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做父母的义务感

2018-11-06 10:14李镇西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教育学

李镇西

“每当我打开放着许许多多父母来信的文件夹时,我觉得好像触摸到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张张的信纸都诉说着父母们遇到的痛苦和悲伤。我读着读着,心里充满了别人的痛苦。不,不是别人的痛苦。如果对一张张的信纸无动于衷,如果不设法帮助来信的每一个人,那么又由谁来帮助呢?”

这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开篇的话。作为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被誉为“教育的百科全书”,是“活的教育学”。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家长教育学》也成为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担任中学校长并兼任语文老师,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刻也没有脱离教育第一线。他这样陈述当时面临的最大的教育难题:我们都忘记了这样的问题:每个人作为人而生下来,但还不成为人,而必须把他培养成人。如何使人这种动物学会思考、观察、理解和追求人类幸福的源泉?每个人渴望幸福,但远非所有的人都愿用劳动去挖掘幸福之井,并从中发现新的幸福源泉。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要教导他们要为其他人去发现幸福的源泉;可是,到目前为止在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开设这样的科目。

在《家长教育学》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告诉教育者——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们做父母的义务感。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教父母如何做父母——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首先包括教孩子怎样做未来的父母!

教育者在少男少女谈情说爱之前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爱情——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观点即使放到今天,可能也是惊世骇俗的。他说:我们年纪较长的一代应当学会跟儿童们、少年们谈论这种伟大、美好的人类感情——爱情、结婚、生孩子、至死不渝的忠诚之情……在我们未学会谈论、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是不会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和情感的。无知识、无礼貌的环境,早晚会变成孩子的眼泪和愁苦。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观点是基于对这一现实的忧虑:不善于做丈夫和妻子的人,一旦成了年轻的父母,常常表现得像孩子似的无能力、无经验和束手无策;应当帮助他们,但很遗憾,就像帮助小孩子一样费力。当这些大孩子生小孩子的时候,更大的愁苦来临了,这对社会、对生下来的孩子都是不幸,因为按道德和精神发育水平来说,自己还是孩子的人又生了孩子。

他决定在他的学校培养孩子做父母的义务感,具体做法是直接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他为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家庭、结婚、爱情、孩子”,教导他们对于将来的结婚、过家庭生活应该如何从道德上做好准备。他特别要求他的教师要克服困难把这一门课讲好:因为这门课的重要程度并不次于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最重要的。你想想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除特殊情况)都要做父母、丈夫或妻子。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家庭教育,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怎么给父母提供一些教子“良方”,这些“良方”大多是关于如何培养“天才儿童”的,恰恰忽视了“怎样做父母”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但人们往往看重的仅仅是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而忽视了家长自身的素质。

我从事中学教育已经35年,我从来都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首先是其父母的作品。我曾教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叶诚,有一次我去家访,他母亲给我讲了很多他在家孝顺父母和爷爷奶奶的事,他母亲说:“我为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儿子而自豪。”叶诚写过一篇作文《我为我的爸爸妈妈而自豪》,文中写道:“本来我们家的住房条件是不错的,妈妈单位分的房子很大。但我们现在一直住在几十平米的旧房子里,因为妈妈说,爷爷奶奶身体不好,而他们又不愿搬家,和他们住在一起好照顾他们。”从这里,我找到了叶诚为什么如此孝顺的原因。还有一个叫钟楠的女生,学习自觉性特别强,有着一般女孩子少有的毅力。我去家访时,她父亲告诉我:“我的科研所任务特别多,我的确没多少时间管孩子。但我认为我时时刻刻都在管孩子,就是用自己的勤勉给孩子以感染。当女儿看到深夜的我还在伏案疾书时,她会明白,勤奋才是生活真正的内容。”对这样的家长来说,所谓家庭教育首先不是“说”,而是“做”。如果说叶诚和钟楠是优秀学生的话,那么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家長是优秀家长。家长用人格无声地感染孩子,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遗憾的是,许多家长不会做家长。我常常面对街头那些痞气十足的少年叹息——不是叹息这些可怜的孩子,而是叹息他们的父母。我长期与后进学生打交道,我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连做人的一些基本素养都不具备,却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要彻底转变这些孩子,必须同时转变他们的家长,然而要转变已经成人的家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教育的遗憾乃至悲剧便产生了。而更大的遗憾和潜在的悲剧还在于,这些不良少年也将为人父母!

在谈到教育的使命时,我们往往说得比较多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人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苏霍姆林斯基却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还应该为未来造就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父母”。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家庭教育理论中,不仅仅关注今天的父母如何做父母,而且更关注明天的父母如何做父母。同时,他又把良好的道德作为父母素质的核心。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什么是做父亲和母亲的道德准备呢?人的本质在人的天职中揭示得最清楚:人要对别人负责。”顺便说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本人正是这样的优秀家长,他的儿子谢尔盖和女儿奥莉佳后来都成为出色的人才——谢尔盖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奥莉佳成了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是享誉国际的教育专家,而且兄妹俩后来都成为优秀的家长。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最直接的杰作。

套用一句当代中国的习惯语:提高父母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让孩子懂得为别人负责——这既是为了今天的孩子,也是为了明天的父母,最终也是为了明天的孩子。

很少有人会想到,应该在一个人的少年时代便让他具备将来做父母的义务感和素质,这是一般人家庭教育观念中的盲点,苏霍姆林斯基却鲜明地将它提了出来,并由此找到了家庭教育的源头。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高明之处也正在这里。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教育学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