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志愿者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入探讨

2018-11-15 02:25唐丽芳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效能医学

唐丽芳

一、前言

我国青年志愿者自1993年兴起,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志愿者正式向规范化方向发展。2000年,社区志愿服务计划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走进社区服务群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多,医学志愿者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走向了更多的的社区进行服务,他们在为社区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使得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对亲社会行为有进一步的影响。

二、医学志愿服务特点及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医学志愿服务的对象大多是慢性疾病患者,因此学生志愿者要恪守医德,尽最大努力减缓患者病痛,以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另外,要不辞艰辛,树立为祖国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服务理念。有效的志愿服务不仅体现了志愿者的自觉性、自主性,反映了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目标追求,还体现了志愿者对完善自我和亲社会价值的精神追求。

医学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如果志愿者不能给服务对象科学、专业的大幅,将会影响医学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整体水平,势必会让服务对象失望。因此,拥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是医学志愿者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价值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自我效能感,通常是指肯定自己的“我能行”的信念,也是指个人有效控制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知觉和信心,是个体对某个行为完成情况的能力判断和自我把握。一般来讲,大多数人们总是喜欢自己有信心胜任的活动,对那些没有信心的事情加以避免。这是因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与个人能力的发挥相互影响,自我效能感越强,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渴望程度越强;同样,个人能力不断提升,个体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往往表现出敢于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行为模式,自我效能感越强,亲社会价值取向就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医学志愿者与非医学志愿者相比,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其专业技能、为人处世能力均有一定的优势,也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提升医学志愿者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具体方法

(一)充分挖掘医学志愿者的自我价值

医学志愿服务的主体大部分为医学生,志愿服务实质是锻炼医学知识、检验医学学习情况的过程。有偶遇条件限制,志愿服务只发挥了一部分医学生的专业优势,且志愿服务过程难免会与志愿者的期望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在志愿服务之前,学校和医学志愿者应对志愿服务进行系统规划,充分挖掘自身的价值和专业技能,在服务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要避免机械性地重复志愿服务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区现状,选择合适的志愿项目,例如帮助老人制作健康档案等。

(二)规范医学志愿者招募标准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个体表现将会影响服务的整体质量。因此,在选拔医学志愿者时,要规范志愿者招募标准,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筛选。招募标准可包含志愿者专业技能良好、服务态度好、品行端正、服务时间固定等方面,满足以上要求方可参与志愿服务。

(三)提高医学志愿者服务意识

虽然医学志愿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持消极态度。因此,学校管理部门、班主任等要加强教育宣传,适当增设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并在课程中渗透服务意识,也可以将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学分挂钩,以刺激学生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还可以结合老龄化现状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循序渐进地推动理论、实践的同一发展,既宣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分析当前社会养老的现状,从而使得医学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明晰、更加深刻。

(四)加强与正规志愿服务机构的合作

有研究发现,参与医学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由于人数较少、时间不够长等原因,并未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亲社会价值取向没有明确的提升,志愿者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志愿者的人数、服务时间和服务次数,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容,鼓励志愿者将亲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服务于社会。此外,正规志愿服务机构的服务计划、服务项目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应加强与正规志愿服务机构的合作,让学生在合理的服务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树立正确的亲社会价值取向以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效能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安徽医学》稿约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医学的进步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