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生存现状及价值探究

2018-11-15 02:22
电影文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湘西纪录片少数民族

张 睿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湘西是少数民族集聚之地,因其瑰丽神秘的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也逐渐成为众多导演创作纪录片的沃土。多样、密集、独特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纪录片这一非虚构的影像手段得以记录、保护和传承下来,这种纪录片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活的历史以供学习研究,同时也成为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途径。

一、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生存现状探究

(一)选题现状

纵观当前以湘西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纪录片,寥寥可数,例如《神秘湘西》《红色湘西》《湘西》等。从这些纪录片中不难看出,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选题内容已从热衷拍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地域文化等逐渐发展为反映新时代背景下大湘西的发展变化以及湘西人的情感认知与人生体悟等。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人文纪录片《湘西》,已于2018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湖南卫视等同步播出,该片打破了以往的叙述模式,通过结合当下时代,深入湘西肌理,发现湘西元素,解读湘西内涵,表达湘西人心灵深处的故事、情愫与思考,此部纪录片犹如一股清流浸入观众心扉,涤荡人心。

(二)表达现状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市场盛行“大美之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而表现得更为严重。一味地强调其审美功能,重视其技巧的运用,只会让纪录片陷入创作的怪圈,其结果是最终被观众所抛弃。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任何的表现技巧、叙事方式等都不能以牺牲真实为代价。例如纪录片《湘西》虽然不失为一部好作品,但是也有欠缺之处。《湘西》中画面极为考究,解说词极为讲究,但是如果度没把握好,就会让人感觉不真实,所以有些观众看后,觉得画面美强过叙事美,有些摆拍痕迹过重过多,与自己真实所感受到的湘西有出入。由此可见,如何处理好真实与技巧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融资现状

央视、地方台联合政府宣传部门共同投资,网络媒体联合影视传媒企业共同投资等是现在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的主要融资渠道和模式。由于纪录片收视率较其他类型节目而言偏低,广告收入少,观看群众少,所以这两种模式创作经费的投入是有限的,创作者的制作环境也是非常艰难的。虽然国外资金逐渐涌入中国市场,但是当前还只是一个摸索时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鼓励,以及良好的观众基础、市场环境等,所以国外资金大多处于游离状态。

(四)运营现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许多纪录片也已经开始尝试采取多平台、多形式的全媒体运营模式来抢占市场热度。例如纪录片《本草纲目》采用多维度的运营模式,前期、中期、后期每一个环节都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造势,利用线上线下推广、注重互动营销、台网全程联动等手段,直接把《本草纲目》推向了微博讨论热点,阅读量达到2亿次,讨论数达到13.1万条。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在营销方面还非常欠缺,需要借鉴学习,建立其完备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

二、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当代价值探究

(一)社会价值

1.打造湘西少数民族影像志。通过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对湘西少数民族真实生活样貌进行原生态记录,用影像来还原民族的真实面孔、生存现状以及历史变迁,并将其保存为一段活的历史,以供后者了解和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打造一份珍贵的湘西少数民族影像志。比如中央台摄制的纪录片《揭秘湘西》之《苗寨蚩尤拳》中就真实地记录了苗族人蚩尤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影片又被我们称之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简称“民族志影片”,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2.塑造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品牌。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极为活跃的文化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社会感召力和极强的传播优势。湘西这一个少数民族集聚之地,拥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赶年、摆手祭祖、哭嫁、西兰卡普、晒龙袍等,都可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各大国际展映、比赛、交流、新媒体等展示在世界大放光彩,塑造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使其闻名遐迩。

(二)教育价值

1.为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库支撑。当前,国内外研究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少之又少,涉及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的更是无人问津,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制作可以促进相关高等院校、机构建立研究基地,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创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纪录片市场现状与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需求,对纪录片创作的全生产过程提出具有创新性、市场性、国际化的创作发展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填补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传播理论研究的空白,还可以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2.为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团队提供人才支撑。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团队可以联合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多样化,如建立“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工作坊”、开办“少数民族纪录片大师班”、商业项目驱动教学等,根据具体的形式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推动少数民族纪录片专业人才快速成长。

(三)经济价值

1.促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湘西虽地处偏远,但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赋予了纪录片众多拍摄题材、角度及内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纪录片的传播更加多样、便捷、快速,湘西又多了一扇向外界展示的窗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民族工艺品业等借此传播平台迅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外来投资进入,势必会带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增强纪录片市场活力,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当前,中国纪录片市场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据《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显示,除开民营、新媒体机构,2017年政府部门及各级电视机构投入或扶持纪录片创作资金超过38亿元;截至2018年,中国纪录片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规模已超100亿元,纪录片产业发展令人振奋,其动能和价值未来更加可期。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虽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构成部分,但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它势必会给中国纪录片市场增添一份新的活力,为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三、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资金

1.多元融资。少数民族纪录片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打破现有的既定模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寻求多种合作模式,广泛吸纳优质资本。第一,努力开拓国内外融资渠道和模式。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可以采取当前国外流行、国内正在兴起的众筹、方案预售等模式。众筹主要分为股权众筹、项目众筹,而这些模式也主要是通过网络众筹平台来实现的,去年影院上映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就是采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方案预售可通过纪录片商业运营网站、国内外纪录片节来完成,第33届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获得者《归途列车》就是通过预售寻找投资非常成功的中国纪录片作品。第二,尝试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引入新资本。短视频是当前受众非常追捧的社交方式,各类资本大量涌入,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正好可以借力打力,尝试碎片化表达,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发内容。

2.商业运作。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发展本就艰难,在不影响纪录片真实表达的情况下,适时地尝试与商业品牌合作,植入商业广告,开发商业项目等各类运作模式引入资本,也未尝不可,这也算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纪录片《茶界中国》在中国市场就做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如片中植入福特汽车品牌、联合江苏卫视共同招商、将IP产品化,与茶农众筹打造官方礼盒、牵手京东直播推广好茶等,这些商业运作不仅为该片营造了良好的关注度、口碑,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它的成功也为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人才

1.合作培育。《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创作团队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人才匮乏等依然是纪录片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人才的培养是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团队要联合省内外各大高校共同培养纪录片人才,执行并落实“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引入商业项目驱动教学、纪录片大师班学习”等一系列人才培育方案,有效地促进纪录片专业人才的迅速成长,为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军。

2.政策扶持。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府、机构的大力扶持,应多与广电局、民委、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争取相关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里明确指出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这对于纪录片行业来讲是重大利好,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更应该抓住此次机遇,获取政策、资金扶持,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纪录片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市场

1.衍生产品。自从2016年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播映以后,以前在电影、动漫等市场经常被提到的IP概念、衍生品等新鲜事物,如今也开始在纪录片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衍生产品是对纪录片内容的再度开发与利用,如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播出之后,便与北京熙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齐白石、徐悲鸿等20多位中国近代艺术大师经典作品的纯金版艺术衍生品。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也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此类纪录片的潜在价值,催生出更多具有市场价值的衍生品。

2.跨界合作。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纪录片已经开始与各类节目形态、表现元素、播放平台等混搭、融合,建构成新形态的纪录片,这一系列行为在业内被称“跨界合作”。纪录片“跨界”现已成常态,多种类型不断涌现,如纪实类真人秀、纪实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例如2018年央视纪录频道联合央视网实施纪录片+短视频模式的跨界,共同打造百集纪实短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五分钟,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可以探索“跨界合作”,尝试各种“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组合,无论怎样变换但必须遵循一个准则,那就是不能违背真实。

3.走入院线。2017年,纪录电影总票房达到2.6亿元,其中《二十二》拿下1.7亿元的票房。截至2018年6月,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又以近5亿票房打破国内院线纪录片票房纪录,成为目前中国纪录电影票房冠军。可见,中国纪录片已经迎来了院线时代。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应抓住发展契机,努力挖掘少数民族纪录片潜在价值,打造高品质纪录电影,争取早日走入院线开创一番新天地。

四、结 语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密集,瑰丽神秘,底蕴深厚,湘西这般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向世界完美呈现。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神秘湘西的机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借助纪录片互相了解,拉近了全世界彼此之间的距离。随着纪录片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正带着瑰丽与精致的东方美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湘西纪录片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