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18-11-14 02:00李小光湖南师范大学
新生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师说韩愈师生关系

李小光 湖南师范大学

一、关于教师地位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师说》开篇即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古之圣人”,还是“今之众人”,都应该向老师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跟随老师学习,就能使:“圣益圣”、否则就:“愚益愚”。可见从师学习是很重要的。从师学习是中国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之一。

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基于当时社会上普遍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所提出来的。在此背景下,韩愈提出“尊师重道”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既对扭转当时社会不重师道、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教师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当代人对这些关于尊师重教传统的认识应该是: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现在的教师倘若还有被尊重的感觉,应该程度没有这么夸张,也很难说是一种可明显感知的社会风尚了。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一般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在目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当知识意味着金钱和价值时,代表知识的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青睐,教师理应在这个游戏中获得更大的回报,理应受到更高的礼遇。而实际上中国教师的清贫是世界少有的!我国目前教师职业在全社会被尊重的程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相去甚远,函待提高,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我国教师经济待遇有了很大改善,教师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准还较低,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仍有待提高。这势必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地位,保证教师应得的地位。

二、关于择师标准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强调,“道”是择师的根本标准。这里的“道”,意指儒家仁义道德之道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在坚持儒家道统的择师标准的前提下,不论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少,只要学有所长,合乎儒道,便可以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在韩愈看来,师和“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教师,儒家之仁义道统便无法得到真正的传播;离开“道”,也就没有了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认为只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才能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具有深厚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门技能,这样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教师不一定是全才完人,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但必须是受过专门训练、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

韩愈对于择师标准的论述启示我们,当今社会该如何正确认识的“道”?成为教师的条件有哪些?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出我们今天对于“道”的认识的两种比较合理的观点:其一,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二,今天所理解的“道”,也应该是“传统文化之道”。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主干和核心,只是由于种种的误解和扭曲,被时代所轻视,但是,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有助于我们教师更好的承担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也有助于加强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创新。

在今天,我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之前,必须努力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深谙其精髓;同时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之所以今天教师地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境地,其原因之一,便是师德的缺失。有小学教师猥亵女生;有中学教师故意在课堂上不讲重点,留到自己办的课外辅导班再讲;有大学教授与女学生开房......凡此种种现象,都警示着我们,师德正在受到严重的侵蚀。我们应该也不得不采取措施来拯救我们的教师,拯救我们的教育了。而对于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便是我们有效改变师德现状的方法之一。学习经典,如《学记》、《论语》、《师说》等,学习其中如何为师的思想,都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的教师完善师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学习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学习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理念,也将有利于我们教师师德的发展与完善。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得出,成为一个人民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良好的的师德、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韩愈“术业有专攻”的论述首开教师专业化先声。所谓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韩愈认为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必须使经过专门的训练,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现代社会,我们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专业知识(素养)呢?张传燧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结构应当由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素养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行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几方面的知识所组成。素养性知识包括: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敬业精神;以教育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高尚的人格风范;善于协调合作,能够同其他教师、家长和有关人员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效果;等等。条件性知识包括: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成就、新动向,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熟悉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有与学生在互动交往中进行分享、交流、融通的能力;学会分析、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行为性知识包括:掌握学科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多种方法,具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开发的能力;掌握班级管理、组织集体活动的方法;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的能力;整合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熟悉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和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反馈进行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掌握与课堂教学情景相关的知识经验;学会灵活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技术及其能力;学会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教育教学环境;获得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职业生活体验。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形成了合理、完善、优化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三、关于教师任务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韩愈关于教师职责与任务的论述。这一论述也一直为我们今天阐述教师职责和任务所经常提及。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要“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传”、“授”、“解”是教学活动中“教”的行为,是教师资格的现实生成过程。这些行为最终指向的是“道”、“业”、“惑”这些教学内容。它们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媒介。因此,我们对“道”、“业”、“惑”内涵的诠释就显得非常重要。

韩愈《师说》中,所谓“传道”,当然指的是传承儒家仁义道德之道统,传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所谓“授业”,就是要向学生讲解传授古文典籍、儒家经典和“六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籍文献知识。所谓“解惑”,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提出来的各种疑难问题,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

今天我们的理解,在道、业、惑三者中,“道”是最根本性的内在的本质性东西,指一定社会或民族文化、传统、精神;“业”是外在的浅层的形式性东西,指一定文化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行为技能;“惑”是指一定社会或民族中的个体在学习掌握民族文化系统使思维所表现出来的困难和疑虑状态。

结合笔者前文的论述,我们今天所说的“传道”,应既是传承传统文化之道,亦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文化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教育与之相伴随。一方面,教育担负着选择、传播、创新文化的任务。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用文化作为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法,教育必须借助文化来进行。文化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文化,教育不仅一事无成,而且自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价值。而离开了教育,文化就失去了传承、创造的途径和方式。而教师便是文化与教育的使者,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因此,今天的教师,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其次,今天的教师还应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道,致力于向青少年一代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培养他们成为自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再者,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陶冶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也应充分结合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与当前我国的“核心素养热潮”的核心观点相一致,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文章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有不少学者认为,“授业”即传授知识。这显然是对师说及韩愈思想的错误解读,至少是不全面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把“授业”诠释为传授技能、方法和本领的统一。有学者指出,韩愈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当时想象得到和用得上的各类知识、技能,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论知识和生活技能等,因而当前的通识教育思想应从中获得很好的启迪。笔者也认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在过去,我们过分的强调“专业化”、“专业化教育”。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在局限性开始暴露。首先,它的实用性指导思想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趋向,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其次,这一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培养,使学生无法形成宽广的理论视域和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再次,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教育,相对忽视人的价值情感,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后,这种模式完全按照统一规划进行专业设置,形成了完全同质化的专业结构,导致我国专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重复。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始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理念,认为大学作为大学并不只是一种专业教育,即一种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主要是要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通识教育,将其理念运用到自身成长,以及学生培养的实践中去。

有学者认为,今天老师所解之惑应该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困惑。具体包括:首先,它是指解答学生在学业上的困惑;其次,它是指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和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再次,它是指解答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最后,它是指解答学生的人生之惑,如理想、事业等。另外,也有学者指出,“解惑”应注重“启疑”,强调启发式教育。“启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不进”。一方面,教师应于学生“有疑”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其解答疑问;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有疑”,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立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育之关键所在。有学者指出,“启发式教育法”也是也是全世界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根”,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法都是从这个“根”上生长出来的枝叶和花果。足见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应当充分重视启发式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启迪思维, 启发学生。

在韩愈看来,教师的三项任务是紧密联系的,但传道是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授业”和“解惑”都是为“传道”服务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传道”应是我们教育、教师所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而“授业”、“解惑”的内涵则更加的广泛与深奥,要求我们教师在深刻体会“道”的两个内涵前提下,注重自身师德的建设,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实施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施启发式教育。

四、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韩愈对师生关系的前瞻性论述。韩愈认为,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便可以为人师;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教师也不比处处、事事、时时都比学生高明,师生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这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韩愈在强调“师道尊严”的同时,还能对师生关系作出如此论述,可见其能。

反观现代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师生冲突事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韩愈《师说》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对我们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具有启示作用的。首先,“尊师爱生”的观念便可由此受到启发:一方面,学生应该也必须尊敬老师;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的。其次,师生间应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氛围下,参与教学活动。最后,我们应该坚持“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原则。师生关系应是相互切磋、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关系。师生的之间的教育活动应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

现代也有不少学者已经在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民主平等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理解对话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合作互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女性崛起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型师生关系所强调的平等、对话、关怀等核心理念,与女性气质体现出的同情与理解、关心他人等特质相似和相通。伴随着女性的崛起,教育领域中的女性工作者不断增多,在她们的不断努力下,曾经受到压制的尊重与关爱学生的理念逐步获得解放并上升到重要位置,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等从不同角度探索师生关系的研究不胜枚举。

不论今天我们对师生关系作怎样的论述,我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品味的,我们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思想,结合当今社会之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五、结语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其中关于教师地位、择师标准、教师任务、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于我们反思今天的教师地位,反思今天的教师标准,反思今天的教师职责与使命,反思今天的师生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学教育学的同学,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中,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我们现代教育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猜你喜欢
师说韩愈师生关系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