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8-11-15 07:56杜召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1期
关键词:胆源天冬氨酸丙氨酸

杜召辉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相关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基本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胆道出现炎症、结石等相关疾病进而诱发胆囊收缩素升高、痉挛、水肿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进而导致胰腺黏膜屏障出现损伤, 引起胰液外溢, 最终诱发胰腺炎[1,2]。临床资料显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急,病程进展快, 危害严重, 若不及时治疗则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面对此类疾病时应高度重视[3]。目前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大致可划分为两类, 即保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4]。但两者各有其优势与不足, 保守治疗处理不当则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而手术治疗则存在术后预后不良及潜在并发症出现等风险, 故本次研究将近年来本院收录的分别采用如上两种治疗方法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案例分析总结如下, 以期得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最佳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治疗的8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保守组与手术组, 各40例。所有纳入研究分析的患者均符合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即患者均出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症状, 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肝肾功能指标均出现异常。保守组患者中,男16例, 女24例;年龄41~58岁, 平均年龄(53.28±4.31)岁;病程2~10 h, 平均病程(6.23±1.56)h。手术组患者中, 男17例,女23例;年龄40~60岁, 平均年龄(54.17±4.56)岁;病程2~11 h, 平均病程(6.67±1.51)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保守组患者入院后对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进行常规检测, 禁饮禁食, 时刻检测生命体征,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补液和抗炎药物, 从而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预防进一步感染的发生;待患者肠道功能改善后, 逐步开始进食进水结束胃肠减压, 病情控制1~3个月后安排进行胆管疾病手术。手术组采用早期手术疗法, 患者在入院后24 h完成如上操作, 之后即可进行手术, 结合患者自身病情考虑进行胆囊切除、胆囊取石、T管引流术等相关手术措施, 待手术结束后患者继续胃肠减压、禁食禁水, 结合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术后护理与饮食。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 两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明显下降, 且手术组肌酐(92.11±22.43)mmol/L、尿素氮(7.41±1.98)mmol/L均明显低于保守组的(123.46±1.89)、(11.80±2.07)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 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明显下降, 且手术组丙氨酸转氨酶(122.11±61.43)U/L、天冬氨酸转氨酶(136.18±41.90)U/L均明显低于保守组的(403.46±78.89)、(407.8±61.77)U/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s, m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s, 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保守组治疗7 d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肌酐 尿素氮保守组 40 治疗前 134.67±21.21 13.90±2.13治疗7 d后 123.46±1.89a 11.80±2.07a手术组 40 治疗前 134.79±21.03 14.12±2.21治疗7 d后 92.11±22.43ab 7.41±1.98ab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s, U/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s, U/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保守组治疗7 d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保守组 40 治疗前 734.67±211.21 843.9±204.19治疗7 d后 403.46±78.89a 407.8±61.77a手术组 40 治疗前 732.79±211.03 844.9±201.29治疗7 d后 122.11±61.43ab 136.18±41.90ab

3 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可归于临床危重类疾病, 若不得到及时治疗, 则往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选用准确、有效、快捷的治疗方式对于疾病的治疗与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治疗措施不当, 或病情延误, 将为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5-8]。早期手术治疗相对于保守治疗有其独到优势, 可及时把握治疗时机, 避免延误患者诊疗进程, 从而最大程度上尽早挽救患者生命[9-11]。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后早期手术组患者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肝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保守组, 由数据可见, 治疗前, 两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 两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明显下降, 且手术组肌酐(92.11±22.43)mmol/L、尿素氮(7.41±1.98)mmol/L均明显低于保守组的(123.46±1.89)、(11.80±2.07)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 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明显下降, 且手术组丙氨酸转氨酶(122.11±61.43)U/L、天冬氨酸转氨酶(136.18±41.90)U/L均明显低于保守组(403.46±78.89)、(407.8±61.77)U/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效果更加。本实验结果与刘习庚[1]、梅小平等[6]研究结果一致, 侧面进一步印证本文结论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 早期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肾功能, 相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更佳, 对推进疾病康复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借鉴与推广。

猜你喜欢
胆源天冬氨酸丙氨酸
不同水平天冬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分子量聚天冬氨酸对小麦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普外科手术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时机及效果研究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聚天冬氨酸用量对玉米发芽的影响
牡蛎壳源L-天冬氨酸螯合钙的结构表征及特性研究❋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与急性非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