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塑“家底”,万山再出发

2018-11-15 06:25岳振贾智
当代贵州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万山资源发展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岳振 图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贾智

铜仁万山,从被国务院在2009年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至今已走过近10年的发展历程。

之前,万山有一个“失去的10年”,因汞矿资源过度开采接近枯竭、朱砂市场低落、环境破坏,“千年汞都”星光不再,万山汞矿于2001年被政策性关闭,“万山特区”也从此进入寻求转型道路艰难时期。

万山汞矿繁荣背后,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不合理分配,汞资源留给万山的,是“掠夺式开发”埋下的隐患和风险。彼时,很多资源型城市充当了发达地区“锅炉房”功能。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早期“被定位于产业链的初级环节”,本身“无力改变这种产业结构,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大部分都依靠于工业企业的发展,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来源于矿产企业,最终使得城市走向资源枯竭”。正因如此,万山经历了汞矿繁荣落幕后的经济大失速、失业率飙升、社会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等衰败景像,教训深刻。

修复高强度、掠夺式开采以及低效利用产生的创伤,抢回“失去的10年”,并非易事。万山的这个突围过程,有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有各方的大力支持,也有当地党委政府在道路探索中的不断尝试。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大力支持下,万山干部群众经过十多年的“二次创业”历程,逐渐摆脱衰败之象,发生了“从困苦走向康乐的历史性巨变”,重塑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万山。

2011年,“万山特区”变更为“万山区”,行政身份的变化,意味着新时期的万山要更多通过自力更生增强发展实力。管理方式改变了,发展方式也随之改变。而今,万山干部群众精气神焕然一新,新能源汽车等新型工业逐渐成长,旅游业风生水起,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即使身处深度贫困村寨的百姓,也知道要想办法把农产品卖出大山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些变化,让人看到了一个凋零重工业城市发展道路上的新时代印记。这种印记,彰显着力量,昭示着希望。

观察整个历史脉络,可以发现万山转型发展的两个逻辑。

第一个发展逻辑,是从以资源开采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模式。前者没有顾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根基,尽管为彼时的国家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持续的超强度乃至无序开采,让整个万山陷入后劲乏力的“坐吃山空”发展困境。历史的烟尘终会散去,总不能坐在工业废墟上哀叹与抱怨,尽快找到新的出路才是理性抉择。

低效粗放老路绝对不能重复了,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才是正道。当前,万山绿色发展的一个亮点,是文旅融合。虽然采矿带给万山很多沉痛教训,但曾经烟尘弥漫的老矿区变身文旅兴盛之地,却有经验可循。国外最为著名的例子,是曾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的鲁尔区,后来转型成为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活力四射的新型增长极。失去汞矿比较优势之后,汞工业时代留下的建筑、长达970公里的矿洞以及汞文化,成为万山继续挖掘前进动力的重要遗产。而今,从废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旅游业,让万山老矿区焕发了新生机。

万山老矿区本身就有秀丽险峻的自然风光,资源再利用的重点,在于对朱砂文化的深入发掘与呈现。从这一点来看,万山没有彻底摒弃朱砂资源,确实为明智之举,以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产业选择,从理念上、源头上避免了对大自然的再次伤害。生态治理、修复,与产业培育共同推进,是尊重自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是对绿色发展的很好诠释。

第二个发展逻辑,是在政府引导下,当地农业发展从自给自足走向了广泛的市场开拓。这一点,在万山各乡镇正大力推进的蔬菜现代化种植中可见一斑。其实万山偏远乡镇和村寨并不存在天然的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优势,要扭转这种劣势,必须靠技术投入带来的规模效应、效率提升和理念变革带来的市场拓展。蔬菜、食用菌等规模化种植,在万山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分量,当地合作社、企业等重金邀请浙江、山东等地的蔬菜种植能手前来指导,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各方人士、电商平台牵线搭桥,蔬菜等农特产品从大山里运到了东部地区,有力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就能办好的事情,必须是在农民群众、市场主体等各方共同认可的政策框架和导向引领下,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在万山很多乡镇的蔬菜基地,当地农民在合作社、企业的组织下走进大棚,干起了与传统耕种时代完全不同的科技农业。当地农村百姓特别是致富带头人,大多已从传统耕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低效的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与外来投资者合作,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着力发展集体经济,选择“卖得出去”的比如莲子、食用菌等农特产品去广泛开拓市场,增收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这种多方合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也是农村产业革命所要构建的生产方式。既然是“革命”,就要打破低效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走出一条全新的产业大道。而万山引进的农业项目,并非单纯进行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农业科研等也在同步推进,形成了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的新兴力量。另外,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或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促进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中的创业精神、合作意识、诚信经营等品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曾经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乡亲,逐渐地改变了他们对社会整体进程的了解与认识。

汲取“失去的十年”发展教训,万山摸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脉搏,在政策引导、产业选择、经验借鉴上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万山深刻转变发展理念,不断克服了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匮乏劣势,战胜了“锅炉房”命运,用10年时间再造了坚实的“家底”,把经济社会发展从“谷底”拉了出来,实现了有温度、有品质的快速增长,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创造了一个转型发展的新样本,更为贵州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提供了宝贵经验。

万山汞矿矿道,在现代化手段的装饰下,别有一番景致。

猜你喜欢
万山资源发展
团长回村
团长回村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出去走走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流言
区域发展篇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