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半生孟浪千古恨

2018-11-22 10:45金草人
牡丹 2018年26期
关键词:东三省东北军东路

又是一年“九·一八”!一个苦难深重的日子,中华民族的国耻日!一阵阵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在城市上空响起,撞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也警示着这段屈辱的历史:永远珍爱和平,努力巩固国防!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86年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张学良,一位世纪老人,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并因此事和5年后的西安事变而被军事法庭审判,遭受了长达52年的牢狱之灾!他百年孤独的身影几经辗转,迁徙到一个个他并不愿意去的地方,直到生命弥留之际也没有能够叶落归根,回归故土,只能埋骨异国他乡。

他晚年重获自由后的回忆忏悔,还原了那段尘封已久历史的真相:他说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与蒋介石无关,大陆人说蒋介石给他下了不抵抗命令,是共产党为他解过……换句话说,是他的战略判断失误导致了东三省的沦丧,而所谓的不抵抗手令纯属子虚乌有的政治夸张!

由此可以看出张学良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他和世俗常人很不一样,可以说是一个“很怪”的人;他既不邀功,也不诿过,是一个敢作敢为、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性情中人。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称他是历史罪人。而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我这个人从来是任人褒贬,人家写什么我从不辩,一切毁誉由人……”

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和气量啊!我们肯定想知道:张学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想用“少年得志大不幸,半生孟浪千古恨”两句诗概括他曲折传奇的一生,认为这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白山黑水这片肥沃土地的儿子,他肩负保家卫国之责;周旋于日本、苏联两大国之间,谋求生存,他需要左右逢源;身处四分五裂的军阀混战年代,力图自保,他需要临机应变……而他却缺少父亲张作霖那样纵横捭阖、黑白通吃、软硬兼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很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年轻气盛、任性孟浪,遭受挫折后又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否定自我,没有自己的主张……

总之,他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和能力,又缺乏大风大浪的历练,在突发事件中匆忙接班,才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成为集家仇国恨于一身、饱含悲剧情怀的历史人物。

张学良出生在逃难的马车上,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他是家中长子,张家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父亲“东北王”张作霖为避北伐军锋芒,在战略收缩、回撤关外的途中,突遭日本关东军谋杀,命丧皇姑屯,留下了东三省偌大的烂摊子等他去收拾。东北军政系统内部派系林立,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有苗头祸起萧墙。山海关内,革命浪潮席卷,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北伐军气势如虹。小日本虎视眈眈,唯恐天下不乱,步步紧逼。苏联阴险狡诈,坐山观虎斗,随时准备落井下石……可谓内忧外患,八方受敌。整个东三省的乱局,就像一座大山,压得这位28岁的年轻接班人喘不过气来。他必须同时在几个鸡蛋上跳舞,踩碎一个都会招致灭顶之灾,东三省的前途和他个人的命运都凶险异常。

当然,他父亲也给他留下了几十万的东北军精锐部队,在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这可是一支实力雄厚、举足轻重、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此时的他,既年少得志,也危机四伏,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关键就看他的意志力如何,运作手腕是否高超,有没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首先是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全世界发布通电,毅然宣告“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他把东三省原来悬挂的北洋政府时期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无疑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标志着北伐战争的结束,使原本四分五裂的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这样一来,就使小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阴谋暂时停顿下来,维护了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这是张学良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的丰功伟绩,历史自有公正评价,这一点毋庸置疑。

其次是杨常事件。1929年1月10日,即东北易帜后的第12天,就发生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一起被枪杀于奉天大帅府老虎厅的事件。随后,各家报纸都刊登了杨常被杀的原因,看起来非常正规,也无懈可击,即:杨常罪有应得,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但小道消息的版本也很多,其中有一点惊人的一致,即杨宇霆如日中天的气势已经危及张学良的威望和地位,张学良除了杀人立威,别无选择。也有人说张学良中了日本人的反间计:杨宇霆足智多谋,对日本人的合作要求总是虚与委蛇,是继张作霖后日本最想除掉的人。可见,张学良为确保自身地位、巩固东北大权,杨宇霆的排日引来日方不满等原因,导致了杨常被杀的命运。

应该说杨常二人虽有跋扈之举,但罪不至死,张学良痛下杀手,着实令人心寒齿冷,这不是果断而是草率,也可从中看出他任性、孟浪的一面。与他老子相比,权谋之道相去甚远。如果张学良不杀杨常,以杨宇霆的谋略和老练,日后或许能阻小日本于国门之外;即使不能,也不至于将东三省拱手相让,张学良也不会背负骂名一辈子。然而历史的走向已经被他扭转,没有如果!

再次是战败中东路。1929年7月,张学良以武力收回苏联掌握的中东路部分管理权,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这就是中东路事件,由此引发了武装冲突。国民政府被迫对苏宣战,双方动员兵力达到20万人,苏军伤亡800多人,东北军伤亡2 000人,被俘7 000人,中方惨败。

张学良在苏联已经做出让步的有利形势下仍打响了第一枪,就显得很草率、很鲁莽了。

中东路战败使黑瞎子岛被苏军占领,直到2005年才收回岛屿的一半,遗恨千古!中东路战败使张学良从此患上了“恐洋症”,再也不敢单独与日本或苏联进行武力较量,为两年后不放一枪一弹、将东北拱手让给小日本埋下了伏笔。中东路战败也使东北军的外强中干暴露无遗,小日本夺取我东三省的野心更加膨胀,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最后是两个“九·一八”。张学良一生经历过两个“九·一八”,一个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一个给他带来了终身的耻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荣辱亦如荣枯,本非稀奇。但人生荣之至、辱之极,且仅相隔一年,又都发生在9月18日这一天,恐怕并不多见。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了一纸和平通电,石破天惊!中原大战的各方瞬间偃旗息鼓,罢兵休战,冯玉祥、阎锡山认输,蒋介石获胜。随后,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登上了权力巅峰。

1931年9月18日,又一个“九·一八”——众所周知的国耻日。有一首经典老歌《松花江上》,自诞生之日起就风靡中华大地,经久不息地传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首因目睹无家可归、流浪四方的东北难民而创作的旋律壮烈低回、如诉如泣,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奔赴抗日战场!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张学良“恐洋症”的心理阴影和任性、孟浪的性格缺陷放大到了极致,他竟然鬼使神差地急令东北军撤回关内,让日本人轻而易举地侵占了三千里东北黑土地,并用东北军来不及带走的大批枪械和军用物资来屠杀中国人民,更激起了小日本更大的狼子野心,欲以东三省为跳板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迅速将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境地……

“九·一八”事变后,马君武先生写诗讽刺张学良,诗曰:“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此诗流播迅即,传诵一时,时人对他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人、东北军退缩关内的怨愤之情可见一斑!

张学良从此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跌入了人生的谷底,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耻辱,也是有些人称他为历史罪人的原因。

五年后,他任性、孟浪的性格缺陷再次惯性发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这次他把天捅了个窟窿,又一次扭转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而他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因此彻底夭折,他走到了政治生涯的终点,也走向了漫长囚徒生涯的起点……

少年得志大不幸,半生孟浪千古恨!前车之鉴啊!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金草人(1967-),男,本名徐寿森,江苏盐城人,本科,高级会计师。

猜你喜欢
东三省东北军东路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东三省原煤产量持续下降
东三省投资环境讨论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十里桃林平东路
国定东路下匝道桥梁预制拼装技术的回顾和思考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北京市回昌东路总体方案设计
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创办时间与创办者诸家观点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