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创意与传播策略
——以柴静《穹顶之下》为例

2018-11-15 02:25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柴静科普大众

汪 红

“传播科学,提高国力”揭示了科技传播事业与提升综合国力之间的深刻联系。传统的科普基地诸如科教文场馆、社会公共场所、科普网、电视台科教频道等,可以开展科技节、科普讲座等主题活动,可以运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媒体传播科学思想。但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对科普活动产生巨大影响。柴静和她的团队做出新媒体产品《穹顶之下》以新颖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普及了雾霾知识,是新媒体时代科普创意和传播的一次成功典范,对当今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科普的内容选择

首先,贴近生活的热点问题。吸引大众关注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前提。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倡导接受理论,以此为依据,科普活动需要把大众和科普内容的关系作为主体,关注大众对科普的理解和反映,以及在接受过程中对科普的积极干预。因此,围绕重大社会和科技事件,关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是新媒体时代扩大科普受众的重要选择。柴静的《穹顶之下》关注雾霾,首先迎合了大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心理期待。“雾霾”是大众生活中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话题,熟悉的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切身的感受,陌生的是人们对雾霾含义、主要来源、具体危害、预防措施、解决方案等问题很难做出科学的认识。柴静意识到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尴尬处境,既直接提出人们面对的雾霾现象,又在广泛意义上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提供每个人参与治理雾霾的行动方案,使雾霾不仅仅是国家减灾办、民政部、国家领导人等层面关注的公共问题,也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须面对、积极参与的个人事件。将各个领域的成果与人们所见所思、所闻所感的现象联系起来,提高科普作品的社会性,使人们对许多未解之迷的热切关注从象牙之塔走向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其次,突破传统习惯的常规定式。从人们熟知的现象出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能激发大众的好奇心。好的科普以“已知”作为桥梁,突破传统习惯的常规定式,满足大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引领大众探索未知的世界。在直接报道雾霾现象的基础上,柴静突破传统的环境与发展二元对立的惯性思维,提出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理念。与那些言不及义的报道、泛泛而谈的消息不同,这次调查不但增强大众的雾霾知识,更在于唤起大众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愿望,进而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新媒体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迅猛增长,这就要求科普以传播知识为核心的同时,打破条条框框,改变既定的思维模式,超越大众已知的知识层面,做出新的预测、判断、期待,引领大众探索未知的世界。

再次,提出问题并干预生活。科普除了满足大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应积极干预现实生活。柴静通过比较、评价和分析,以个人化方式指出解决方案,具有干预生活的意识,肩负起提出问题、引导舆论的责任,让更多人意识到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在新媒体时代,“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局面在改变,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因此,新形势下的科普工作不仅需要敏感地关注“问题新闻”,还需要增强干预生活的意识与胆量。对大众关注的问题加以调查、分析、论述,同时促进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二、新媒体时代科普的创作倾向

(一)彰显人文关怀

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人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也应该成为科普的一个目的所在。科普作品与文艺作品不同,不从典型形象、个性化语言等方面取胜,而是以其思辨性、说理性服人。柴静的《穹顶之下》能够引起大众共鸣,也在于其不同于一般科普作品的情感叙事。在纪录片中,柴静以个人感受深入问题,毫不掩饰女儿对雾霾调查的影响。片中最触动人心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两个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柴静以母亲的身份,从关注孩子出生、成长的角度来探讨雾霾,这是人之常情,不仅让大众易于理解,更能引起无数家长的共鸣。中国文化中的母性因素增强了柴静叙述的说服力,让大众明白,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可怜天下父母心”让《穹顶之下》火遍中国。不仅如此,柴静的《穹顶之下》展示愿景激发大众行动,片中展示了春分谷雨、霜降冬至等美丽画面,以诗一样的语言带给大众审美的享受,激励人为重现清新的空气、获得诗意的栖居而努力。以小温情打动大众,以语言的生动、表达的优美、说理的透彻感染大众,以其人文关怀促动大众,在“此时、此身、此地”中做出行动,憧憬未来。

(二)突出科学理性

讲述论据和结论,验证结论的科学性是科普活动的核心。在柴静的《穹顶之下》中,艺术性和科学性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报道的科学性,柴静多次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拜访专家。为了说明雾霾从哪里来,报道中引用中科院提供的数据,60%来源于燃煤和燃油的燃烧。为了确保数据的权威性,报道多处引用权威人士的观念及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诸如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等以及环保石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入镜并授受采访。柴静在报道中借用各种触动人心的图像资料阐述雾霾问题,在《穹顶之下》中,一图胜千言,视觉图像使雾霾得到丰富的表述,让大众直观地感受雾霾的严重性,从而产生治理雾霾的迫切性需求。柴静用事例加强大众对雾霾问题的理解,指出治理雾霾的可行性途径,这就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三、新媒体时代科普的传播策略

(一)采用视觉文化符号

《穹顶之下》引爆网络,成为2015年度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视频。新技术、新模式赋予内容多样化呈现。其中,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科幻电影特效技巧等带来科普传播的全新感觉,显示出视频制作、拍摄、视频渠道推荐等多方面的创意元素,实现了纸媒科普读物无法比拟的效果。如今,新媒体时代已是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即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系统正在替代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并日益符合人们对高效快速获取信息的追求。在电视,互联网这些主要的科技传播平台中运用形象、直观、动感的视频效果,将复杂抽象的科技原理变为具体动态的视觉符号,时而运用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加上言简意赅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使内容图文并茂、视听相彰,不但能够增强易受性,还能瞬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实现静态图片难以企及的传播效果。

(二)运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穹顶之下》成功地运用了微博、微信群体、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新时代的科普应该走入现代媒体的大市场中,敏锐地抓住各种契机。在内容选择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海量的优势,关注社会,注重原创,确保宣传的实效性。在创作倾向上,以人为中心,以科学为核心,确保宣传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在传播策略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促进传播形式的更新,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结合,将枯燥抽象的科普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使科学传播更加直观、形象。并且,针对科普内容和受众特点,与可资利用的微博、微信、网络平台与移动终端等媒体相互协作,确保科普传播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总体看来,《穹顶天下》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宣传,获得远超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效果,赢得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自觉参与,是新媒体时代科普创意与传播策略的典范,对推动科普创作理论的建设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柴静科普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