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之前他是“别人家的孩子”神童、恋爱、北大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

2018-11-12 08:19
北广人物 2018年42期
关键词:别人家的孩子潞河刘绍棠

曾老与记者及修改中的稿件

采访曾彩美老人是在一个秋日,而这采访之约是从夏天开始的。从小和刘绍棠一家就很熟悉的李岩先生,去了法国三个月。于是,从夏到秋,终于等到有熟人在场、老人家能相对自如的采访氛围。果然,待我们走进和平门文联红帽子楼曾老家时,老人家坐定又起身,从里屋拿出好几张大大小小、写满字的纸:“我准备了一下。”有些故事,不用刻意追寻,因为自身的饱满,会喷薄而出。然而,看上去白皙、文静、瘦弱的曾老开口就哽咽了:“我忘不了他一生拼搏……”

我们回忆一个人,往往是细节、瞬间率先涌现。然而,曾彩美不是这样的。

她的回忆,是多维度的,有细处,更有离地三尺的宏观。怀揣上苍的刻度尺,日日月月年年,反复丈量已逝丈夫61载的人生。那种清醒与客观,旁观来看,猝不及防会转换成冰冷的提醒:相爱的人,已阴阳两隔。怕老人讲述太投入,导致伤心。我时而会故意打岔:

“阿姨,回望一辈子,嫁给他幸福吗?”

83岁的她一愣,突然露出了害羞少女的笑容,很美:“幸福!”

讲故事之前,有一点需要说明:

曾老请女儿把采访稿打印出来,共22页。然后,她分别用红、黑两色钢笔和铅笔、尺子,标示、修正。后又发来微信:“朱子你好!对不起,稿子涂改得很乱,也来不及理出个头绪,就交差了,真抱歉!我这个人,不爱出头露面,但为了绍棠,为了他用命换来的文集,我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是让你们辛苦了……”致以敬意。

刘绍棠出生在大运河畔、通州城东南儒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只是出生的日子有些特别,2月29日是每四年才有一次的日子。曾有一位外国友人艳羡地对他说:“你四年才过一次生日,现在才10岁多一点,你将永远年轻!”

刘绍棠从小就聪明,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历史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还能生动地讲述给小伙伴听。按现在的说法,刘绍棠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那简直就是一路“开挂”。

“神童”吟诗作对写连载,受邀河北文联

刘绍棠不满7岁时,村里有一个红火的小饭铺,一直没有名字。一天,女老板请了外村两个教书先生给起名。两人酒足饭饱后仍想不出好名字。这时在门口玩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两个先生和店中人都极为惊讶。后来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还请人写了匾额。

曾老还忆起一个关于对联的趣事:“年年春节,刘绍棠最爱欣赏家家户户大门上形形色色的对联。有一副他最喜欢的:‘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却因‘当’字不吉而上不了门板。他深深遗憾却引发了灵感,把下联改为:‘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竟被写对联的先生欣赏而书写,张贴在门面上人前显贵。刘绍棠评说:‘也许,这个下联应算我公开发表的第一行作品。’”

刘绍棠上小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看很多课外书,被称为“书迷”。曾老特别提到了刘绍棠一位恩师:“刘绍棠6岁,到邻村小学读书。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他每讲一课书,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培养了发达的形象思维,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日后成了作家的刘绍棠不忘感恩,田老师摇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田老师的训诫下,刘绍棠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无论写任何文字都要打草稿;正式誊写,必须卷面整洁。这习惯保持了一辈子,受益无穷。刘绍棠回忆田老师的散文《师傅领进门》三十来年一直作为教育部指定的语文阅读教材,影响深广。”

10岁时刘绍棠离开了儒林村,到通州模范小学读高小。第一次作文,他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写出了长篇《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

曾老补充:“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了‘益智学会’,出版了《益智周刊》,吸收刘绍棠参加。从此,他阅读了鲁迅先生和许多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并模仿刘大白的《三儿苦学记》,以自己从农村进城上学的经历为原型,写了个连载小说《飘零》,在《益智周刊》上发表。后来,周刊被国民党勒令停刊,连载小说也就半途而废了。不过刘绍棠评说这段经历,使他不知不觉走上文学之路。”

1948年7月刘绍棠小学毕业,考进北京二中。曾老说:“有说是5000人报考,他是第一名,也有说是3000人,现在无从查起。但他的老同学说确实看到学校红榜上,头一个就是刘绍棠。1949年12月,13岁的刘绍棠开始在《北京新民报》发表《邰宝林》《缝鞋匠》等生活小故事。自此一发不可收,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进入14岁的下半年,便开始发表几千字的短篇小说。《蔡桂枝》被刘绍棠视为短篇小说处女作,而发表在《河北文艺》上的《新式犁杖》,被评为三等奖,引起了河北文联的关注。初三寒假后回学校,传达室交给他一封信,邀他到河北文联去工作。他在北京二中还差半年初中毕业,就去了保定的河北文联。在那里他常去图书馆看书,读了大量的孙犁的作品,奠定了他后来写乡土、写家乡人民的基础。”

高一写的小说,被叶圣陶选进高二课本

到文联半年后,因年龄太小,刘绍棠被保送到通县潞河中学读高中,学还没开始上,他就创作了《完秋》《暑伏》两篇小说。8月底,他把这两篇小说给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孙犁寄去了。那时候刘绍棠家穷,他还在信中说,您看能不能发,如果能发,请赶紧把稿费寄来。后来9月和10月各发表了一篇,这两篇文章的稿费,就够刘绍棠和他妹妹一学期的伙食费了。

曾老回忆:“《青枝绿叶》1952年9月发表,是绍棠高中一年级暑假写的作品。发表以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叶圣陶先生看好,选入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1953年秋季开学时,含有《青枝绿叶》的高二语文教科书就启用啦!那时绍棠和我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特别崇拜刘绍棠的我,没有机会上《青枝绿叶》的课,有点遗憾。而刘绍棠则被请到高二课堂,讲创作体会。”

这对一位少年来讲,心理上可有狂喜?

曾老解释:“那时候我们潞河中学特别好,他的小说进课本,也没把他捧上天,你该干什么你干什么。所以他的骄傲、自大、狂妄,没有那么严重。在当年他写的日记中这样告诫自己:‘《青枝绿叶》编入高中语文第三册,同志、同学及远方人的称赞,都是鼓舞,不是腐蚀!’”

执意从北大退学

1954年,18岁的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儒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进了中国最高学府,全村的父老乡亲为他骄傲。当时大学的院系调整已经完成,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北京大学搬入了西郊的燕大校园。未名湖的湖光塔影、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老教授们的渊博学识都让他着迷。但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大学的系统学习与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

曾老说来笑:“何况当时学校清规戒律多,强调集体生活,强制跳集体舞,刘绍棠很不适应。1957年发表的《西苑草》,对此有所贬责。”

他更渴望投入火热的生活,去写他熟悉的乡亲们。经过冷静思考,他写了退学申请。

当时任北大副教务长兼中文系主任的杨晦教授,两次把刘绍棠约到自己在燕东园的家中,劝他不要退学。但刘绍棠去意已定,他在北大学习了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北大退学后,刘绍棠专心写作,很快出版了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1956年春,20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

17岁初恋,土洋相惜

刘绍棠年轻时的照片,戴个眼镜、大眼睛、巴掌脸,很帅气。曾老笑着否认:“帅倒不见得有多帅。他农村出来的,皮肤黝黑。小时候尤其中学的时候,他又瘦,常绷着不笑,凶了吧唧的!”

“啊?那您就喜欢他了?因为他聪明吧?”

“当然是聪明,特聪明。原来我在国外,就特别喜欢文学。现在我和他是同学,他小小年纪就发表那么著名的作品,我特别崇拜他。因为我原来幻想将来能够写作,不一定要写小说。但是一看他那小说,我彻底没戏。我的语言都是‘学生腔’,而他上世纪50年代的小说,就用农民口语,特生动!”

“农民口语,您喜欢吗?”

“农民的口语,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我喜欢!”

“那时候追他的女孩多吗?”

曾老笑了:“也没有,他不敢,那时候有风险。”

他写“:万里姻缘一线牵”

刘绍棠曾在《刘绍棠小传》一文中,有这样的记叙:

“我的老伴曾彩美同志,44年前在海外地下入党时又名白樟,那时她15岁。新中国与她所侨居的国家建交以后,双方必须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部分华人共产党员放弃国籍,转入该国共产党。一部分人退出中共,继续在该国侨居。一部分撤退回国,接受党的安置。白樟不肯退党,也不肯变为外国人,便以回国祭祖为名,告别父母兄姊一大家子人,抛弃富商家庭的优裕生活,只身一人踏上归途。

“万里姻缘一线牵。她回到祖国不久,便遇见我这个大运河边的农家子弟出身的青年作家。经党批准,结为夫妻,至今已经41年,风雨同舟,安危与共。”

通州档案馆还有这样的资料:

“这是我1953年7月-1954年1月的半年日记。真实记录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政治思想动态和革命理想与激情。也记录了我和曾彩美的恋爱活动。经潞河中学党支部批准,我和曾彩美的恋爱活动可以秘密进行,但对外不得公开。

刘绍棠1992.5.27”

她说:“‘希望’指的就是我”

在曾老的记忆中,早期情动的确伴着“地下党”的惊心动魄,而她代号“希望”。

“我到潞河中学和绍棠同级不同班。他是学生会副主席,我是生活委员。工作中接触,感到这个人挺好的,朴实、热情、认真,并没什么其他想法。我回国前,是中共预备党员。回来前情况紧急,关系没转过来。为了接上组织关系,我给国外的入党介绍人写了封信,因为保密的原因,不能直书,就隐写:‘第一本书有了,请把第二本书寄来。’那边看懂了,把关系转来了,还要审查。

“转到学校党总支,已是学生党员的绍棠知道了。以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特有敏感,很是高兴。日记里有记录:1953年9月13日,除了5月27日,我就是今天最快乐了。我的内心在跳动,在唱歌。我告诉谁?谁也不能告诉。我想对别人说,逢人便说,她是共产党员,可是不能,因为这是党的秘密。听曾民说‘希望’是候补党员,我多么激动啊!……”

曾老笑得平和:“这个‘希望’指的就是我。因为当时关系尚未明确,他就用了这个语意双关的代号。”

猜你喜欢
别人家的孩子潞河刘绍棠
“潞河人格教育”在传承中发展
不畏先生畏后生
刘绍棠小小年纪凭一篇《青枝绿叶》红遍全国
印媒:中国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潞河教育,焕发持久生命力 北京市潞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