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历史的弦上

2018-11-21 07:16湖南范如虹
散文诗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炮台小岛石头

湖南 范如虹

A:刘公岛遗恨

威海卫港口的刘公岛,面积3.15平方公里,甲午战争中威海卫一战,创立只有6年多的北洋舰队在这里全军覆没。甲午战败,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岛上至今仍保留了许多甲午战争的遗址和遗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与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在通向刘公岛的航道上,海水在船舷上卷起一朵朵冷雾,浸润我的双眸。

远远地,邓世昌举着单筒望远镜向大海眺望,1894年的炮声和硝烟以一滴滴透明的液体从他的镜筒里落下来。

走进刘公岛,每一块石头都凝结了一种酸楚,每一棵树木都摇曳着一片耻辱,龙王庙内德政碑前,祭祀丁提督亡灵的香火袅袅升起一圈圈氤氲;旗顶山炮台上的防护长墙,只剩下几段残垣无言面向天空。那些从大海深处捞上来的济远舰遗物,以一种锈迹斑斑的悲壮陈列,游人瞻望如同体验一种刻骨铭心的阵痛。

一座小岛,因一个民族的苦痛而声名远播,在一页沉重如铁的历史里,旖旎的风光倒成了似有若无的花边。

于是,在远离小岛的威海码头,一船船好奇和激动在冷风碎雾中踽踽而行,向近代中国的一页悲痛走近,渡轮的汽笛声也在海风的浸泡中感冒,且分贝沉重,让人目光瞬间迷茫。

千古遗恨,炙心的风浪在轻轻啜泣。无论是提督署西辕门的烟云,还是济远舰铁锚上的锈蚀,一次次模糊我的视线,让我们的骨骼和血脉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喷涌和燃烧。

或许,我不应该这样与历史对凝,我必须是一只鹰,在梦的上空飞翔,以一种虔诚守护刘公岛的宁静。

在这里,你很难感受到晚餐的美丽,所有的悬念,在丁汝昌殉难处簇簇而动,中国的血管因此而波涛汹涌。

当每一个从岛上走出现实的感觉不再苍白如纸,每一种沉思的痛楚不再轻盈如风,在历史的时差里燃烧着的、经久不息的火焰,足可让每一双明眸庄严神圣。

B:祭奠日岛

日岛位于刘公岛与威海卫港南岸鹿角嘴之间,地形十分险要。甲午威海之战,北洋海军康济舰管带萨镇冰,奉命率30名水兵守卫炮台,浴血苦战10天,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创伤日舰多艘。今炮台遗址犹存,当年雄姿不减。

0.88公里的海岸线上,1894年的海水仍不时溅湿日岛的炮台。与日出方位重叠的小岛,这么多年来仍沉浸在萨镇冰和30名水兵的血色故事之中。

海风温馨的日子里,波涛平缓,全然找不到当年的悲壮。只有地阱炮和平射炮的遗址,仍让人感觉到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时的虎啸龙威。一段历史凝固,凝固成一个让国人一想起就心痛的结茧的伤痕。

日岛因那场硝烟而成为了历史笺页里滴血的文字。在粗糙的描述里,我们感悟到了一个民族不堪凌辱、奋起力争的浩然正气。

在这方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的小岛上,一个民族耿耿忠直之心昭示于人。

相对毗邻的刘公岛,日岛更能证明一种气节,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厚重。

仰视炮台,我捕捉到了情感深处一种鲜活的感激。它历经沧桑的容颜,或许有几分像我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用诗歌抚摸炮管,真实地感受到另一种抒情。我知道,这断残的炮台已渐渐化为我诗歌的灵魂。

我像一只受伤的猿猴,在一叶小舟的摇晃下,走出了日岛默默的关注。回忆日岛,我常常感到一种哀痛。

猜你喜欢
炮台小岛石头
梦中的小岛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假如我是一座小岛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