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与“画”——唐代石棺椁装饰艺术

2018-11-23 05:40采访嘉宾解启鹏
艺术品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阴线画像石浮雕

文◆张 敏 采访嘉宾◆解启鹏

棺、椁从开始出现,就是中国古代阶级制度的直观反映。对棺椁进行雕刻装饰,同样是丧葬礼仪的体现。

以汉代墓室画像石为起点,雕刻艺术在各种石材上不断演变发展。这种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清晰表现出古代中国石刻技艺的传承沿袭情况,留存了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古代艺术珍品,而且展现出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发达使得石刻线画艺术在唐代达到鼎盛。这种纯熟的线刻技艺被运用于石棺椁装饰之上,记录着大唐的真实生活,也体现着墓主在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尊贵身份。

唐 李寿墓石椁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图片提供:西安碑林博物馆

石棺、椁上的装饰雕刻

石刻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一般指用雕刻技法在石质材料上所创造出的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品。中国的石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制作石器工具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雕刻技巧。之后,石刻艺术日趋发展。

中国石刻艺术的雕刻技法包括圆雕、浮雕、减底平雕、阴线刻画、透雕等。具体采用哪种雕刻技法,一般以雕刻对象的实用目的为基础。从石刻艺术的题材和功用上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和其他石刻。

解启鹏说:“人类艺术最早来源于雕塑,在还没有语言和绘画产生的时候,雕塑最先成为人们表达的主要方式。雕塑可以分为雕刻与塑造,由于其与建筑艺术在物质材料和制造工艺上的共通性,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二者以合而为一的方式呈现。墓雕塑同样是墓葬建筑的一部分,它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会与整体建筑遥相呼应,使建筑的构成空间更加和谐,也更能使人感受到墓葬建筑的气势。例如茂陵的霍去病墓石刻,事实上也是墓葬建筑的一部分。”

一般来看,陵墓石刻可以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下墓室内所运用的石刻基本属于装饰性雕刻,常见于画像石和石棺、石椁上;地上陵园内,一般常见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

初唐石椁线刻代表——李寿墓石椁

关于石棺椁的记载,比较早的见于《史记》:“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

石棺椁处于墓葬的核心位置,一般仿照堂室而造。在石棺上进行雕饰,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由东汉始,石椁雕刻艺术不断发展,至唐达到鼎盛。李杰曾在《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中说:“从20世纪中期开始,通过系统发掘与整理,现已发现唐代石椁墓29座,分属于初唐至盛唐的117年之间。”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馆里收藏的李寿墓石椁是目前发现的唐代最早的一具石椁。李寿石椁高220厘米,长355厘米,宽185厘米。整个石椁由28块青石组成,外形是歇山顶式的房屋建筑。

石椁的外部采用减地平浮雕的形式,以粗犷的线条加饰细部,四面雕刻四神,执剑武官,捧笏文官,执戟武士,骑龙驾凤游于山岳或升入云中的仙人等。椁底的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周围装饰山峦树木,造型丰硕,线条流美,浩荡之气溢于画面。

石椁里面全部采用阴线线刻的形式,在椁壁和相连接的倚柱上,雕刻着一组组舞伎、乐伎、侍女、内侍、男女侍从、星相等画面。线刻舒畅流利,形象优美,真实地刻画了唐代宫廷音乐歌舞的盛况。

唐 李寿墓石椁外部 局部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图片提供:西安碑林博物馆

什么是石刻线画?

曾有学者将减地平雕与阴线线刻画此类没有透视压缩立体感的石刻统称为石刻线画。将这种石刻线画定义为:一般指模仿绘画技法的艺术石刻,或者说是把一幅画用錾刻的方法复制到平面石板上,而若由此来看,现存最早的石刻线画应该来自汉代的画像石。

山东嘉祥武氏石室画像石是其中一个代表。这些画像石在制作时显然是用毛笔绘制的图样作为底本,利用减地的凹刻技法将所描绘事物的外轮廓勾勒出来,然后在平面轮廓上再用阴刻细线表现五官、衣纹等细部。

阴线刻,指在平面的石材上刻画凹下的线条,表现出图像,最接近于绘画。它的拓片就是一幅黑白翻转的绘画。阳线雕有些类似后来的印刷用雕版,空白处全部刻下去,只留下凸起的线条来表现图像,类似绘画。而平面浅浮雕与弧面浅浮雕都是在石面上略显凸起的表面图像,只是平面浅浮雕表现为平面的图像轮廓,没有立体层次,而弧面浅浮雕则略有立体层次。凹入平面雕与凹入雕都是在平面石材上向下刻掉画面中空白的地方,留出图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阳刻,在留出的图像上要用线条刻出具体的细部,如五官、衣纹、毛发等。凹入平面雕图像为平面轮廓,凹入雕则为具有透明压缩的立体感图像。现在一般均称之为减地浅浮雕。高浮雕则是近乎表现出完全正、侧面的立体雕刻。

汉画像石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图片提供: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史君墓石椁 局部 现藏西安博物院

李寿墓石椁的雕刻艺术基本结合了阴线线刻画和减地平雕两种手法,这两种雕刻手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浮雕,但这两种雕刻手法之间具有承接和发展关系,即它们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汉代。

解启鹏说:“雕塑首先要有立体和空间概念,单纯的阴线线刻画事实上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雕塑范畴,其只是将绘画用石刻这种方式表现了出来。唐以前,它更多是雕塑的一种装饰方式。浮雕要有体积的压缩,唐代的昭陵六骏就基本属于浮雕的范畴。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浮雕出现大约是在东汉时期,由于佛教传入中原的影响,许多佛教艺术上体现出了浮雕的形式,这种浮雕形式也影响到了墓葬艺术。在东汉之前,人们所见到的雕刻基本都属于减地平浮雕。”

张伯龄在《浅论唐李寿墓石刻艺术》中曾写道:“石刻线画,是我国古代随着建筑石材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个画种,最初是始自汉代,由墓室画像石逐步应用到各种石材制作上,以南北朝至隋唐为鼎盛期,石刻线画的种类很多,从墓室、棺椁、碑志到门楣、柱础,以至佛教、道教的造像台座等,几乎都刻有内容丰富的装饰画或独幅画,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从汉画像石到石椁雕刻

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由汉武帝时期始,汉代盛行厚葬之风,画像石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至东汉中晚期,汉画像石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雕刻技法上来说,都达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

总体来看,汉画像石从出现之初到发展全盛,整体呈现出由简趋繁的进程。到东汉中晚期,除了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为主兼阴线刻、凹面线刻以外,又发展起来了高浮雕和透雕。如安丘汉墓前、中室件立柱画像、后室中间圆柱画像、后室后立柱画像等分别采用了高浮雕、透雕、浅浮雕等雕刻技法。

南北朝以后,在棺椁、碑志、门楣、柱础以至佛教的造像台面上面,几乎都刻有内容丰富的各种线刻装饰画。

北朝中晚期开始,中原的高等级墓葬中逐渐出现有许多石质建筑构件和石质葬具,例如石门、石床、石屏风、石棺椁等。在这些石制品上,大多刻画有丰富多样的纹饰图像等,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礼仪制度。

南北朝的石棺和墓志雕刻承袭东汉墓室壁雕的手法,即线刻减地的薄肉雕的合用或者单独使用。北朝后期,由于正式浮雕形式的出现以及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所以减地法应用逐渐变少,大多演变为单纯的阴线刻画。

这种演变到后来的隋唐时代,特别到盛唐时代,就完全成为与绘画同一形式的“线刻画”了。

唐 乾陵永泰公主墓石椁拓片 图片提供:陕西乾县乾陵博物馆

以刀代笔的石棺线刻画

进入唐代之后,在南北朝流行的一些石质葬具,如石门、石棺椁等在唐依然沿用。在唐代考古发掘中,这些葬具多有发现。石刻线画的技艺也在这些石件上得到了延承,并且反映着唐代绘画风格的时代特征。

如果说减地平面雕刻和浮雕更接近雕塑的范畴,那么至唐兴盛的石椁阴线线刻画,则更倾向于绘画的表现形式。

汉和南北朝时期所谓的“石刻线画”,一般多数属于“减地式浅浮雕(平雕),纯用阴线刻成的画面是极少的,真正的、成熟的石刻线画的出现则是在唐朝。

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椁上,刻有多幅宫女形象的人物画,为了表现风姿的婉丽,表现纱丝轻柔的动作,采用了流利畅达的琴弦般细线,画面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动态、神态、感情。

唐宗室淮安靖王李寿墓室石椁上的歌舞图,运用较为粗放的线条,以接近于行云流水式的线条,表现矫健的舞姿,仿佛今人用粗铅笔勾画出的舞蹈速写画面,笔简意远。

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石椁椁门上,除了表现侍者人物形象之外,还有繁丽的蔓草纹饰,为人们所称道的唐代典型的蔓草图案。

为什么线刻艺术在唐代发展至鼎盛

石棺椁的使用被认为是在品官等级之上,封建皇帝特许的一种恩典,是“事出特制”的特例。唐代丧葬制度比较严格,《通典》棺椁制载:大唐制,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

“制度”主要是限制普通人使用石质葬具,扭转北朝以来石质葬具使用混乱的局面,并以此来限定墓主身份。在已知使用石椁的唐代墓葬中,墓主大多为正二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极少数开国功臣。

解启鹏说:“南北朝时期的石椁上也有相当多的浮雕、阴线线刻等装饰,但阴线线刻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是唐代,唐代石椁上运用纯阴线线刻进行装饰是最多的。北朝虽然也有线刻装饰,但主要还是浮雕居多。”

这种倾向于绘画表现形式的雕刻手法之所以在唐代发展至鼎盛,跟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其中一个高峰时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有据可考的唐代画家近四百人。各地知名画家大多汇聚长安地区,可以说,长安绘画是当时中国画坛的浓缩体现。绘画影响到墓室雕刻技艺必然趋势。

解启鹏说:“线刻绘画在唐代发展兴盛,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多。唐代经济高度发达,书画艺术空前发展的因素都有影响到阴线线刻画的风格。并且相比浮雕制作,线刻更为方便快捷,也能体现更多内容和形式。另一个原因是皇家也有足够的经济来支撑墓葬建筑艺术的建造,无论是线刻还是浮雕,都极尽奢华,而这种易于保存的雕刻艺术形式就成为他们用来体现整个墓葬制度和规格的必然手段。”

“唐之前的陵墓建筑虽然没有那么宏大,但是浮雕制作非常精良。唐代的陵墓许多都是依山为陵,陵园面积也比较大,所以线刻画这种便捷快速的雕刻方式就得到了大面积使用。”解启鹏说。

唐 乾陵懿德太子墓石椁拓片 图片提供:陕西乾县乾陵博物馆

本文参考文献

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

赵超:《汉唐之间的石刻线画》 原文刊于:《文汇报—文汇学人》2016年6月17日第9版

猜你喜欢
阴线画像石浮雕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浮雕圆圈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出错的浮雕
变盘节点上的一组K线形态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K线的秘密:旭日东升
K线的秘密:具诱多与诱空双重身份的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