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采摘诗

2018-10-29 01:49皮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采薇诗经

皮露

摘 要:在《诗经》中,有关植物采摘的诗篇为数不少。通过诗歌大意及其他相关描写的分析,采摘诗计有29篇。这些诗篇通过起兴与重复等修辞策略,反映了古代先民在宗教祭祀、战争、情爱等方面的社会文化情况。

关键词:诗经 采摘诗 采薇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不仅有大量描写动植物的诗篇,而且这些诗篇在兴观群怨方面还具有丰富的价值。学界运用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母题研究等方法,从采摘意象、采摘母题、采集文化、采摘套语、采摘与爱情、采摘与繁殖、采摘与巫术等方面对采摘诗进行阐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有的只是论及,不是专门研究;有的则是在篇目等问题上的观点值得商榷;有的对采摘诗的阐释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因此,采摘诗的研究仍然有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

一、采摘诗的篇目问题

《诗经》中有许多采集诗,有论者认为共17篇。①该论者并未将雅和颂纳入考察范围,显然不够全面。此外,将《葛覃》视为采摘诗并不妥当。“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并无采摘的描写。如果将“是刈是濩”视为采摘,那么《汉广》“言刈其楚”和“言刈其蒌”、《汝坟》“伐其条枚”和“伐其条肄”、《 甘棠》“勿翦勿伐”和“勿翦勿败”以及《伐檀》“坎坎伐檀”等(《诗经》中颇多这类砍伐性质的语词)岂不是都是采摘诗句?采摘与砍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动作,因此应将《葛覃》《甘棠》和《汉广》这类诗排除在采摘诗之外。此其一。

其二,在17篇中,《静女》和《溱洧》被认作采摘诗同样值得商榷。《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和“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溱洧》中则有“方秉蕑兮”、“赠之以勺药”,我们固然可以依循批评鉴赏的逻辑推导出诗句中的花草为采摘所得,但既然诗句并未明言这些花草就是采摘所得,所以也可以认为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花草也能自圆其说。而且更重要的是,诗句中的花草主要是用作爱情的信物,与《桃夭》中的桃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桃花既是起兴,又为爱情见证。

其三,因此不将17篇中的《伯兮》视为采摘诗也就顺理成章了。此诗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一句。句中的“得谖草”实为虚写,并非指实际的寻找采摘动作,它与上述“贻彤管”、“方秉蕑”和“赠勺药”等语一样,侧重点并非在于采摘叙述,而在于为表达爱情做好烘托。

也有论者认为采摘诗共有26篇。②这一统计也有疏漏。第一,《十亩之间》和《摽有梅》不应排除在采摘诗之外。《十亩之间》不仅全诗没有出现采摘的字眼,而且就算如“贻”、“秉”、“赠”和“得”等这类动词也没有。但有论者道出了这首诗的精髓所在:“此诗的特点是全篇未着一个‘采字,但采桑之意尽出,描绘出一幅热闹和谐的集体采桑图。” ③种评价显然是非常中肯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十亩之间》视为一首采桑诗。

第二,跟《十亩之间》相类似的还有《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 “摽”即古抛字。《集韵》《韵会》《正韵》:“披交切,竝与抛同。”朱熹《集传》则说:“摽,落也”。《玉篇》、《说文》:“抛,或从手票。”《玉篇》:“摽,掷也。”《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摽剑而去之。”又见《孟子·万章》:“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又见《说文》:“摽,击也。”《毛传》说:“塈,取也”。《郑笺》说:“顷筐取之,谓夏已晚,顷筐取之予地。”这句诗是说:拿筐来拾取梅子。今人也有论者直言“摽有梅”指采集活动,击梅坠落。④概言之,不管将“摽”解释为“抛”、“落”还是“击”,《摽有梅》描写了古代梅子的采集活动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第三,《鸱鸮》也应算为采摘诗。诗中虽然没有出现采摘这样的字眼,但有跟采摘意义相近的“捋”。诗中有“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一句。《毛傳》:“将,捋也。”“捋”具有采摘的含义,如《芣苢》中有“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因此,“捋”与上文所述的“贻”、“秉”、“赠”和“得”显然有较大差别,“是可以列入‘采摘诗的”。⑤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采摘诗应该再增加《十亩之间》、《摽有梅》和《鸱鸮》三篇,共计29篇。

二、采集诗的修辞策略

(一)起兴

自《周礼·春官》提出“六诗”后,起兴作为《诗经》的基本手法受到了历代研究者的关注。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此云。”这段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被封为经典。对朱熹这段话,大体上可从三个层面上把握。首先是对“兴”定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说,“兴”是由一种描写引出另外一种描写的方式。其次是“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关系。从朱熹以《关雎》为例的论述来看,朱熹似乎认为两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当然是什么关系,朱熹并未明言。这两种描写,从关联上来看,可能是两种描写对象在形态特征、性质上有相似性,或者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联系,或者是在音响韵律上相呼应,或者是在内涵意义上相生发等等。从地位上来看,两种描写前者是从属、辅助和铺垫,后者是中心、重点和展开。第三,此处对“兴”的解释也适用于他处。

对于诗中的采摘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朱熹说:“兴也。……此章据今始得而言,彼参差之荇菜,既得之,则当采择而亨芼之矣。此窈窕之淑女,既得之,则当亲爱而娱乐之矣。盖此人此德,世不常有,幸而得之,则有以配君子而成内治,故其喜乐尊奉之意不能自已,又如此云。”(《诗集传》)如果过滤掉这段话中的德治教化意味,朱熹准确道出了采摘与以乐娱人这两种描写的关系:采摘行为就是起兴,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心仪对象的歌咏。

又如《汾沮洳》。朱熹《诗集传》:“兴也。”《毛诗正义》:“作《汾沮洳》诗者,刺俭也。其君好俭而能勤,躬自采菜,刺其不得礼也。”“由魏君俭以能勤,於彼汾水渐洳之中,我魏君亲往采其莫以为菜,是俭而能勤也。彼其采莫之子,能勤俭如是,其美信无限度矣……《诗经原始》:“美俭德也”。这种解释今天自然难以令人赞同,今人多认为是魏女恩慕心上人。“言采其莫”、“ 言采其桑”和“言采其藚”均既是起兴,通过对采摘行为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心仪美男子的歌咏,而且还从音韵上与前后字词构成谐音押韵。

(二)重复

《诗经》与口头文学存在密切的关系。王靖献利用帕里一劳德的口头文学理论对《诗经》中的语言重复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诗经》中的重复现象可以分为六种:1.数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诗句;2.一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诗句;3.语义相同而字数不一;4.只有感叹词发生变化的诗句,或者只有形容词发生变化的诗句;5.义近而字不同的詩句;6.义同而字不同的诗句。⑥

采摘诗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这六种类型的重复。仅仅就出现采摘字样的句子而言,就有数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诗句(第一类),如《北山》中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杕杜》中也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七月》和《出车》中都有“采蘩祁祁”。也有一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诗句(第二类),如《采蘩》中的“于以采蘩”,《芣苢》中的“采采芣苢”。 还有义近而字不同的诗句(第五类),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如果将重复语句的认定范围扩大至全诗,则有形容词发生变化的词句(第四类):“女心伤悲”(《豳风·七月》)、“女心伤止”(《小雅·杕杜》)与“女心悲止”(《小雅·杕杜》)。

实际上,我们认为出了上述重复外,《诗经》中应该还有一种重复:句子中词语的重复。如《采薇》中的“采薇采薇”就是句内词语的重复。另外《采苓》中也有“采苓采苓”、“采苦采苦”、“采葑采葑”也是句子内部的词语重复。

因为根源于古代歌谣,所以《诗经》诗篇的词作者均利用了重复的手法,将故事内容用熟悉习惯的词语和连贯故事片断的套路来帮助他们熟练牢记歌词内容,做到能够脱口而出,即席吟唱。而且反复咏唱的形式亦有利于强化情感的抒发。

三、采摘诗的社会文化涵义

采集和渔猎是远古先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诗经》里的采集诗正是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艺术反映。如《芣苢》。《毛诗序》:“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全诗寥寥数语,就把妇女们采集的过程简洁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从采摘诗还可以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如《采蘋》和《采蘩》等就是祭祀祖先宗庙社稷神明的诗。《礼记·昏义》:“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来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公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动、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址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采摘诗中还有一些与战争有关的的描写。如《采芑》,《诗集传》:“军行采之,人马皆可食用。”也就是说在军队中也存在采集活动。又如《采薇》。《诗集传》:“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优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而《出车》和《杕杜》中的采摘描写,则寄托了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以及预祝家室平安的心愿。

吟咏人类美好的爱情,采摘诗自然不会缺席。闻一多在谈到《摽有梅》时说:“摽有梅篇亦女求士之诗,而摽与投字既同谊,梅与木瓜木桃木李又皆果属,则摽梅亦女以梅摽男,而以梅相摽,亦正所以求之之法耳。意者,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会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实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即相约为夫妇焉。” ⑦按照交感巫术理论,通过对模拟物、接触物等进行作用,可对原物产生影响。女性在采草、赠花、投果的时候,就把特殊的神秘的祈愿赋予它们。赠给与接受,则象征着灵魂的结合。

注释

① 刘树胜.诗经臆说[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59.

② 杨文娟.思乡怀人采摘诗的心理渊源[J].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6(1):95-98 .

③ 姚小鸥.诗经译注(上)[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177.

④ 褚斌杰.诗经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0.

⑤ 孙秀华.《诗经》采集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5.

⑥ 王靖献.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M].谢濂,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⑦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2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88).

猜你喜欢
采薇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隐形男友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白桦林
“采薇”意象释疑
巧用《诗经》解难题
杨柳
妖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