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理解的“勾股定理”教学再探——与吴增生老师商榷

2018-11-01 05:38王海青曹广福
数学教育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勾股定理正方形证明

王海青,曹广福



基于整体理解的“勾股定理”教学再探——与吴增生老师商榷

王海青1,曹广福2

(1.惠州学院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广州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数学教学过程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数学本质,体现数学精神.据此确定勾股定理的教学重点为: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过程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需借助历史梳理知识背后的精神实质并依据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建构对勾股定理的整体认知.结合学生实际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与探究活动,实现以“问题驱动教学”的高效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并体验相应的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勾股定理;教学价值;整体教学观

在数学的浩瀚海洋里,能受众广泛又自带娱乐色彩的数学定理也许非“勾股定理”莫属了.古往今来,从数学家到普通民众甚至是位高权重的总统都乐于寻找勾股定理各种有趣的证明方法.有著者[1]从近四百种不同的证法中精选出365种编写成册供读者赏析,其中不乏简明直观的初等证明.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文献[2-5]有很多,大家从情境创设,探究活动的组织,内容剖析或文化差异等不同视角提出建议与见解.那么,从教学的角度审视,如何看待勾股定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什么?

1 争鸣的背景

2017年2月,吴增生老师等人在《数学教育学报》的第26卷第1期发表了题为“勾股定理教学实验研究——让学生真正经历勾股定理的‘再发现’过程”[6]的文章.作者力求让学生自然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来展开教学探究活动.文[6]归纳了日本、新加坡及国内数学教材的几个不同版本关于“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给出命题并加以证明;让学生直接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发现结论再利用面积法加以证明;在网格中计算直角三角形三边所对应的正方形的面积,发现3个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出命题;直接让学生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正方形,根据面积关系来发现定理.第一种方式是公理化体系的典型表现,而后面3种方式的发现过程又显得造作生硬,难于让学生自然经历定理的再发现过程.因此,文[6]结合数学史和学生的认知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1)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2)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学生在类比任务(1)的基础上完成任务(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勾股定理.实验表明这样的探究发现过程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的各种呈现方式以及文[6]的教学改进反映了勾股定理教学的3个层面[2]:(1)知道勾股定理;(2)证明勾股定理;(3)发现勾股定理.知道或证明勾股定理是较为容易的,属于浅层次的教学,也是目前教案设计中常见的情形.要让学生在不知道勾股定理的情况下发现它却是很困难的工作.文[6]正是基于第(3)层面的考虑,将教学重心放在对定理的“再发现”这个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上,凸显了教学设计的高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认为:“年轻的学习者重蹈人类的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了.”[7]所以数学教学就是数学的再发现过程,他强调教师应依据历史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更要体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那么,文[6]创设的探究活动(1)和(2)是否符合勾股定理的历史发展过程?文[6]的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再发现”勾股定理,体验自我发现的快乐与成就感,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哪些更为重要的数学本质呢?

2 基于整体理解的中学数学教学思考

教学设计总是要围绕着3个基本问题[8](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效果)展开探讨,也即对应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3个方面.回答“教什么”要远比“怎么教”重要,因为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的形式.李大潜院士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学数学不是学定理,背公式,而是提高素养.”[9]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讲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及其背后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高水平的数学教学应该是教师通过具体知识的教学揭示其中的隐性知识——数学的本质、过程、思想和结构[10].

传统的数学知识大都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自然科学问题或是数学自身的逻辑问题而形成的,都有真实的背景,它们具有一定的生活意义、数学价值或科学价值[11-12].所以,教师要掌握数学学科的整体结构才能更好地把握承载在具体知识之上的数学本质.另外,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是“揭示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13].这也亟待教师具备整体的思考理念和教学观,将具体的课时知识置于单元、学段乃至数学学科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分析.而数学史记载着数学知识和思想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历史追溯知识的本源与发展过程,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数学史也能帮助教师预测学生的认知困难,因为个体对数学理解的发展遵循数学的历史发展顺序,即通常所说的“历史相似性”[7,14].

可见,教师需依据历史揭示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借助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握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由此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与探究活动,实现以“问题驱动教学”[5,11,15]的高效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并体验相应的思想方法.

3 中西方数学发展史中的“勾股定理”

3.1 勾股定理与古希腊数学

勾股定理起源于实际测量和计算是没有疑问的.在西方,勾股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并用于计算,他们还知道许多勾股数组.但那时还没有严格证明的思想,他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从直观认识得出结果并用于一般情况.到了古希腊,勾股定理虽然以毕达哥拉斯命名,但许多研究表明这个学派可能并未给予证明,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根据一些特例来肯定所得的结果[16].

有史学家把勾股定理的第一个严谨证明归功于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25年—前265年).欧几里得的《原本》是一本知识丰富且最早以公理化体系组织内容的数学书籍.他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突出体现了《原本》在处理几何与代数问题时所采用的主要思想——数形结合、转化与等积变换.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管是在几何还是在代数方面,这些思想的适用性都不胜枚举.

图1

图2

图3

图4

3.2 勾股定理与古代中国数学

在古代中国,勾股定理的发现要远早于西方.《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是数学经典巨著,凝聚了前人的智慧结晶,也高度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数学家重视计算与应用的典型特征.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商高时代,东汉三国时期吴国的赵爽(约公元182年—250年)曾为其作注.《周髀算经注》中记载了赵爽为证明勾股定理所作“勾股圆方图”即“赵爽弦图”(如图5).这是极具东方特色的勾股定理无字证明法,证明的思路直观体现在由4个直角三角形所构造的正方形图形中.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晋数学家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的《九章算术注》.刘徽根据“出入相补原理”即割补术给出了青朱出入图(如图6)证明了勾股定理.与《原本》类似,刘徽在注中也根据面积概念几何地论证了平方差公式.

图5

图6

出入相补原理或称割补术就是一种面积变换法.所以,不管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面积法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在《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17]中就专门介绍了出入相补原理及其应用,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利用割补“以盈补虚”转化为已知图形面积来推导.比如,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转化为等积的矩形来计算.如图7,过三角形两边的中点作高构造出矩形,易得三角形的面积为“半广乘正从”,“广”指三角形的底,“正从”指三角形的高.

图7

多边形可以分割成三角形,三角形则可转化为等积的矩形,而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可以作一正方形为等积的矩形(方出于矩).因此,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都由此衍生.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如此热衷于此类尺规作图问题:作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体积的两倍(倍立方问题);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积(化圆为方问题);做一个正方形为两个已知正方形的面积等.前两个是历史上有名的尺规作图不能问题,第三个问题的解答则对应于刘徽的“青朱出入图”,详解如图8.如果问题三中的两个正方形变为两个全等矩形,也可以类比“青朱出入图”构造出正方形,如图9,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赵爽弦图”.

图8

图9

由此可见,文[6]设置的探究活动是符合历史的发展情形的.依据历史,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人在丈量土地和实际的测量中归纳出勾股定理这个结论,而在利用等积变换的思想处理作图等数学问题中自然地发现了图中隐含了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也正是因为勾股定理的结论与证明不同步,造成了教学处理上的困难.

4 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

数学史所展现的知识脉络有助于教师对勾股定理的整体认识,理解知识及背后所涉及的思想与方法,帮助教师分析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并确定教学重点.

4.1 勾股定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教材的横向结构即初中学段的数学内容看,勾股定理能解决许多关于三角形的长度和角度的计算与证明问题,且其证明思想与许多看似无关的知识点联系紧密.事实上,面积法是处理平面几何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比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就可看作是利用割补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的一个衍生结论,图7就隐含了它的证明过程.自然可以通过问题“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变为等积的矩形”来展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究教学.在代数方面,比如前面提到的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解释,就是直接利用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将数量关系转化为面积关系,将代数的形式表述转化为几何的直观描述.

图10

4.2 勾股定理的教学价值与重点

不言而喻,勾股定理在整个中学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证明所涉及的转化、等积变换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的教学.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应体现数学的思想性,揭示知识背后的研究精神与价值.因此,勾股定理的教学价值在于:一是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生活意义;二是定理证明所蕴含的丰富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三是定理证明所反映的东西方数学文化的差异性;四是定理所体现的数学对仗工整与简洁之美.这些恰恰是学生为什么要学,教师为什么要教的原因,也是勾股定理的教学重点所在.

5 从历史到课堂:勾股定理的教学思路分析

教学过程要揭示数学本质,体现数学精神.对照前面提到的勾股定理教学的3个层面,教师更应该着眼于教学的第四个层面:勾股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过程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勾股定理的结论属于知识层面,而发现与证明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等属于思想层面.因此,文[6]的教学设计还有优化的空间,在引导学生自然发现勾股定理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思想性.基于对勾股定理的整体认识,可按以下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展开探究.

(1)设置具有生活意义的现实情境引入课题.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处理许多的测量问题,比如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由于受到实际情形的限制,有些数值需借助其它容易测量的数值进行计算.看下面一个问题.

维修工人要对一面有圆形拱门的墙体进行修缮,如图11.工人们要测量圆形拱门的最高点与地面的距离,但身边只有一把短尺和一架已知长度为5米的梯子.他们将梯子的末端架在拱门的顶部位置,测出此时梯子接触地面的一端到拱门底部的距离为3米,从而计算出拱门的高.你知道圆形拱门的高是多少吗?为什么?

图11

图12

显然之前的知识不够用了.这节课大家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起“解码”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重要性,它具有现实意义和生活价值,激发求知欲.同时,引导学生将现实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与问题,重视“横向数学化”[7]的教学,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

(2)新课探究,提炼结论和数学思想.

在测量技术与工具都比较落后的古巴比伦和古中国时代,因为经常洪水泛滥冲毁田地,人们需要不断丈量土地的距离与面积.慢慢地人们归纳出许多计算长度和面积的实用方法和公式.在面积计算上,正方形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平面图形.因此,古代的数学家对有关正方形的作图问题非常感兴趣.

问题1:如何作一个大正方形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面积之和?

图13

分析归纳图13的构造要点:沿对角线剪取三角形是为了拼补后的图形邻边相等且相互垂直(小学已有正方形的定义).再改变问题1的条件将其一般化.

问题2:如何作一个大正方形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面积之和?

引领学生归纳探究过程: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都运用了割补即等积变换的思想;从问题1到问题2的过程涉及特殊到一般、类比的思想;在概括定理的文字表述和代数形式描述时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实现了一维的长度问题与二维的面积问题的相互转化.证明过程还提供了一个解决代数问题的思路:许多代数表达式中两数乘积,3数乘积可转化为面积、体积来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自然地发现勾股定理,经历和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与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和探究之后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归纳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知识背后的数学本质.)

(3)定理的应用与巩固.

利用勾股定理立刻可以解决前面圆形拱门高的实际问题.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设置有梯度的习题加以练习,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与运用.

(限于篇幅,习题从略.)

(4)不同证明的欣赏与比较,突出思想的统一性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根据教学时间向学生介绍“赵爽弦图”(图9)和欧几里得证法(图1),它们也都充分运用了等积变换、转化与数形结合的思想,却又各具特色.欧几里得证法推理严谨,重在演绎.赵爽和刘徽的证法通俗易懂,重在应用.两者的证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两种不同风格的数学文化.古希腊人追求用公理进行逻辑推演,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中国古代数学则崇尚实用和算法.

(5)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对该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首先,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其次,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最后,勾股定理及其证明的美学价值在哪里?

[1] 李迈新.挑战思维极限——勾股定理的365种证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247.

[2] 张广祥.从勾股定理看数学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03(2):1-3.

[3] 杨小丽.勾股定理的PCK内涵解析[J].数学通报,2011,50(3):40-43.

[4] 王芳,张维.多元文化下的勾股定理[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4):34-36.

[5] 张蜀青,曹广福.以问题驱动的原理课教学——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14(8):34-35.

[6] 吴增生,郑燕虹,李宏彦,等.勾股定理教学实验研究——让学生真正经历勾股定理的“再发现”过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1):50-54.

[7] 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94-95.

[8] 马兰.整体化有序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2):23-31.

[9] 李大潜.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提高素质[N].中国青年报,2012-07-16(9).

[10] 李祎.高水平数学教学到底该教什么[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6):31-35.

[11] 曹广福,张蜀青.论数学课堂教学与评价的核心要素——以高中导数概念课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4):17-20.

[12] 曹广福.论数学教育的本质[DB/OL].(2016-05-26)[2018-04-0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 979814.html.

[1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6.

[14] 汪晓勤,方匡雕,王朝和.从一次测试看关于学生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3):30-33.

[15] 张荫南.新概念数学——用“问题驱动”的数学[J].数学教学,2004(4):1-2.

[17] 徐品方.白话九章算术[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2:37.

Reconsideration of Pythagorean Theorem Teaching Based on Holistic Understanding——Discussion with WU Zeng-sheng

WANG Hai-qing1, CAO Guang-fu2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 Big Data, Hui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Huizhou 516007, China; 2. School of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6, China)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mathematical nature and spirit should be revealed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refore, discovery of Pythagorean theorem of and thought of mathematical in proof procedure which were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o construct the overall recognition of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teachers needed to know the essence of mathematics knowledge with the help of history and grasp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eaching material. Hence, teacher could create appropriate problem situation and exploration activity combined with students’ reality, to achieve effective mathematics classroom based on “issue-driven teaching”. Which mad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real “rediscovery” of knowled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ink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Pythagorean theorem; teaching value; view of holistic approach

2018–05–20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课程群理念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重构与教学方式研究(2014GXJK144);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职前数学教师整体教学观的形成研究(2016)

王海青(1978—),女,广东河源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学史与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G632

A

1004–9894(2018)05–0037–05

王海青,曹广福.基于整体理解的“勾股定理”教学再探——与吴增生老师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5):37-41.

[责任编校:周学智、张楠]

猜你喜欢
勾股定理正方形证明
勾股定理紧握折叠的手
用勾股定理解一类题
获奖证明
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个层次
剪正方形
判断或证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