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衍生品的商业化的发展与趋势

2018-11-24 03:55倪一曼
消费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跨界

倪一曼

摘要:本文对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将国内外艺术商业的对比,分析了艺术衍生品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如何才能让艺术衍生品拥有大众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产业链,激发艺术与大众人群的全新触点。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 跨界 艺术酒店

艺术衍生品。一种全新的艺术授权商业模式,它让艺术作品商业化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有其艺术作品的原始价值,是拉近艺术与普通民众距离的全新桥梁。国内造就艺术衍生品处于尴尬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与商业的对接高度往往过高,所谓是大众消费,我们的视野就不能一味地站在艺术的角度去看商业,目前很多艺术衍生品只是艺术作品的替身,它只和艺术有关,衍生品充斥着艺术家的自我假想与开发者的主观理解。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和生活、时代发生关系的艺术衍生品才会有大众市场。

当商业操作使艺术品失去其唯一性的特质,复制得越多其价值就越低,这一点造就了艺术衍生品本身就是个矛盾体。那如何在艺术品和商品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呢?产品的限量决定了产品的价值的厚度,产品的工艺水准、质量和细节决定其價值高度;优秀的设计师决定了产品是否能成为艺术衍生品。因为艺术作品在工业化复制的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多少艺术血统完全取决于那位设计师。通俗上讲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衍生品的载体,比如:版画复制品、服饰配饰、陈设家居、文具玩具、生活用品、文化礼品等等,设计师如何将艺术精神合适的放置在这个载体内,直接决定的艺术衍生品的生命力。艺术家的个人标签可以成为这个产品未来的价格标杆,但最终内容与品质将决定一切。个性化、客制化的艺术衍生品将会是未来市场的趋势。如艺术酒店来说,所有的客房以及公共空间都将融入艺术作品的精神。艺术衍生品会配合空间的需要进行定制,使整合酒店内的空间如同艺术展览一般。在保证了艺术衍生品与互补空间的独特性的同时保证了每个空间都能赚钱的商业价值。

艺术衍生品的定位是大众消费品,这个市场的受众面广、消费者人数大,的确应该有很好的前景。但国内与国外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国外,通过购买衍生品,是普通百姓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发生关系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平价艺术让优质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定价并不高,一般工薪阶层都能买得起。而在国内,艺术衍生品的价格还是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国内知名艺术家的复制版画作品。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因此艺术衍生品成为了另一小人群的热衷之地,富人们会选择用艺术衍生品来投资、收藏、送人情、撑门面,这也造就了国内艺术衍生品起步晚、底子薄,但交易额却较高的现象。

现今艺术衍生品的销售途径会有以下几种:一是附属于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旗下的零售艺术商店:二是逐渐走实体店的品牌化发展:三是电商平台。就目前国内的艺术衍生品来看,主要通过依附于艺术馆、美术馆的实体商店来销售,没有成熟的艺术衍生品电商平台。同时国内的艺术衍生品商店分类参差不齐,商品陈列无主次之分,没有针对某类产品集中性展示的规模。多为分散式经营,品类多款式少,如同隔靴搔痒往往让前往的客户无法尽兴,更远远没有达到实现O2O客制化的高度。

国内艺术衍生品,这个国民大众艺术MKT的商业化如何走下去?首先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艺术审美能力的普及教育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毕竟大众收入与消费水平是衍生品业发展的前提:其次是如何沉下心来做一些创意新颖别致、做工精致又于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让艺术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服务更多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群。这点取决于具备艺术鉴赏专业背景与非凡创意的产品设计师的二次创作,所有艺术衍生品都是依附于艺术品而存在的,成功的艺术衍生品我们完全可以像阅读艺术家的作品一样从其衍生品中间清楚地读出艺术家的精神存在:最后是对艺术家与作品的选择,能够开发成为衍生品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与生活紧密融合、接地气的,具备生活气质,人文品味的艺术家。

案例:万和昊美艺术酒店

万和昊美艺术酒店在处理酒店与艺术如何融合上有别于其他一般的艺术酒店。酒店中的艺术品脱离了“自我”。与酒店的展示空间以及气质彼此融洽。具体而言,万和昊美艺术酒店拥有ONEHOME酒店博览会、户外雕塑绿地、以影像、摄像为主题的Art Bar、以艺术衍生品位主题的Art Shop等等。

万和昊美酒店占地近5.5万平方米,共有15层。酒店大堂由法国国宝级建筑设计师尼埃尔设计,将云风水木等中国元素加入环境结构: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师高超一、日本设计师小川训央设计餐厅:值得一提的创意是酒店有包括毕加索、达利在内的20余间艺术大师房间,房间中放置毕加索的AP版画、培根的版画,在达利房间中配备有整套的相关版画、雕塑、杯子、书籍。酒店空间作品涉及100多位艺术家,包括谷文达、徐冰、周春芽、杰夫昆斯、草间弥生的作品。在未来,酒店会给策展人、独立艺术家、媒体留出一些互动空间。

猜你喜欢
跨界
跨界
跨界
跨界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科学家也玩“跨界”
跨界设计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跨界通平台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