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主采煤层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2018-11-15 12:52任泽强何金先董守华吴泓辰张晓丽王爱宽周逃涛
中国煤炭地质 2018年10期
关键词:沉积环境层理泥岩

任泽强,何金先,董守华,吴泓辰,张晓丽,王爱宽,周逃涛,师 帅,3

(1.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3.中国矿业大学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008)

0 引言

孙疃煤矿位于淮北煤田中部,主要开采二叠系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煤层。其中下石盒子组主采煤层由于受沉积环境影响,其煤层变化较大,给煤矿的高效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在研究区矿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内下石盒子组主采煤层含煤段岩相特征分析、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分析、砂岩粒度分析等识别其沉积模式,总结并归纳其主要聚煤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孙疃煤矿隶属于安徽省淮北煤田濉溪县境内,距宿州市约23km(图1)。其构造位于淮北煤田童亭背斜东翼,整体上为南北走向、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孙疃煤矿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石炭系煤层为太原组,其煤层厚度较薄因而不可采;二叠系煤层以下石盒子组为最优、山西组次之。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厚度为206.7~264.4m, 灰白色厚层铝土质泥岩为山西组与其的分界线,顶部则以灰白色厚层砂岩(K3)与上石盒子组为界。岩性以砂岩、粉砂岩、泥岩、铝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含4、5、6、7、8五个煤层(组),其中72、82煤层为下石盒子组主采煤层,82煤层距铝质泥岩平均约为23m,平均厚度为1.76m,72煤层距铝质泥岩55m左右,平均厚度约1.53m。整体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沉积环境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图1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地理位置图Figure 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Suntuan coalmine,Huaibei coalfield

2 沉积相分析

沉积相不仅决定着研究区岩石的类型、组构以及空间分布,同时也决定着煤层的发育和分布,因此,沉积相的研究对于煤矿生产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在原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钻孔岩心分析七、八含煤段岩相特征、测井特征、沉积构造以及砂岩粒度特征综合判断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以及沉积相。

2.1 岩相特征

岩心作为沉积相研究的基础资料,其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等蕴含着丰富的沉积相信息。通过对研究区钻孔的宏观以及镜下观察,其主要岩石类型为:砂岩、粉砂岩、泥岩、铝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图2)。

(1)砂岩。灰白色或灰黑色,薄至中厚层为主,整体分选、磨圆一般,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岩屑含量较高。粒度在0.1~0.5mm,为中细粒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发育于7、8煤层之间,以交错层理、波状层理为主。总体石英在单偏光下呈现黄白色,表面不洁净,在正交偏光下为波状消光;长石表面发生蚀变,整体为杂基支撑,孔隙式或基底式胶结,常与泥岩、粉砂岩互层,并夹有煤线,整体主要为分流河道相沉积物。

(a)7、8煤层间石英砂岩,钻孔2017-4,556 ~561m。(b)铝质泥岩,钻孔2017-4,588 ~591m。(c)7煤,钻孔2017-4,536.5 ~537m 。(d)岩屑长石石英细砂岩,钻孔2017-10,308m。(e)岩屑长石石英细砂岩,钻孔2017-10,308m,正交偏光,40倍。(f)交错层理,钻孔2017-10,317m。(g)粉砂岩,钻孔2017-10,328m。(h)粉砂岩,单偏光,40倍。(i)炭质泥岩,钻孔2017-10,326.2m。图2 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岩相特征Figure 2 Xiashihezi Formation lithofacies features in Suntuan coalmine

(2)粉砂岩。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含煤岩段地层中,粉砂岩广泛分布,并常与泥岩,炭质泥岩互层。粉砂岩颜色主要为灰白色,成分以石英为主,岩屑含量较高,可达30%。沉积构造以水平层理或缓波状层理为主,形成于水动力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

(3)泥岩。灰黑色,块状层理或水平层理,含煤岩系普遍存在,常为煤层直接顶底板。含碳量高可变为炭质泥岩,有大量生物遗迹构造。

(4)铝质泥岩。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铝质泥岩在淮北地区广泛分布,为全区标志层。颜色为灰白色或乳白色,具有紫色花斑,铝质含量较高,层面常含鲕粒,厚度可达5m。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陆相沉积产物[15]。

2.2 测井相标志

利用测井曲线的幅度、形态、厚度等特征进行评价或解释沉积相是研究沉积环境常用的方法[14]。通过对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测井曲线形态进行综合归纳,该区测井曲线形态主要包括中-高幅钟形、中幅箱形、中幅-指形、低幅-平直形、齿形等。

(1)中-高幅钟形: 如图3a所示, 该曲线在岩性上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结构,底部砂岩与泥岩呈突变接触,顶部渐变为泥岩。因而测井曲线形态常表现为底部突然变高,曲线由下向上幅度降低回归基线,反映出沉积环境从低能突变为高能,然后水动力逐渐减弱的特征(图3a)。

(2)中幅箱形:测井曲线形态呈箱状,岩性以砂岩为主,顶、底与泥岩、粉砂岩呈突变接触,测井曲线整体幅度变化不大,部分曲线为齿化箱形、反应了一种物源丰富且水动力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图3b)。

(3)低幅平直形-齿形:曲线形态平直,幅度变化不大,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自然伽马曲线为高值,视电阻率曲线为低值,水平层理或块状层理较为发育,反应了水动力条件较弱,稳定的沉积环境(图3c)。

(4)中幅指形:曲线形态呈指状,曲线幅度为中-高形,岩性多为砂岩、粉砂岩,砂体顶底部与泥岩呈突变接触,反应了水体能量突然增大后又迅速恢复(图3d)。

(a)中-高幅钟形(b)中幅箱形(c)低幅平直形-齿形(d)中幅指形图3 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主要测井曲线图Figure 3 Study area Xiashihezi Formation main well logging traces

2.3 粒度分析

矿物碎屑和岩屑组成沉积岩的基本颗粒,其大小、形态、组构、来源等是大地构造环境、气候和水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沉积物颗粒大小是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气候干旱和潮湿的指示剂[4]。通过选取合适的钻孔中的样品,利用薄片粒度法进行测量统计。结果表明: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含煤岩系砂岩粒度主要以细砂以及粉砂岩为主,根据概率累计曲线的形态可分为三类,具体特征如下。

(1)“一段式”。“一段式”粒度概率曲线特点是:岩石粒度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分选相对较差(图4a)。概率累计曲线整体呈45°左右,悬浮次总体占粒度分布的大部分,滚动成分较少且AB混合度较高,该类型反映了高密度负载的较强水动力,流速突然减弱的沉积环境,如三角洲平原泛滥盆地沉积。

(2)“二段式”。“二段式”粒度概率曲线为研究区下石盒子组砂岩主要粒度特征,岩石以中砂岩、细砂岩组成,分选一般(图4b)。概率曲线主要由跳跃次总体和悬浮次总体组成,其中跳跃次总体倾斜度较大在60°左右,占总体含量占80%左右。悬浮成分总体分选较差,含量较低,悬浮次总体倾斜多在30 °,约占总体含量小于20%;整体概率曲线混合度较低,细截点主要集中在2.5~3Φ,代表了一种强水动力沉积环境,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环境。

(a) “一段式”粒度概率曲线2017-4钻孔7煤底部砂岩(544.9m);(b)“二段式”粒度概率曲线2017-4钻孔8煤顶部细砂岩(548m);(c)“三段式”粒度概率曲线2017-10钻孔8煤顶部粉砂岩 (318.62m)图4 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砂岩概率粒度曲线Figure 4 Probability grain-size curve of Xia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in Suntuan coalmine

(3)“三段式”。“三段式”粒度概率曲线包括滚动次总体、跳跃次总体以及悬浮次总体三种基本形式(图4c)。曲线形态以三段型为主,其中部分跳跃次总体分为两段,变为四段型。该类型岩石滚动次总体以粗砂岩为主, 倾斜度在45°左右, 粗截点为2~2.5Φ,分选性适中;跳跃次总体以细砂岩为主,整体含量60%,曲线倾斜度为45°~50°,细截点为3.5~4Φ,分选性较好;与前两者相比悬浮次总体含量最低,曲线接近水平,分选较差且混合度较高。整体“三段式”粒度概率曲线符合双向水流的特征,反映了研究区以河流作用为主,局部同时受一定的波浪潮汐影响。

2.4 沉积环境及其特征

通过对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含煤岩系岩性、测井曲线、粒度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其主要以三角洲沉积环境为主,形成于高速度建设型的三角洲平原环境,且受河水以及海水的共同作用,其沉积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泥炭沼泽、天然堤等沉积微相(表1,图5),并在此基础上。

图5 研究区沉积模式图(修改自文献[13])Figure 5 Study area sedimentary model(afetr reference [13], modified)

(1)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特征与河流体系河道沉积相似,主要由浅灰色、灰色、灰白色细-中砂岩组成,也含有一定的粉砂岩,分流河道砂体在横剖面上呈透镜状,为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序列。砂岩内部发育的沉积构造包括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等。测井曲线常表现为箱形和钟形。

(2)分流间湾。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主要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及泥岩等细粒沉积物组成,局部根土岩发育。向上常沼泽化形成泥炭沼泽。其发育的沉积构造包括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测井曲线表现为平直状。

(3)天然堤。天然堤是高水位期或洪水期河道水漫溢河床形成的,是分流河道两侧的天然堤坝。其岩性主要由灰—浅灰色粉砂岩组成,也含有一定的薄层细砂岩。测井曲线上受砂质含量的影响可表现为平直形或钟形。

(4)泥炭沼泽。泥炭沼泽常形成于分流间湾之上,沼泽中水动力条件微弱,植物繁茂,沉积环境稳定,为较强的还原性环境,主要由富含有机质黑色泥岩、炭质泥岩以及煤层组成,植物化石丰富, 常见植物、根、茎、叶。由于煤层较薄且具有高电阻率和低伽马的特征,因此测井曲线常表现为指状。

表1 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沉积体系

(5)泛滥盆地。泛滥盆地作为三角洲平原洪水时期的产物,其沉积物以泥岩、粉砂岩为主, 水平层理或缓波状构造常见。测井曲线为中低幅指状或微齿状,常见植物根部以及叶片化石。由于其为洪水时期的沉积产物,多与决口扇、分流间湾等沉积环境相连,为泥炭沼泽提供充足养分。

3 聚煤特征

华北地区在奥陶纪时期经历了长期剥蚀、夷平和准平原化,本溪期海水从东北方向侵入,形成太原组海相的沉积环境[10]。早二叠世晚期,华北地区逐渐变为北高南低的格局,发生大规模海退。海水以向南退却为主,出现了进积作用强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故淮北地区下石盒子组以三角洲平原为主。大量陆源区的碎屑物随着河流进入三角洲平原,为植物的生长带来了充足的养分,有利于煤层的形成。

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主采煤层形成于高建设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其中分流河道的广泛发育,对煤层的发育以及赋存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孙疃煤矿钻孔资料的对比,其主要的岩相组合为五种类型如图6所示。由于沉积物的快速堆积, 导致短暂的陆相铝质泥岩的形成。河水作用的增强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广阔的泛滥盆地,故在铝质泥岩顶部多以泛滥盆地沉积为主。随着水流的减弱逐步转变为不同的沉积微相,但通常只有泛滥盆地、分流间湾和废弃的分流河道有利于泥炭的聚集,从而形成大规模稳定的煤层。7、8煤层主要发育于相对稳定的分流间湾泥炭沼泽上,在此沉积环境下,水动力较弱,沉积速率相对稳定,利于煤层的聚集。此外,河流的不断变迁冲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7、8煤层在不同区域的缺失。

图6 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主采煤层岩相组合示意图Figure 6 A schematic diagram of main mineable coal seam lithofacies assemblage

4 结论

(1)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其构造主要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其岩性、沉积构造为典型的三角洲平原沉积。

(2)根据岩性、测井以及粒度分析可知:孙疃下石盒子组形成于高速度建设型的三角洲平原环境。其沉积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等。其主采煤层主要发育于相对稳定的分流间湾泥炭沼泽上。在此沉积环境下,水动力较弱,沉积速率相对稳定,利于煤层的聚集。

猜你喜欢
沉积环境层理泥岩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原煤受载破坏形式的层理效应研究
近三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环境变化及与低氧关系的初步分析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含层理面煤试样的巴西圆盘劈裂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水力压裂裂纹扩展的影响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页岩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初探
和顺区块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