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

2018-11-16 12:35赵志升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习近平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扶贫的历史背景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阐释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认为习近平扶贫思想对当前中国脱贫攻坚具有深厚的指导意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 习近平;扶贫思想;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一、中国扶贫的历史背景

2010年,联合国举行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讨论了贫困、性别、艰苦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等系列问题。2015年,联合国举行了可持续发展峰会,讨论了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减贫任务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中国的扶贫攻坚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历经改革40年的建设取得非凡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口的迁移等变化,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其中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等问题并列存在,这些问题标志着当前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起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下8年的時间,面对时间紧、问题多、任务重的现状,中国要在有限的期限内帮助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需要新的扶贫思想指导,新的脱贫方式来打破坚冰,习近平总书记依据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的扶贫思想。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就开始了扶贫开发工作。自1986到2012年,先后经历了开发式、八七攻坚式、整村推进式及连片式扶贫。在党和人民不懈的努力之下,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扶贫攻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以中央设立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支援贫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为起点,到全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实施扶贫,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探索确认扶贫对象的标准和明确扶贫对象。过往的扶贫攻坚过程中,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和帮扶措施往往存在较大的出入。例如在调研中发现,扶贫对象希望通过帮助建立种植业、养殖业、道路修建、修建基本农田等措施,而政府在扶贫过程中安排的主要是退耕还林、人畜饮水工程、沼气太阳能工程建设。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和监管不严,存在着众多虚报谎报、挤占挪用、违规支出等现象发生,造成了扶贫资金不能精准到项目、精准到人。选拔和培育的扶贫干部到扶贫一线去工作,他们肩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提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重任。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造成选派的有些干部到岗位上后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者,选派的部分干部不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特殊情况,不懂得扶贫工作,对贫困人口抱着抵触的心态,没有发挥扶贫脱困的带头作用。

面对中国扶贫攻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的扶贫思想,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的精准、项目安排的精准、资金使用的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当前中国扶贫攻坚任务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引领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主要是由于习近平扶贫思想所具有的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系统性的优越性体现。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特性

第一,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践性。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而又高于社会实践。每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条件都会决定、影响形成这个时期的思想和观念。任何一个思想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习近平扶贫思想来源于中国贫困地区的脱贫实践,又指导于贫困地区脱贫实践,它没有脱离贫困的实际状况。习近平通过走访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2012年的河北保定、2013年的山东菏泽、武陵山区、太行山区、六盘山区、2014年的福建省、新疆南疆三地州、大别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等等。通过调研脱贫攻坚的情况,他分析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对各种脱贫数据的汇总,进行调研分析,进行深加工诊断出当前扶贫的病症所在。在上述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扶贫思想,其中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精髓。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实践的理论层面上,习近平扶贫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针对新扶贫工作的现状和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脱贫理论的创新和贡献。通过理论和社会实践,习近平认为:“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只有通过人民实践的检验才能辩证思想的真伪。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来源、过程、目标都深刻地体现着人民的实践性。

第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产物,具有普遍性和理论性。科学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习近平扶贫思想不仅着眼现在,还顾及未来,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减贫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思想,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长远指导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就是根据各地贫困程度、贫困特点、贫困难度对症下药,产生脱贫攻坚办法,找到适合当地扶贫开发的道路。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激发脱贫等扶贫方式。出现了一批有特点的典型经验,如贵州经验、重庆经验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根基,每个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和视角去实践是战胜一切矛盾和困难的利剑。习近平扶贫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本点,在实践中正确认识扶贫的问题,通过问题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又通过实践去检验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透过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扶贫开发的工作,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以巩固现有扶贫成果,探索长远扶贫模式,强调从扶贫到扶智,再到扶志的思维理念,从单一脱贫方式到五个一批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方式,处处都展现着联系发展的观点。从东部发达地区点对点精准对口帮扶西部地区扶贫,从富裕城市对贫困地区对口帮扶,从一部分人民群众富裕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脱贫致富,里里外外展现着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的辩证思想,从中可以发现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第三,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产党领导中国扶贫就是人民性的体现。扶贫开发为了谁?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提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让一切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目的,只有打破东西部、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困等不平衡不充分的壁垒,让贫困人民共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这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2012年在牟平县视察扶贫工作中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以精准为切入口,做到精准探明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精准明确帮扶人民群众的方法、一切以真正贫困的人民群众为扶贫对象,一个“精准”包含了对人民群众生活的牵挂和关心。在精准扶贫工作监督方面,习近平依然强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这一切的出发点和措施处处彰显了精准扶贫的人民性。

第四,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系统性。习近平扶贫思想来源于历届领导人的脱贫思想,又超越于过往的扶贫思想,和过往的扶贫思想是承前启后,不是孤立的,是衔接的,是继往开来的。从纵向看,它是系统的,具有连贯性。在习近平扶贫思想指导下,所出台的各项政策处处体现系统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计出台了13个配套文件,相关部门出台了200多个政策文件或者实施方案。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全部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真正做好“脱真贫、真脱贫”。要形成精准扶贫的责任体系、精准扶贫的工作体系、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精准扶贫的帮扶体系、精准扶贫的考核体系。

全社会系统动员起来参与扶贫工作,自2013年起到2017年底,省一级扶贫资金共计投入约1825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约27%,统筹地方政府债务1200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约279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增长约23%,用于扶贫攻坚的资金使用。民营企业家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等社会全体动员开展扶贫工作,设立了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从启动、过程、结果全程共同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显示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系统性,展现了党中央攻克扶贫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东西协作的扶贫,先富帮助扶贫的思想体系处处展现着系统性。

四、习近平扶贫思想对当前中国脱贫攻坚具有深厚的指导意义

实践证明习近平扶贫思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正确性,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扶贫思想。

第一,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在中央坚定的领导和全国万众一心的努力下,以精准扶贫思想为理念,攻坚克难,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到2018年初,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853万人,剩下3046万人,脱贫率达到69.2%。贫困发生率从10%下降到了2018年初的3.1%,累计下降7%。六年间每年脱贫人口达1142万人。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年人均收入实际增约11%,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13年至2017年名义增长约为12%左右。首次出现贫困县数量成递减趋势,仅2016年就有28个贫困县脱帽。

第二,以精准扶贫为治理体系的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国际上同样展现出巨大的价值。为世界脱贫攻坚提供了新的模式、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式。2017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在国际减贫发展高层论坛中专门写信,就中国脱贫工作取得成绩表示了祝贺和肯定,他指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和中国在国际中的形象,

第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和发展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理论的重要部分。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开拓和创新了反贫困实践化的新路径,用当前最适合的扶贫方式来打破以往扶贫方式的痼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成绩。

五、总结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上,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长效巩固脱贫成功机制、市场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平衡不充分壁垒的主要矛盾。同时,党的十九大充分肯定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真理性和对当前扶贫工作伟大的指导性。

习近平扶贫思想清晰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系统性阐明了当前中国脱贫攻坚的方向和方式,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的基本特征、科学规律、奋斗目标和实现途径。其正确的脱贫攻坚举措、完善的脱贫机制、长效的教育扶贫理念等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因此,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应坚持遵守的根本思想。

【参考文献】

[1] 贾益民,张灯.攻坚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学术研究,2018(01).

[2] 孙康,陈琦.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理论体系、价值遵循与行动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

[3] 韩广富,刘心蕊.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时代蕴意[J].理论月刊,2017(12).

[4] 李先伦,李建民,房晓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7(03).

[5] 张赛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8).

[6] 韩广富,葛一璇.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作者简介】

赵志升,男,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安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