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表现探究

2018-11-10 08:40梁潇
戏剧之家 2018年22期
关键词:动势表现

梁潇

【摘 要】本文所论述的是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表现,它要求画家借助自身对艺术创造的把握以及对艺术的审美想象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中动的过程,达到在平面中也可以带给观者视觉上超越时间空间状态下的瞬间的美。本文首先简单阐释了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及其在中国艺术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过程。继而从线条、造型、构图方向入手去分析工笔人物画中动势是如何表现的,并搜集了一系列名家大作加以佐证,以此揭示工笔人物画中影响动势表现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工笔人物;动势;表现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137-01

一、动与势的阐释

“动势”涵盖了动与势。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的现象学》中认为运动的本性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为我们能够透过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动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展现打开了一扇大门。“势”是道家学派的一个哲学概念,在画面中充当点、线、面要素之间联系的纽带,将画面形式结构赋予更加完整的动感,让我们可以从画面的视觉形式中感受到其中灵魂。动势中动是势的展现方式,势是动的延伸,以动为基础达到势的目的,从而使动与势完美地结合。

二、工具和技术对动势表现的作用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提到:“有什么样作画的用具,决定有什么样式的绘画。”追索中国工笔画中的用线,要考究中国画所必需的特殊物质媒介——毛笔、墨。这些工具使得线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软,使它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出长短、曲直、粗细、方圆、刚柔等不同的线条。想要运用毛笔去表达物象,就要了解它的笔性,掌握到传统的基本运笔规则,最后把物象转换成笔象。毛笔的技法是线实现审美的保障,笔力圆满的韵律是使画面展露动势的法则,只有笔力训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使笔随心所动操控自如,才能尽笔势反映动势。墨的历史和毛笔一样悠久,墨属于水质颜料,其流畅灵动的特点为毛笔的线条书写提供了便利。笔用力,墨加水,其线有韵。以笔写水韵,水韵含墨意。以墨为形,以水为势。画中有形动出,墨意生动势行。

三、形态结构、衣纹造型对动势表现的作用

“画将无脖颈,画少女应削肩,佛容要秀丽,神像须伟壮,仙贤意思淡,美人要修长,文人如颗钉,武夫势张弓。”这是民间有關于人物造型的一段描述,工笔人物中的形与动势是相互关联的,有了形体才能显出动势,根据动势才能更好地描绘形体造型。工笔人物画中人物的手部、头部结构体现出人物造型的动势。人在动时其头的左右顾盼、上下俯仰,手部的弯拢伸直与整体画面达到了一种动势效果。绘画中用手部、头部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变化中的形体中归纳出内在的组织结构,并通过线条表现出手部、头部的势态关系,从而塑造出人物造型的动势。工笔人物画造型有一套完整的造型观,在刻画人物头部、手部时要表达出它们的形态动势,每个人的阅历、性格各不相同,所产生的个人特点增加了画面中区别于他人的动势。所以在处理画中人物手部、头部的造型时应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位置经营、节奏把握的影响

谢赫在六法中称构图为“经营位置”,在构图中要求画家安排好人物位置,把主观审美与客观物象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具有典型动势的艺术形象。人物的动势在画中所处的位置很重要,要在单纯中求大方,简洁中求意味。人物是工笔人物画的视觉立足点,画面整体需要根据中心人物去构建,所以它的置放位置很讲究,居太中则呆板,局稍偏又多变,要想取得动态平衡、主次得宜需要根据画面环境去考量。工笔画构图表现出的是一种有机形式,不同的物象形态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水平线让人感受到平和宁静;斜线产生动感;S形曲线活泼流动。画家要把握构图的节奏,把画面的动势表现出来。在构图中,要在气韵通畅的基础上依照主题安排画面的节奏。通常,画上物体宜有藏有露,画面中要以露为主,以藏为辅。构图的方法并无定论,在作画时也要灵活处理,多多练习对动势的感受力与表达力。

参考文献:

[1]薛晓源.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邵宏.衍义的气韵:中国画论的观念史研究[M].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动势表现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及其意义
人定胜天
浅谈书法中的“势”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