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在COPD急性期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2018-11-19 02:30
循证护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急性期病情量表

近年来,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大气中悬浮的尘埃粒子数量增多,老年人受外界粉尘刺激,呼吸道不适症状加重,部分老年人本身存在呼吸道基础疾病,导致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率逐年增加[1]。护理人员对COPD病人的临床照护主要在病情急性期[2],其间帮助病人获得疾病专业理论知识,对病人院外自我护理具有重要意义[3]。传统层面的认知引导,多采用纸质材料宣教及言语口述等方式[4],护患间的认知不对等容易导致纯粹的医学知识宣讲无法在病人间有效传播,病人认知成效差强人意[5]。以安全护理为中心的多维度健康干预可提升健康宣教效果,强化病人内在安全感,帮助病人积极面对疾病,利于病情的正性转归[6]。部分学者从“中医治未病”视角出发,通过预见性眼光对潜在的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降低疾病发作频率,改善疾病预后,节省医疗资源[7]。本研究利用对照和随机方法,旨在进一步剖析中医视角下安全护理模式在COPD急性期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5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63例COPD急性期老年病人作为对照组,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65例COPD急性期老年病人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①符合COPD急性期诊断标准,即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用力肺活量(FVC)<70%且FEV1<80%的预计值[8];②年龄为60岁~85岁;③具备正常的言语交流水平;④能对量表做出自主评判和选择;⑤对研究流程知悉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病人存在肺部以外的实质性功能脏器异常;②伴有精神异常;③伴有恶性肿瘤。两组病人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基线数据比较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予以传统护理干预。由管床护士以纸质材料为主向病人介绍COPD相关理论知识;根据病人临床症状予以症状管理和干预;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告知病人有关药物的药理机制和不良反应;根据病人病情及需求调节病房温度和湿度。

1.2.2 研究组

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①风险评估:责任护士全面收集病人相关资料,包括病史、用药史、药物副作用、呼吸功能等,并对危险因素展开多维度、个性化分析,整合成文本后发放给所有护理人员讨论,以此为基础确定最终安全护理措施;护理干预过程中,保证各项照护措施按计划落实,使病人对后续照护产生正确认知期待,提升病人内在安全感。②认知干预:责任护士为病人营造安静的病室环境;病人口述自己当前所掌握的健康信息,护士做好评估、记录,并根据病人知识掌握情况调整认知干预重点;开展认知宣教前,护士采取手绘动画方式向病人介绍COPD相关知识;在宣教过程中,注重与病人沟通,如病人存在疑惑,护士需多次、耐心地讲解以强化知识点,其间要求病人做好记录;宣教结束后,护士对病人笔记审查,并让病人当场复述本次宣教中掌握的知识点,护士耐心倾听,如有不妥或遗漏予以纠正、补充,检查全程录音,录音完毕将音频拷贝给病人,嘱其于当晚入睡前回放,追忆相应知识点;次日要求病人再次追忆昨日掌握的知识点,护士对其薄弱之处予以纠正、强化。③有效咳嗽及呼吸功能锻炼:护士以现身示教的方式指导病人正确咳嗽和腹式呼吸。咳嗽时应屏气2 s,之后以爆破性力量将痰液咳出。咳嗽练习每日2次,每次10 min。腹式呼吸时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左手置于腹部肚脐眼处,右手置于胸部左侧乳头处,用力吸气至左手感受腹部缓慢上抬达最高点时屏气2 s,之后用嘴巴缓慢吐气使腹部下沉而胸部缓慢上抬,胸部上抬达最高点后再屏气2 s。其间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1∶1,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腹式呼吸每日1次,每次10 min。④安全意识管理:为病人灌输安全意识,包括介绍科室构成、科室规章制度及疾病可能出现的不良转归,使病人心中有数;将小心跌倒、小心压疮、小心饮食等安全提醒制成彩色卡片,提高病人潜在的安全意识,使其循序渐进地调整既往不良行为习惯;指导病人以正确方式开展病情自我监测,告知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咳痰等症状时,应及时向医生和家属汇报,提高其应对疾病的安全意识。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周末的呼吸功能状况: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②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周末的心理状况: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价。HAMA量表涉及14项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0分~4分的5级评分法,量表总分为0分~56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明显[9]。HAMD量表涉及7项条目,所有条目均采取1分~5分的5级评分法,量表总分为7分~35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明显[10]。③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周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该量表总分为0分~100分,0分表示病人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很差,没有独立能力,全部日常生活皆需帮助;100分表示病人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良好,不需他人帮助,能够控制大、小便,能自己进食、穿衣、床椅转移、洗澡、行走至少一个街区,可以上、下楼[8]。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呼吸功能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呼吸功能比较

2.2 两组病人心理状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心理状况比较 分

2.3 两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分

3 讨论

老年COPD病人生理功能较弱,且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基础疾病,容易诱发其他并发症[11],不仅会降低病人生理舒适度,还会增加病人经济负担。从病人病情预防角度予以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急性发作次数,对病人整体预后有重要意义[12]。中医视角下的“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理念相仿,即以预见性眼光看待疾病,对尚未发生的不良因素给予管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使病人较为安全地度过疾病周期[13]。早发现、早治疗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COPD的首要原则,有利于促进病人病情好转,提高病人对自身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14]。在中医视角下实施安全护理模式,旨在从病人认知、情感及自我监护等层级推进,指导病人践行适宜的健康行为,做出正确的病情监护,最终使身心维持在舒适状态[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呼吸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能改善机体呼吸功能,促进COPD病人病情好转。COPD的临床特点为病情进展迅速、病程较长、病人体质不佳,需长期给予科学、妥善照护,并尽可能降低不良因素对机体的影响[16]。该类病人病情康复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如病人存在咳嗽、咳痰等躯体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气道炎症,不利于疾病康复。本研究借助腹式呼吸和咳嗽刺激性锻炼帮助病人提高肺活量,既能使氧气尽可能借助外压力量被人体摄入,又能使二氧化碳气体快速排出体外,提高机体对氧气利用度[17]。

通过对比两组病人心理状态,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能改善病人负面情绪,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病人消极情绪主要由于对病情转归的不确定性,大多数病人因疾病相关知识较少,对疾病缺乏科学管理,容易诱发焦虑和抑郁情绪[18]。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后,病人对疾病的管理科学化,疾病基础知识、药物管理、饮食调理和运动保健等认知度相对提高,不良情绪相对较少。②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后,病人呼吸功能提升,躯体症状减轻,利于增强病人康复信心,提高病人主观能动性,缓解病人负面情绪。

通过比较两组病人日常活动能力,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日常活动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能调动病人自我效能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疾病管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自身生理功能状态,强化机体抵抗力[19]。

4 小结

在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将中医视角下的安全护理模式应用于COPD急性期老年病人,可改善病人呼吸功能,减轻病人消极情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急性期病情量表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