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8-11-02 09:48张惠城刘展亮陈嘉裕杨志发杨永迁
陕西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后路植骨椎体

张惠城,刘展亮,陈嘉裕,杨志发,杨永迁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梅州514021)

主题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后路复位固定术 @椎体间植骨融合

胸腰椎骨折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胸腰椎骨折类型之一,发生于胸腰椎骨折基础上,合并椎体旋转或移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科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工作[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通过手术解除神经压迫,尽可能挽救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生理排序。后路复位固定是常用的手术入路,有效避免了前入路手术导致的损伤[2]。但单纯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我院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2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老年患者,所有患者经X线、CT、MRI等检查,诊断符合胸腰椎骨折脱位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①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②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的患者;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疾病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患者;②骨折或脱位程度未达到手术治疗的程度;③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2±4.4)岁。病程4 h至12 d,平均病程(4.9±0.8)d。按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34例,爆裂型骨折22例,骨折合并脱位7例。按AO骨折分型:B1型39例,B2型7例,B3型6例,C1型6例,C2型5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5±4.5)岁。病程5 h至14 d,平均病程(5.2±0.9)d。按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32例,爆裂型骨折25例,骨折合并脱位6例。按AO骨折分型:B1型36例,B2型9例,B3型7例,C1型6例,C2型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Denis骨折分型以及AO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主要步骤如下:患者取侧卧位全麻下进行手术,以受伤的胸腰椎节段为中心,做后正中入路切口,若后正中有软组织损伤,则取偏正中入路。逐层剥离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充分暴露关节突和椎板,根据伤锥旋转、屈曲及滑脱程度,选择适合的8枚椎弓根钉置入伤锥上、下4个椎弓根内。松解伤锥周围软组织,必要时可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及椎板,从而起到减压效果。借助棘突进行复位,若不能手法复位的患者,则给予器械辅助复位。C型臂X线透视下观察患者骨折椎体和附件骨复位情况,满意后将伤锥一侧椎体及附件骨固定,切除黄韧带、椎板、关节突以及神经周围韧带,解除神经压迫。保护神经根,选择椎间双侧开窗,切除椎间盘,刮除锥弓、椎体、横突软骨板,暴露软骨下组织,使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将术中切除的骨性组织修剪后植入椎体、锥弓和横突间,若骨量不足,则取髂骨嵴植入,完成植骨后对椎弓根系统加压复位,锁定椎弓根钉,逐层关闭切口,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方法与观察组后路复位固定术相同。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胸腰椎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胸腰椎恢复情况观察包括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4],满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采用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分析神经功能[5],分为A~D四级,级别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

结 果

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见表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2 两组患者胸腰椎恢复情况对比 见表2。术前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胸腰椎恢复情况对比

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见表3。术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对比(例)

讨 论

胸腰椎脊柱是生理前凸和后凸的交界处,由胸椎过渡至腰椎,胸椎相对稳定,腰椎活动度较大,因此生理结构的特性决定了此处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是临床骨科的骨折类型之一,常伴有脱位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的同时,也给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6-7]。手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主要方式,既往采用前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量多,且常常需要患者变换体位,手术较为困难[8]。后入路复位固定术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手术,相对于前入路手术来说,后入路手术能有效复位旋转、移位的椎体,操作方便,损伤较小,并发症更少。而从椎体稳定程度上看,椎弓根钉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系统,使骨融合更稳定的进行[9-10]。

随着后入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中逐渐应用,人们发现单纯的内固定手术虽然一定程度上接触了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但无法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不能矫正胸腰椎段后凸畸形,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更差[11]。众多学者认为[12-13],后入路复位固定后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本文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我院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出血量与对照组无差异,提示由于联合了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因此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出血量并无增多,提示两种手术联合治疗较为安全。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胸腰椎恢复情况时发现,观察组椎体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和VAS评分小于照组,提示两种手术联合治疗有效恢复了骨折椎体高度,达到较好恢复效果。这是由于后入路手术对椎间关节破坏程度较轻,在植骨融合时效果较好,重建了椎管的完整性,解除脊柱压迫,减少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较好[14-15]。在观察两组患者Frankel分级情况时也可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表明了两种手术联合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更佳,与目前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具有较好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恢复伤锥,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后路植骨椎体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