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血管造影在占位性肝脏病变小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11-13 03:21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0期
关键词:占位性门脉准确度

677000临沧市人民医院影像学科,云南

小肝癌(SHCC)是指邻近2个结节总直径<3 cm或单一结节直径<3 cm,是临床常见占位性肝脏病变。随CT成像技术不断完善,MSCT动脉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逐渐用于占位性肝脏病变,在肝动脉期检出率较高,但部分病灶强化方式不典型,仅于延迟期或门脉期被检出[1]。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可通过注入对比剂,增大动脉期病灶与正常肝组织间密度差异,使病灶强化明显,以提高动脉期诊断准确度[2]。但关于两者联合在SHCC应用价值仍缺乏大量循证依据,故本研究选取62例疑似占位性肝脏病变SHCC患者,以探究两者联合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疑似占位性肝脏病变SHCC患者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25~79岁,平均(52.57±9.83)岁。本研究经医院办公室审核批准。

选取标准:①纳入标准:直径不足3 cm;知晓本研究,自愿参加;②排除标准:对比剂使用禁忌证者;MSCT及CTA扫描禁忌证者。

方法:①MSCT动脉三期扫描。选用西门子64排128层CT进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等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条件:管电流380 mA,层厚5 mm,准直器宽度0.625 mm×64层,层间距5 mm,管电压120 kV,重建层厚0.625 mm,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10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胺(速率3 mL/s),扫描时动脉期25 s、静脉期70 s,延迟期180 s。②CTA检查。以西门子64排128层CT扫描机扫描,定位扫描完成后,连接高压注射器与导管,注入30 mL造影剂(速率20 mL/s),20 s后扫描,扫描参数:管电流100 mA,管电压120 kV,层厚10 mm,扫描时间2.8 s。当扫描至病灶范围时,改成薄层5 mm扫描。扫描图像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得出结论,结论不一致时需请教上级医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62例疑似占位性肝脏病变SHCC患者,经病理证实阳性52例,阴性10例。两者联合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高于MSCT动脉三期扫描、CTA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特异度与MSCT动脉三期扫描、CTA单项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MSCT是当前肝癌诊断主要影像学技术,扫描速度快,一次性屏息15~25 s便可获取全肝扫描图像。但SHCC体积小,无明显临床体征及症状,MSCT平扫仅能显现局限性稍低密度影,病灶检出率较低[3]。多期增强扫描技术以血流动力学为基础,注射对比剂,控制扫描延迟时间,以获取准确分期增强扫描图像,同时还可排除呼吸、胃肠道蠕动等伪影干扰,提高图像质量,清晰且直观了解病灶特征性表现。以往临床公认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为肝癌最佳诊断方式,但部分SHCC在增强影像上无“快进快出”典型特征,仅使用上述扫描可导致<20 mm肝癌遗漏。且有学者研究报道,部分病灶只能在延迟期被检出,且延迟期病灶检出率较门脉期明显升高[4]。可能与肝细胞摄取延迟、肿瘤内组织间隙减少、门静脉高压、对比剂含量减少有关。本研究显示,单纯MSCT动脉三期扫描诊断敏感度78.84%、准确度77.41%,可见MSCT动脉三期扫描在SHCC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朱福成研究证实[5],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A技术有助于反映SHCC患者病灶血供及强化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可能与机体血液循环有关。对比剂经肘注射后进入肿瘤组织、肝、皮实质等供血组织,使动脉血管强化程度下降,富动脉给血组织不断强化。而病灶由富动脉供血,强化较为明显,因此诊断准确度及敏感度较高。

综上,CTA联合MSCT动脉三期扫描可提高占位性肝脏病变SHCC患者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有利于占位性肝脏病变SHCC的早期诊断,且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表1 诊断结果对比(%)

猜你喜欢
占位性门脉准确度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幕墙用挂件安装准确度控制技术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疗进展
基于ROC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后PVT早期预测的诊断研究
高炉重量布料准确度的提高
肾脏占位性病变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