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寄啸山庄的空间营造浅析

2018-11-13 08:08
山西建筑 2018年30期
关键词:山房西园片石

周 辞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1 概述

1.1 自然文化背景

对于江南的定义,从古至今都不一样。从园林史的角度去定义,南至浙江甬绍一带,北至长江北岸扬泰一线。江南园林,地处长江三角洲,受它的地域文化影响,这里气候宜人,景色优美。自宋代以来,江南地区便是富庶之地。到了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此区经济繁荣,而且文化昌盛,士夫贵游,崇尚隐逸生活,从而创造出了园林美景。

1.2 寄啸山庄简述

寄啸山庄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古运河风光带东南段徐凝门街上,因主人姓何又称“何园”。这座园林建于清代光绪元年,园林主人何芷舠,在湖北道台离任后,便选择归隐扬州,先是购得片山石房,然后进行扩建,一共用了13年,建成了一座大型的园林住宅。随后,主人选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倚南窗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取其“寄”“傲”,将园林命名为“寄啸山庄”。

1.3 园林主人

寄啸山庄的主人姓何,何氏家族是一个隐性望族,与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颇深,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园林主人是何芷舠,他少年得志,官运顺畅,同时也在做着盐业的生意,拥有巨额财富。但是园林主人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了归隐,49岁那年,离职卸任,归隐扬州,投入巨资,建造了寄啸山庄这座大型私家园林。又在18年之后,离开寄啸山庄,举家南迁上海。

2 空间营造

2.1 历史沿革

公元1883年,园林主人何芷舠在扬州花园巷买下“双槐园”,并且在双槐园的旧址上开始改建,然后又买下“片石山房”,令人修建。修建为主的片石山房成为寄啸山庄的园中园,自成一体,见图1a)。随后,主人又在片石山房旁加建了“何家祠堂”,如图1b)所示。祠堂原是寄啸山庄在修建时的临时住宿场所,后改为何家祠堂。最后,主人将一部分西园赠送于他人,如图1c)所示,这便是整个的寄啸山庄。

直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寄啸山庄的东部进行扩建,用于旅游开发,如图1d)所示,并于2006年寄啸山庄全部修缮完毕对外开放。

2.2 空间概况

2.2.1入口空间

寄啸山庄总占地面积为14 362 m2,建筑面积:7 100 m2。寄啸山庄像所有的大型私家园林一样,有多个出入口。寄啸山庄在南,北,东三面分别有门,即三个入口空间:南门,北门,东门。如图2所示,其中南门曾是寄啸山庄的正门,是宅区入口,即主入口,现在已经不作为主门使用。北门是直指花园的后门,是园区入口,即次入口,现在不对外人开放。而现在寄啸山庄的主入口,是后来开设的东门,是现今旅游主入口,用于售票和接待。

2.2.2功能分区

寄啸山庄按功能分为六个部分:西园,东园,宅区,片石山房,何家祠堂,旅游接待,如图3所示,其中重要的空间院落为:西园,东园,宅区,片石山房。寄啸山庄是典型的前宅后院的空间结构,即宅区在前,西园和东园在后。片石山房则是寄啸山庄的另一大特色:园中园。

2.3 空间类型

寄啸山庄主要分为两大基本院落空间,园林空间和住宅空间,即前宅后院。园林空间:东园,西园,片石山房。住宅空间:宅区。

2.3.1园林空间

从游园入口进入的第一个园区便是东园,首先看到的是东园入口的一座月洞门,也是一片云墙。跨过月洞门,是一座小石桥,再往前走,有一块石屏风,起着界定区域,阻隔视线,美化园景的作用。在东园的右侧,有一座贴壁山,长达60余米,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缘,这就是江南园林中有名的寄啸山庄的贴壁山。贴壁山之间有两座凉亭,一座是接风亭,一座是近月亭。两座凉亭飞檐翘角,点缀其间。继续向前,便是东园的迎宾第一厅:牡丹厅,在它的山顶尖上有一幅砖雕山花,山花来源于《风吹牡丹》,因此而得名。在牡丹厅的北面,有一座厅堂,它在建筑构造与装饰上比牡丹厅更加精致华丽,这就是东园最有特色的建筑——浮海轩,也叫船厅,如图4所示。因为厅的造型像船,厅周围的地面铺以鹅卵石,瓦片,像是水面,这是造园艺术中旱园水的做法。出了船厅,在东园的北侧,是一座读书楼。是园林主人读书的地方,也是寄啸山庄文脉的象征。

对于寄啸山庄来说,东园只是序曲,西园才是园林创作的高潮。西园是寄啸山庄精心打造的山水画卷。从东园的读书楼出来便是复道回廊,一条复道回廊,将寄啸山庄花园分隔成相辅相成的东西两园。复道回廊是寄啸山庄的建筑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廊”,在江南园林中也只此一例。由复道回廊东廊转入南廊,是寄啸山庄的经典景观:花窗。寄啸山庄的花窗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美。在西园的东面,有一片湖,湖上有一座水心亭,又叫小方壶,如图5所示,小方壶曾是寄啸山庄的戏亭。西园的北侧有一座飞檐翘角的长楼,叫蝴蝶厅。因为它的建筑式样造型像一只展翅的蝴蝶。蝴蝶厅的西侧是另一座厅堂,是桂花厅。在西园中,层楼幽谷,廊道迂回,山水呼应,树木葱郁,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园林山水画卷。

寄啸山庄一直有大花园,小花园之说。大花园指的是西园和东园,小花园则指的是片石山房,如图6所示,也是寄啸山庄的园中园。片石山房在南门的东侧。它的建造者是石涛和尚,是明末清初的画坛巨匠。在片石山房的门厅处有一滴泉,是“注雨观瀑”门景。向东前行,有三间水榭,名为:琴棋书画。东侧有一座明代楠木厅,是寄啸山庄中最老的建筑。在楠木厅的北面,是一座大型的湖石假山,是石涛大师叠石的“人间孤本”。在西侧,有一面大方玻璃镜,这面镜子将园中景色倒影其中,寓意为镜花水月。这就是片石山房之景。

以上便是寄啸山庄园林空间的三个部分:东园,西园和片石山房。

2.3.2住宅空间

寄啸山庄的宅区分为主居,客居两部分。宅区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而且汲取西洋建筑要素,创造了一个东方与西方兼容的园居体系。在园居的西侧是一个独立的庭院,是主人为母亲专门建造的居所,名为赏月楼。院落虽小,但别有一番景致。在赏月楼的东侧就是玉绣楼,是园林主人居住的处所。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玉绣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如图7所示。首先,楼的主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串楼理念,四周以回廊围出院落。其次,房屋布局和户型结构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洋建筑的某些表现手法,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住宅中的结构,而且室内的吊灯,壁炉,拉门,百叶窗以及各种各样的雕饰等等,有着西方的情调。玉绣楼这种中西一体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园林主人在晚清做过洋务官员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积淀。玉绣楼的南侧是楠木厅,是目前扬州面积最大,保留最完好的一座楠木大厅。因为南门曾是寄啸山庄的正门,所以楠木厅是园内的主堂正厅,迎宾第一厅,也是园林主人对外交往的正式场所。赏月楼,玉绣楼和楠木厅三座建筑是宅区的主居部分。

在宅区的东侧是客居部分,从玉绣楼出来,穿过复道回廊东南端的门,就到了客舍——骑马楼,如图8所示。骑马楼的主要功能是留居客人。骑马楼名字的由来,一是从建筑的造型看,骑马楼中间一条巷道,两楼相连跨座两边,好像马鞍造型。二是骑马,意味着走在路上,漂泊异地他乡,把客房取名骑马楼,是对客居者的理解和抚慰。

不管是园林空间还是住宅空间,寄啸山庄院落空间的布局都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在建筑布局上都追求变化,不拘一格,将不同功能单元因地制宜,构造出一个个功能各异的独立空间,并且每一个空间都充满活力与变化以及浓郁的时代气息,堪称园林中的典范,能够看出造园者的独具用心。

2.4 空间特点

寄啸山庄的空间特点,一是南秀北雄,二是左主右次。因为扬州地处南北之交,建筑风格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所以寄啸山庄的空间特点之一是南秀北雄。园林的住宅建筑空间风格具有北方民居的特点,类似北京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如图9所示。园林建筑空间则具有南方建筑特点,有着江南园林的秀丽,如图10所示。建筑空间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小空间的对比,即左主右次。在寄啸山庄中,西园和主居的建筑尺度相对较大,如图11所示,而东园和客居的建筑尺度相对较小,如图12所示,从而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即主要建筑空间尺度大,次要建筑空间尺度小。

3 结语

本文对江南园林寄啸山庄从空间营造这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与分析。寄啸山庄的建筑空间独具特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建筑风格,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并且,南秀北雄的建筑特点更是独树一帜,同时,寄啸山庄也凸显了江南古典园林之美。

猜你喜欢
山房西园片石
亿年瓷片
后素山房
千秋亭废剩青山韩陵片石在人间
大体积片石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林友农作品
亿年瓷片
重庆拾山房民宿
董其昌《西园雅集图》作伪考(上)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