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事件与嘴上的道德

2018-11-14 04:11
杂文月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大腕私事狗血

●墨 聊

每年都会发生若干个狗血事件,这些事件如同“盛宴”,一旦发酵常常让大众味蕾打开,食欲猛增,仿佛荷尔蒙,一夜间催生出无数的动力和乐趣。譬如每年都要喷发的若干件明星、“大腕”离婚娱乐事件,本是再简单不过的私人婚姻,但却惹来无数粉丝的引颈关注。可谓是一次脏话的杂交实验,一座人性侮辱史上的高峰。这时,有一大杆子围观者,心里住着肮脏,嘴上却在挂着道德。

这些打着道德旗号的人,是见不得半点龌龊勾当的,哪怕是人家两口子掐架、孩子上学等与道德半毛关系都没有的鸡毛蒜皮之事。他们围观、起哄、谩骂,站在道德高地,把对生活中的一切愤懑都倾泻到一个“有过错”的明星、“大腕”身上。

的确,社会精英们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杆,他们不仅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成功人士,也应该是道德楷模。但我想说的是,他们也是人,只要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属于他们的私人空间,我们还是应该多给予些理解和宽容。

可现实是,总有一些好事者,对于明星们的绯闻乐此不疲。前几年,一个女星疑似婚内出轨,被狗仔们穷追猛打,面对人家的私事,打着道德旗号的人,先是幸灾乐祸的围观、谩骂,继而又寻找与此有关的目标们对号入座。于是乎,就有与此无关的一干人等,开枪躺枪中枪,被揭老底,被打倒。后来,真相大白,在剧情反转中,大家呵呵一笑。

我们说,在一个没有监督和为后果买单的背景下,人们在选择批判对象时,是口无遮拦的。往往,他们为某一件触动众怒的事件,添加细节和筹码,最终一同将这幕大戏推向高潮。很多时候,在这些愤怒者的眼中,张三已经不是张三,李四也不是李四,他集合了一切自己印象中、认识的、听闻的、卑劣的“丑陋”形象。“犯事者”已经成为了一个“卑鄙”的符号,人们唾弃的也已经不只是他本身,而是那个自己想象中的一群标靶。这很像那些在拳击沙袋和飞镖靶盘上挂上仇敌照片的人们,靶子很无辜,幻想中的敌人才是真实的发泄对象。

其实,对于娱乐事件,无论出轨外遇也好,感情破裂也罢,这一切都是纯粹的私域,它不需要来自公共空间的介入和解读。譬如家庭、伴侣内部的互动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即便作为娱乐人物,主动或被动地被外界知道众多故事,但真正的琐碎细节、生活场景以及更为隐秘的部分,都不可能真的为外人所知。外界的一切分析和断定,一切对他们的赞许和谩骂都是失真的。即便作为朋友,我们都不可能真的能搞清楚对方的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对于一个我们根本不认识的、只是通过戏剧角色了解的人物,我们又有多少发言权呢?

人性的善恶,是个隐蔽性的东西,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被一件两件小事所掩蔽的。窥私,是人们顽固的本能,这不应该被批判。伸张正义,也是每个公民的良心所在,应该给弘扬和点赞。但如果窥私动辄演变成道德石刑,就理应被警惕。现在一有负面事件,就有人开始喊打喊杀,更有胜者站在道德高地大声疾呼,该怎么怎么,一呼百应,甚至有人说她应该千刀万剐……

在现实世界,我们喜欢呼喊着尊重各种权利和隐私,但内心却让人匪夷所思,每当他人的私事被透露,所有人都恨不得去扒光对方的衣服,恨不得操持起真正的石刑。他们不过是觉得,自己对某某唾弃得越愤恨,就能反衬得自己越纯洁。

狗血事件也许依然会发生,道德与肮脏依然在表演。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否该洗一洗,看看有多少灰尘沉积呢?

猜你喜欢
大腕私事狗血
个人事项报告并非“私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探析
莫以私事废公心
亲子鉴定师大宝:现实生活比影视作品更“狗血”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imal Idioms from the Relevance Theory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imal Idioms from the Relevance Theory
猫咪中毒输狗血获救
大腕J3
调查
办公室里“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