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的媒介身份研究

2018-11-15 03:10郭婧文
电影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金鸡奖媒介艺术

郭婧文

(山西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艺术门类奖项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这一艺术门类已经发展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对某种政治倾向的回应。20世纪80年代的金鸡奖就是借由中国电影崛起与为人民做电影的意识才得以实现的。随着奖项设置的不断健全,举办活动的不断成熟,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会发现奖项以绝对话语权的身份融入大众传媒文化中,在与各类媒体相互联系的同时,赋予自己一种新的身份——媒介,并延伸出新的媒介价值与意义,扩大自身的话语影响。

一、金鸡奖概述及其特点

金鸡奖全称是中国电影金鸡奖,首次颁布于1981年,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继百花奖之后主办的第二个国内电影类大奖。金鸡奖相较于同一主办单位的百花奖更为专业,它的评选过程完全由电影相关行业内专家组成,奖项的专业性与规则的权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金鸡奖的奖项设置比较完整。现有的二十余个奖项都是从金鸡奖创办之日起不断完善的,最初传统的“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成就奖类奖项有十余个。技术类奖项“最佳剪辑”“最佳化妆”“最佳服装”“最佳特技”“最佳录音”是在1982年新加入的五个奖项。特别奖“终身成就奖”则诞生于21世纪初。最近的一次变动则是基于对文学特质的认知将“最佳编剧奖”分为“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改编剧本”。这些奖项的设置无疑在鼓励着电影各方面从业者的积极性,奖项的获得则是对获奖者专业上的认可。

其次,金鸡奖的评选范围更为广泛。百花奖的入围电影最初是由各院线经理推选出的十部影片,这种评选基于电影的放映和市场的良好反应,实则是“先播后选”。金鸡奖则恰恰相反,为了保证对艺术质量进行更好的判断,可以参加评选的作品只要在评奖年度完成摄制即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金鸡奖的评选与市场、受众的反馈相隔离。影片由制片单位直接推荐,是各制片公司对自身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考量,奖项由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更是出于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判断。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家协会主办的金鸡奖、百花奖两个奖项做出合并,同时诞生了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电影节的基础上,奖项相关的影响力得以扩散,丰富的展映环节、专业的学术论坛、如火如荼的电影交易市场等活动为电影有效传播提供着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平台。随着我国国产电影质量与数量的持续走高,奖项活动模式逐渐固定,金鸡奖对国内电影界的影响力诉求的提高,都成为我们研究奖项媒介身份的动力。

二、金鸡奖的媒介身份与作用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和人脑的延伸”是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的一次全面阐释后的结论,在电子时代,“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更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的创造。奖项的评选过程是一种“电影评论人”活动模式的延伸,这种活动同样经历了观赏作品、思考判断、品评作品、结果输出的几个步骤。不同之处在于,电影评论者以个人为单位,以自己的美学判断为基础,将对作品的观察成果以文字的形式输出。而金鸡奖则是以群体性的活动为基础,多数人的判断为标准,以奖项的形式方式进行信息输出。观众从长篇的评论性文字中脱离出来,我们姑且不讨论这种行为是否绝对合理,但是大众最终得到了明确的基于某种考量的艺术价值判断。媒介是人的延伸,奖项则成为多数评委对电影作品思考的延伸,成为观众窥视专家意见的延伸,成为文字表述艺术价值的延伸。这种延伸一方面成为一种形象化结果输出,一方面也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式。

当我们重新界定金鸡奖媒介这一新身份之后,我们也会发展这种新媒介背后的新特征。首先,金鸡奖意味着新话语权力量的诞生。大众传媒的语境下,个人话语权地位下降,具备新技术、掌握群体力量的媒介权威性增强。“我们时代的标记,是厌恶强加于人的模式”,这意味着电影行业内的专家正在减少与大众直接沟通的情况,转而依靠新的平台或是集体意见的形式来对艺术做出价值的阐释。奖项这种依靠“评委团”来确定价值判断的模式,正是新话语权力量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次,金鸡奖意味着新传播语境的产生。媒介最为突出的能力就是可以将其他媒介转化成自己的内容,电影作为媒介是金鸡奖的研究对象;电视作为媒介是金鸡奖的主要传播渠道;文字作为媒介是金鸡奖的重要输出模式;期刊则是金鸡奖针对较高知识群体的信息接收平台;网络的论坛、社区则是电影爱好者们的聚集地。这些内容共同促进奖项的媒介作用,更无须说各类媒体的主动传播报道的强化作用,这种新传播语境也为优质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模式。最后,金鸡奖意味着新价值判断。奖项的形成是以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专家的美学判断、受众的回馈反应为依托。艺术作品本来是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来强制区分优劣的,如何对艺术做出明确的评判是艺术类奖项的一个新的尝试。区别于之前评论家模式的“势单力薄”,这种依托政府、组织、专家群的结果似乎更具有说服力。由于多方构成的权威性和奖项自身的传播影响力,促使电影有了新一轮的艺术判断。

奖项这种新型媒介的诞生,其作用与职责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媒介最突出的职责是由充当“守门员”这一身份来彰显的,这种职责是由其能力所决定的,即媒介具有“是否或如何报道时间,界定议题以及对议题提供解释与论述,由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的种种能力”。媒介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论述、塑造公共意见的能力,奖项的作用亦是如此。一方面他会对作品做出一定范围内的判断与取舍,另一方面它对受众的既有认知产生影响,甚至重塑。由于媒介从不同的侧重点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力,所以对于奖项这种媒介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首先,奖项借由媒介身份实现了褒奖作用。每两年一评的金鸡奖意味着这些提名、获奖作品或是有着杰出的技术水准或是进行了创新性的变革。这种抛开电影市场影响,尊重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电影内部中不同工种工作者的态度,也在激励着每一个电影人的创作激情。其次,奖项借由媒介身份实现了引导作用。奖项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电影创作者在市场上的失落,引导电影市场的良性运转,以此完成商业与艺术的共同发展。最后,奖项借由媒介身份加强了传播作用。这种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渠道的扩大、传播效果的提升,更是对传播质量的监督。由大众自发进行的传播行为不能完全保证优秀作品的信息传达与接收。奖项这种重新判定电影作品价值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播的质量,保证优秀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意义的传达。

三、金鸡奖的媒介价值与意义

金鸡奖作为媒介的价值与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电影作为艺术的角度,从艺术的本质去窥视媒介的价值。二是从历史的维度,纵向分析金鸡奖获奖作品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影响。三是从奖项本身的对比,横向分析金鸡奖的突出贡献。

第一,金鸡奖满足电影作品的传播需求。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源于作者情感上的涌动和对于美的独特判断,如何将这些情感的“物化”与大众有效交流以完成审美活动,就成为艺术语境中的关键环节,由此我们认为传播性是艺术作品的本质特性。各个电影人与电影公司之所以积极投身于金鸡奖的各类活动,正是由于借助奖项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对个人、公司、作品做出有效的高质量的传播。另一方面,传播也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本质需求,更是奖项的基本要求。奖项的影响力本就在于获奖作品借由其平台可以更好地输出自己的艺术价值,而这种传播能力的大小某种意义上甚至决定了奖项的存在及其权威性。金鸡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规范的机制,在中国电影界形成了一个权威性的评判有机体。奖项的这种传播特性的形成,对外是各种传播媒介的集中宣传报道,对内则是一次高质量作品之间的相互较量,所以历届获奖作品无论是否存在争议都形成该作品新一轮的有效传播。由此,金鸡奖最大限度地满足电影作品的传播需求。电影奖项从艺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考量,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而有了较大范围的传播。这种对电影艺术本身规律的考量借助金鸡奖自身的传播渠道做出了有效传达,对电影艺术的传播特性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从媒介角度梳理中国电影史。各艺术门类的发展都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媒介的出现往往也会左右艺术的发展轨迹。金鸡奖的出现首先预示着中国电影艺术已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与风格,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的认知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电影的传播活动也被大量的中国受众所接受,电影人开始主动谋求自身的发展以提升影响力。由于电影艺术本身的成熟和地位的上升,艺术类奖项才会逐步出现,而电影奖项本身的设置就是当时电影界状况的写照。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金鸡奖就增加了“最佳译制片”奖,《阿甘正传》就是这一奖项的获得者,这不仅仅丰富着当时国人对电影艺术的认知,也标志着我国电影市场开始对外开放,以及国内电影作品随之而来的低迷。2005年百花奖与金鸡奖开始隔年颁布,这不仅是对奖项进行合理化的符合规律的调整,也是整个新世纪初国内电影市场不济的反映。金鸡奖对中国电影梳理还可以从获奖电影的类型来进行分析。早前的奖项受市场单一作品风格的影响,获奖作品并没有类型上的区分。随着国内电影人的不断尝试,对电影美学的深入探索,我们会发现历年的获奖电影既有《湄公河行动》这种新型的主旋律影片,又有《失恋33天》这种“小妞电影”;既有《中国合伙人》这种收获商业认可的作品,又有《云水谣》这种小众的文艺片。这些类型电影在受到奖项的认可之后,迅速确立起自己的风格和受众的范围,以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稳健发展。金鸡奖依靠这种“晴雨表”的身份和媒介地位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变迁、电影作品的变革与探索,最终共同迎来了国内电影发展新的黄金时代。

第三,依靠媒介树立奖项权威。华语电影的迅猛发展催生着中国的电影节及其奖项的出现,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奖项中,如何确立并巩固奖项自身的地位,依靠的就是奖项媒介身份中权威性这一特质。奖项的作用的确是确立一种评判机制和价值导向,来推广自身所认可的电影作品和电影人。但是,要横向与其他的电影类奖项相区别开,甚至是超越其他同类的电影类奖项,所依靠的就是借由媒介所树立的权威性。金鸡奖的权威性建立在它对各类资源的良好整合上,依托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来主办,各地方政府承办的这种模式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资源聚集能力。这种强有力的号召下是中国业内专家的聚合,是国内电影爱好者的追随,是电影制片公司的主动支持,是传媒行业的积极跟进,这些都成为金鸡奖先天的权威属性。《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则从政策的高度规范了国内奖项的设置,进一步巩固金鸡奖所依托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作为唯一的国家级电影节的地位。这种基于主流价值观及奖项自身的话语权,金鸡奖才能与同类的金爵奖、华表奖相区别。金鸡奖的媒介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完成了一次艺术批评行为、艺术聚集活动,更是将自身的权威性施加于艺术界与受众,由此产生对中国电影的规范与引导,促使中国电影有更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金鸡奖媒介艺术
金鸡40年
金鸡40年 我们的故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纸的艺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