生产的过程。这种现象往往表现为社团开展的“劳民伤财”却没有意义的活动,或是跟风重复其他社团的活动。另外,社团功能低效化的另一表现在社团组织的空心化。社团活动频率低,没有淘汰机制的社团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僵尸社团”,其存在导致了资源的消耗却无法向系统供给成果,作为个体系统“寄生”在了社团系统中。

三、高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1)健全学生社团管理机制

首先,将学生社团运行与宏观管理机制纳入学校管理机制中,将学生社团作为学校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与学校整体战略布局在同一个机制中协调布局,让学生社团生态与学校生态圈层相互联系,在资源分配中获得更多可能性。其次,去除学生社团的官僚化性质的设置。学生社团的官僚化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并在资源分配环节更容易产生对社团生态的破坏,不利于社团功能的正常运作。

(2)优化学生社团的资源配置

资源是高校学生社团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的核心要素。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是实现生态系统个体与环境双向互动的良性运转,是维护社团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以,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资源竞争机制,竞争与校方的统筹调配相结合的方式,让资源能够更合理的配置。在有序的竞争中,同時要兼顾弱势社团的合理需求,学校需要有侧重的扶持新兴的社团建设,让更多的优秀社团在文化实践中发挥积极正面的功能,推动高校社团生态的良性发展。

(3)实现学生社团间优势互补

鼓励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在互动中实现社团间的优势互补,拓宽活动参与渠道,升华活动意义与内容,从而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实现社团功能运转的高效化。其次,社团的整合互补有利于社团的重组,淘汰“僵尸社团”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新型优化的互动模式中,创造共生生态环境。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社团的优势文化特色,使社团的优势互补更具活力。

综上所述,健全社团的管理机制是统筹社团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社团的不良现象的预防、发现与解决都需要从健全的机制中统筹。资源使社团发展的养料,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社团之间的优势互补是实现社团生态良性发展的前提,只有调动社团之间的协调互补,才能找到最优化的良性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杨鹏.抗俄铁血会考[J].兰台世界,2012(25):43-44.

[2]李相阳,苑婧娴.浅谈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78-81.

基金来源: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编号:20171019 2103X)

猜你喜欢
良性发展资源配置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构建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吉林省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论“专车”模式及其良性发展
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