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点”问“心”

2018-11-09 03:30黄璐
食品与健康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食官话正餐

黄璐

“点心”一词由来已久,如今泛指三顿正餐之外的食物。不论是年轻人清早健身前吃的那块沙琪玛,还是宴席上大家苦等迟到主宾时吃的绿豆糕,抑或是职场白领下午三点半在办公室里吃的红丝绒芝士蛋糕,这些能够抚慰两餐之间肠胃饥荒的小食统统叫做点心。

点心(xin)点心(xīn)

大不同

最早出现的“点心”二字文献记载是唐代孙頠创所著的《幻异志·板桥三娘子》:“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 这段话说的是,三娘子給清晨要出发的客人做烧饼充饥。此处的“点心”是作动词用。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按,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其弟举瓯已罄。俄而女仆请饭库钥匙,备夫人点心,傪诟曰‘适已给了,何得又请?” 文中的三个“点心”分别指:小食;吃点东西充饥;小食。

分析以上文献不难看出,“点心”一开始是作动词用,属于动宾结构,指吃东西。后来,点心才出现了名词的用法,指早餐、小食。

随着时间推移,现代汉语中的“点心”一词,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名词使用,读作 diǎn xin。而在某些方言里,点心仍保留有古意,作动词用,读作diǎn xīn。许宝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里,记载东北话会这么说:“五点钟才能开饭吧,先吃点儿点心点心。”第一个“点心”是名词,第二个“点心”是动宾结构。这段话说起来如绕口令一般,颇为有趣。

西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到:“點,小黑也。”我们如今用的简化字“点”,最初写做“點”,代表小黑点或者很小的痕迹。“點”字左边的“黑”和黑色颜料有关,甲骨文本义指人脸上有烟灰的污点;右边的“占”有“占卜”的意思,本义是用小木棍记录占卜的内容。后来出现的“佔”字表示将名字刻在物品上以示主权。综合看来,“点”字诞生之时就自带动词属性,和占据、留下痕迹有关,此外还和“形状很小的痕迹”有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在某些方言中,有“点豆”“点麦”“点包谷”这样的说法。其中“点”字代表播种。同时,这也引申出,“点”这个动作,是代表将较少的东西放在一个地方。“点菜”之所以用“点”,意思是在菜单上众多的菜品中,选择出一小部分,放在自己的餐桌上食用。

说到“心”,在古汉语中,心字含义众多,除代表心脏这个生理器官,还泛指身体其他部位。《庄子·天运》说:“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在这个“西子捧心,东施效颦”的故事里,“心”有胸口、胸膛之意。现在人们常穿的背心,雏形是魏晋时期的裲(liǎng)裆。汉末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称:“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清末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中解释:“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义也。”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心和胸在位置上大体相同,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心脾痛》中写道 “心痛,即胃脘痛。”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溃疡主治方》写道“补中益气汤……煎一钟,空心热服”,所谓 “空心热服”即为“空胃”,也就是说这种药需空腹、饭前服用。“心胃一体”的词义也延续到了现代中医学:“心气痛”其实就是“胃气痛”。

“心”,在古人的世界里还通脑,是产生感觉和思维的器官。比如,《孟子·告子上》中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心”担负着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产生感悟的作用。与头脑相比,“心”的感知能力更强,层次更深。应对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人们可以用“心”看,用“心”听。

因此,古人“点心”的用法,是以小巧的食物“点”一下“心(胃)”,缓解饥饿感,区别于正餐里吃饭吃菜。

古人的点心代替正餐

先秦到两宋时期,中国老百姓的饮食制度为一日两餐,即早晨八九点和下午四点各吃一顿正餐,叫做早膳和晚膳。分析明清乃至近代中国的各种文献记载,不难看出,当时我国从西北到东北,乃至江淮地区,老百姓大多习惯两餐制。不仅在中国,古希腊、印度等地区的百姓,日常饮食也是两餐制。这可能与农耕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人们在田间劳作,中午吃些点心即可。特别是农忙时节,省去午饭可以节约往返家里到田间的时间。后来,随着农业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古人的食物更加丰盛,三餐制才推广开来。

古人在正餐之外的时间,也会饿。因此,各种小食应运而生,宋代之后统称为点心。北宋《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记载:“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在当时,粥、饭与点心是并列关系。

至于点心都包括什么,南宋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食店》中说:“市食点心,凉暖之月,大概多卖,猪羊鸡煎炸、四色馒头、灌脯、灌肠、红燠姜豉、蹿子肘件之属。夜间顶盘挑架者,如鹌鹑馉饳儿、焦锤、羊脂韭饼、春饼、旋饼、沙团子、宜利少、献糍糕之类。”同时期的吴自牧的《梦粱录》载,“市食点心”多达一百余种,以麦面、米粉制品居多,如馒头、包子、饼、面条,还有圆子、团子、粽子、油炸馃子等。可见,宋代的点心不仅涵盖米面制品,还包括猪、羊、鸡等为原料的荤食。

清代《桐桥倚棹录》记载:“点心则有八宝饭、水饺子、烧卖、馒头、包子、清汤面、卤子面、清油饼、夹油饼、合子饼、葱花饼、馅儿饼、家常饼、荷叶饼、荷叶卷蒸、薄饼、片儿汤、饽饽、拉糕、扁豆糕、蜜橙糕、米丰糕、寿桃、韭合、春卷、油饺等,不可胜记。”从名字上看,书中记载的点心和我们今天吃的点心已经非常接近了。

著名的《随园食单》里,袁枚专门列了“点心单”,单是面条就有鳗面、温面、鳝面、裙带面、素面等种类。饼则包括蓑衣饼、虾饼、薄饼、松饼、糖饼(面衣)、烧饼等。其他面食还有面老鼠、颠不棱(蒸肉饺)、肉馄饨、韭合、各式馒头、月饼等等。米或米粉制品就更多了,有几十种汤圆、粽、糕、团。和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将熟藕、新栗、新菱、莲子、芋等果实,面茶、杏酪、藕粉、百合粉、鸡豆粥等各种稀食也都归类为点心。此外,作者还在茶叶蛋和爆鲜菱等词条后面注解说这些食物“可做点心”。

今天的点心品类繁多

在现代人的餐桌上,点心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国幅员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口中的点心,所指的食物可能有很大差异。

在江苏的苏州、无锡,浙江的宁波、天台、云和、东阳地区的吴语小片区;湖南宁乡的湘语小片区;福建永春、广东潮汕的闽语片区等地,点心意为正餐之外的小食。

在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福建南平官话中,点心指早点、早餐。

在安徽夥县的徽语片区;上海崇明地区的吴语小片区;浙江嘉兴和江苏溧水的吴语区等地,点心指午餐。

在湖南衡阳的湘语片区,点心指晚饭。

在安徽绩溪、歙县的徽语片区,点心特指馄饨。

在云南楚雄和四川崇庆的西南官话片区;福建南平的官话片区;福建建阳、建瓯、顺昌的闽语片区等地,点心是指零食、糕饼、糖果。

在山西静乐的晋语片区,点心专指圆馒头。

在江西上犹社溪的客家话片区,点心指稀饭。

在贵州赫章的西南官话片区,点心专指包子。

在广东,茶楼酒家卖的叫做“点心”,街边档口和粉粥面店卖的叫“小吃”。

在西北黄土高原,块状的糕点被叫做“点心”,街市店里做的各种荤素小食叫做“小吃”或“面点”。

无论祖国各地对于点心文意的理解有多么不同。但有一样是肯定的,点心好吃又好看,且比正餐更有吸引力。

猜你喜欢
小食官话正餐
营养小食是王道
易小食“如花”小食的召唤术
心甘情愿,掉进零食的陷阱
小食神
印度人不爱正餐好零食
承诺,不过是甜品
承诺,不过是甜品
小食点心果子香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