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人生的旅者

2018-11-22 10:45庞铁坚
牡丹 2018年26期
关键词:旅者女诗人情思

庞铁坚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小小的诗集《旅者》,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诗人名叫柳青,是一个已经遗憾辞世的青年女子。柳青生前还没有诗名,但在她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可以说无处不诗:青葱的诗、悲凉的诗、思考的诗和愁绪的诗,构成了她生命旅途的主要部分。

仔细而又不平静地读完这本诗集,我感觉到这位在字里行间时隐时现的女诗人,是一个感觉细腻、思维敏锐、富有想象力并主要在精神世界中生活的诗人。这部诗集,是这个诗意旅者的内心自述。

柳青童年时随父母迁居澳大利亚,少年失母,聪明而又内心丰富的她在学业上不用父亲操心。大学本科时学的是建筑专业,柳青却与诗歌有不解之缘:随时会有诗情诗意忽然间从她脑子里跳出来,并随手在笔记本上、电脑里写下来。她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读的是电影导演专业,为了完成研究生课程的作业,她导演拍摄了《Until the end》《Soon》这两部电影短片。

我主要从这本诗集中了解这位青年女诗人,她给我的感觉正如前面所说,她的这些诗歌倾向以及鲜明的个性体现在她的诗作中。诗歌《写给你》写道:“试管里插的花早已干枯/我却认为/那比盛开时好看/我可以/把鲜花变成干花/却只能把你变成故事/盼望着有一天/你会从某处看到或听到/那熟悉的情节/然后心里偷偷一笑/想起曾经/还有一个我。”

这是写初恋的感觉,非常甜蜜,让人回味。她知道这种感觉会渐渐淡去,但又希望将这样美妙的感觉变成可以永久保存的“干花”,可以静悄悄地回忆,让鲜活的情感定格、静止。

《影响力》写的是爱恋的迷人魅力:“回想起/我们刚刚/相遇的日子/我想起了/那时候/你在我身边/坐下后/我忘记了/如何打字。”这种奇妙的情思引起身体机能的微妙变化,是一种因爱痴迷才有的独特心理体验,整个人傻掉了,完全短路了,失控失灵了。作者对爱情的精细体会,可谓传神,惟妙惟肖。类似的诗意表述还有《候补员》:“假若爱可以排队/我愿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你的候补名单上。”少女的单相思叙事,入木三分。对于新生代来说,能够在前人众多的爱情诗作之后,再在自己的笔下表现出如此清晰纯粹的相思,需要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柳青在内心世界里有无限的情思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她似乎更加渴望那种情思上的依依相恋,而不是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相爱。在《秘密》中,她写道:“她背着沉沉的秘密/来到了山顶上/她看着远方/她想着/想着秘密/想着自己。”她是孤独的、寂寞的,找不到可以倾诉衷肠的人,找不到可以表露心灵深处的人,只能把秘密深藏在心中,最终郁闷积压成为心理负担。

阅读这些诗作,人们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柳青内心的纠结和焦虑,以及这些纠结和焦虑所构成的奇妙特异的意象。《怀旧》里说:“庆幸的是影子没有随你而去/留在屋檐下的雨滴里。”影子当然不会留在雨滴里,而是留在诗人柳青的脑际里,“雨滴”只不过是表达那种惆怅的意象。紧接着,她写道“所剩下的伤痛/被我拿着金槌花的那只手/紧紧地攥着”。人走了,伤痛留下了,这是内心的相思被分离所析出的伤痛。《离别》中则这样表述“所剩的时间不多/钟摆摇错了方向”——“钟摆摇错了方向”这样的意象,只有逻辑思维尚未形成的幼童才有可能的表达,这类意象却在诗人柳青的作品中天真、纯粹地呈现,随处可见。

她敏感地感受到许多纠结,或者说,面对现实生活和世故人生中一些可能无足轻重的小矛盾,敏感的她放大地体验了,加倍地感受了,然后在这些纠结面前徘徊、犹豫,绕来绕去,却一直没有绕过去。她为这些纠结苦闷,且实在摆不脱这些苦闷。与此同时,她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去挣开这些纠结的罗网,只好在纠结中消磨,在消磨中凄美。众所周知,苦闷经过诗人,尤其经过年轻女诗人的表征,会潜移默化地转换,变得更加微妙,更加哀艳,更加感人至深。于是,展示内心中的万千愁绪,往往成为她的诗眼。她的诗集名为《旅者》,在内心深处产生的纠结面前徜徉、迟疑,成为她人生路途心花开放的雨露,她这个诗意旅者的旅途起始于此,并且终结于此。“在内心里重复着/那无法再重复的一切”(《悄悄话》),昭示着她难以走出自己内在无法释怀的心理樊篱。

《等》这首诗充分地折射出柳青内心的焦虑:“没有吃完的雪人雪糕/随着时间/渐渐地融化了/旋转门不等人/就好像/时间不等雪糕/而如果你不等我/我的心也会同样地/在旋转中融化。”

这些柳青笔下的“你”,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物原型吗?我并不知晓这个问题。我在阅读中将这些“你”当作一个抽象的寄托物,柳青只是在抒发内心情思时将“你”作为可以思念、表达、反问的对象,犹如天真单纯的孩子对着一个布娃娃或者一只小猫说话一般,并不要求对方回答或者做出反应,她只是借此叙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

当然,柳青在她短暂的生命中是爱过的。哪怕这“爱”未必客观真实,因为这并不太重要,但是那份情感一定是真实的,一定是真挚、纯净的。诗集中唯一的长诗《初恋》,或者是写现实中的,或者是写心理上的,但无论如何,它显然表达了少女的初恋情怀,“在爱的顶点分离/才是真正的爱”,虽然在字面上很豁达,实质上却把初恋分别的伤悲写得非常传神。“以致当我们分离的时候/它熨平了你脸上所有的表情”,恐怕只有在美妙的初恋刚刚破灭时,才能有这种表达!“与分离分开/停止在静止”,是一种类似于让休克的瞬间变成永恒的渴望。

坦率地说,这位年轻女诗人的心智还未完全长大成熟,她的诗作所体现出来的,是诗人正从“本己性”走向“常人性”的阶段,甚至还没有完成“常人性”的塑造,更不用说实现“超我性”的觉醒。她的一切心绪、语言、意象,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桃花源般的、理想国似的、乌托邦式的,这就应了那个至今仍在激烈争论的议题,到底是她有问题,还是你我大家也有问题,抑或是整个社会都有问题。话题太大,姑且不论。话说回来,这使得她的诗只能是她本己性的诗,而不是常人性的诗。她的诗可以将读者带进她内心世界的深处,却无法让读者从这些诗行中感受到大多数人在世俗里接地气的呼吸。“在白水里/滴一滴黑墨水”“孤独的稻草人/有一天也将会找到自己的伴侣”(《另一半》)都是非常自我的写照。“一半风景/一半空白/在雾中”“像字母/像空格/一样重要”,这既是诗人柳青的迷茫,也是她的清醒。“最痛苦的/不是/找不到通往门的那条路/而是/走到门前却被拒之门外”,所以“后悔当初没有迷路”,这种与诗人年龄不相称的刻心銘骨的痛楚,往往不全是社会生活的赐予,而很有可能是诗人身体健康状况在语言中的自然流露。

为了研究这位年轻女诗人,我很认真地观看了她所导演的两部微电影《Until the end》(直至结束)和《Soon》(瞬间),这两部电影的情节都很简单,前者是一部黑白片,讲述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关于死亡的对话,后者通篇只有一个女人,以及一个男人在录音机里所说的话,即画面中的女子与录音机里的男子构成整个情节。这两部片子如简笔画一般,把生活场景都诗歌化,与诗人柳青的诗集《旅者》一般,同样也是诗歌,是诗歌形态的电影叙事,里面没有多少社会生活,主题单一。两部片名构成一组矛盾,是这位诗人兼导演内心世界的思索与煎熬的慢慢宣泄。这两部电影和这一部诗集都证明:诗人柳青并不是生活在一个人流汹涌的物欲化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内心独处、为情所困的主观世界里。诗人对情感的感受与对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她丰富而又单薄的一生,她的内心空间再也装不下其他,如果还有其他的东西非要挤进来,她只有告别这个世界。

柳青的笔——还包括键盘和镜头——是充满柔情的,她的情思细腻,笔触精致,构思也常有独特之处。让人叹息的是,她没有从自我中走出来。死亡哲学告诉我们,柳青已经到这个人世间走了一趟,虽然她已经匆匆地走了,过早地走了,她的物质生命已经消亡,但是只要她的诗作还在,还被读者阅读并传播下去,还被评论家解读与阐释,她的精神生命就还活着,纯粹地活着。

(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猜你喜欢
旅者女诗人情思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十月情思
中国优秀女诗人作品选读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我是个旅者
起 点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
拗九粥情思
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