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化阅读引领学生成长

2018-11-06 10:14郑俊萍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好书国学校本

郑俊萍

大量的有效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习惯非常重要。2014年起,我校语文教研组提出“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学科愿景,并着手开发校本阅读课程,努力让课外阅读课内化,让国学经典普识化,让童书读物整本化。

《周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要养其浩然正气。小学生“浩然正气”的养成,最好的教育途径便是诵读传统的国学经典,但同时现当代的优秀儿童读物也不可或缺。鉴于此,我校的校本阅读课程定位为“读书3+2”,即学生每天都有一节读书课,一周3节读国学经典,2节读其他书籍。我们的目标是——小学6年,不仅让孩子们轻松地完成课标要求的内容,还要通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论语》等启蒙经典,并读够200万字以上的现当代课外读物。截至目前,全校学生多数能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全文,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利用晨读、午诵时间背会古诗词200余首、《大学》及《论语》选篇。这些古今经典书籍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培养着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

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四点:

一、课程制度化

读书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大难问题,领导强调“读书重要”,教师生怕“影响绩效”。很多学校课程表上每周仅有的一节阅读课也常常被“占用”。鉴于这种情况,我校“读书3+2”校本课程确定实施之初,就出台了《东北街小学读书校本课程实施制度》,其中三点颇有实效。第一点是学校中层轮流每日检查各班读书课上课情况并作记录、留图片;第二点是校级领导每周随机为1—2个班上一节读书课;第三点是每周升旗仪式上,由少先队临时抽学生背诵经典或展示读书才艺。这体现了学校对读书课程的重视,领导可以及时掌握各班读书课程进展并进行相应调整,不至于“乱指挥”。孩子们兴趣浓厚,教师们也甩掉了思想包袱,很多班级经常超前完成读书目标。

二、师生一起读

读书课程开设后,不少教师都意识到阅读课程化的重要性,但有时面对自己都把握不好的文本,不知该如何引导学生。我们对教师提出:“把自己当作一个初学者,而不是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读书伙伴。你自己怎么读完一本《弟子规》,怎么背诵下来,你就用这种方法教学生读。”教师们边学边教,都感觉收获很大。国学经典这样,共读童书也如此。很多教师反映,读童书让他们有种感觉:教了这么多年书,才发现学习是如此美好,带领孩子们读书是这么开心。

三、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读书课程有效开展的关键。所以,我校对阅读课堂教学的要求便是“引兴趣,养习惯”。这个要求有三点细则,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校会定期评选学生心目中的“最美教师”,开展学生对教师满意度的调查。二是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以环境熏陶人,用好书吸引学生。我们在校园主干道铺设“石刻三字经”地砖,在每个教室外设两个“诚信小書架”,并打造“国学诵读,知行合一”文化长廊,在所有教学楼新增“好书推荐”宣传板。三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每周,高年级学生要有读书札记的展示和抽查,中低年级学生可根据所读进行绘画或给小伙伴说一说。这些要求的落实倡导循序渐进,坚持长期开展。

四、开展读书活动

农村家长普遍不够重视孩子阅读,也很少找时间陪孩子读书,而开展好读书课程,取得家长的认同十分重要。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活动展示、家长观摩的方法。每年三月,学校都会开展“最美书签送父母”活动,鼓励学生亲手制作小书签,邀请父母和自己同读好书;四月是学校的读书月,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系列活动,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读书课堂;五月开展“诵国学经典,做君子少年”经典诵读比赛,邀请家长当评委;六月校园艺术节;七月书籍漂流活动……看到孩子们如痴如醉的读书状态和精彩的展示,家长都纷纷表示,一定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与孩子同读书、共成长。

几年的实践让我们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只需适时引领,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读得自由、读得快乐,就一定会读得有效。我们通过校本阅读课程和丰富的读书活动,充分调动了全校师生和家长阅读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事实证明,阅读就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最好途径。

猜你喜欢
好书国学校本
推荐一本好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好书推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主编推荐:六月好书排排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