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

2018-11-24 03:55马经义
消费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职学生培养策略

马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经典诵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的“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四三模式”。详细阐释了依托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并解析了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种核心能力的“三三读法”和“三三教法”的内涵。本文为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提供了新视觉和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经典诵读 培养策略 四三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坚定一个民族的强盛最终应该表现于文化的繁荣与自信,越强大的国家它的固有文化保存并传承得越完好,一个衰弱的国家它的文化总是支离破碎,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大学生群体成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其中的高职学生也不例外。作为高职院校,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的能力从而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对于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含义是什么?换而言之,通过经典诵读到底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第二高职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何如?第三基于现状构建何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第四除了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用还有那些活动可以辅助培养从而增加参与度与趣味性。不难看出以上四个问题够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思路,只有在这条清晰而富有逻辑的思路下探究策略与方法才是有的放矢,否则就会离题千里。下面我们逐一探究:

一、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含义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高技能是从专业学习中获得的,而高素质主要是从文化学习中获得的,经典诵读就是培养这种高素质的路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高素质的获得是从高能力中来,换句话说,素质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能力目标的基础之上的。何谓“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能力就是一个人的认识力和辨别力“它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心理特点的综合”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能力是具有可迁移性的,它是学生从具体的知识中提炼出来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操作法等综合而成的行动力。这种行动力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可以生产创作出其他的知识与技能。那么经典诵读到底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能力:

第一、阅读能力。从字面上讲就是看书的能力,其核心在于通过阅读获取相关的信息并有所领悟。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能力就是“自能读书”,会不会阅读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他们实现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的基本功。

第二、思考能力。思考是一种思维活动,但是有思维并不等于有思考,因为思考是思维的高阶,它是以事实、数据、图像等作为依据通过已有的原理与方法推演出来的具有系统化和逻辑性的能力呈现。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思考具有獨立性和创造性,它是一个人的自主思维。思考能力的强弱往往成了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标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思考能力是完成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关键能力。

第三、表达能力。所谓表达是指“把自己内化了的知识赋予能够传递给他人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的过程,或是由于外化而得以表现的内容。”一个人能够准确的表达,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判断,这一切都是通过阅读和思考产生出来的外显,所以表达能力是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是经典诵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含义就是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三种核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完成能力培养实现素质目标达成的过程,进而让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最终实现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高职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掌握高职学生经典诵读的状况.为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我们专门制定了一份问卷调查,希望通过真实的数据为本研究做支撑。问卷设置了八个问题,在省内选择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实施问卷,最后调查分析情况如下:

①你觉得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吗?问卷结果,9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2%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即可。无人选择“没有必要了解”项。②面对当前的“国学热”,84%的学生认为这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1%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知识的延续而已。5%的学生认为这是学术界的炒作。③你觉得传统文化对你的生活、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9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3%的学生认为只是一种消遣的方式。无人选择“没有影响”项。④日常生活中你会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吗?调查结果有5%的学生经常阅读。12%的学生偶尔阅读。83%的学生从不主动阅读。⑤如果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著作。你会选择什么?97%的学生会选择小说、诗词或散文。2%的学生选择了先秦诸子经典。1%的学生选择学术文献典籍。⑥你认为自己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最缺乏什么?92%的学生认为缺乏阅读的方法。8%的学生认为缺乏阅读环境。无人选择缺乏“阅读的书籍”项。⑦通过阅读中华经典你最想获得什么?79%的学生想获得阅读、思考以及表达能力。11%的学生想获得广博的知识。10%的学生想增强自信。⑧你愿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一门《经典诵读》吗?调查结果,92%的学生愿意。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无人选择“不愿意”项。

从以上八个方面的问卷结果来看,在高职学生的意识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任然是很重要的,并且认可了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素养的提升,而且愿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经典诵读课程,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表达能力,增加知识面,树立自信。与此同时,在问卷结果中我们又看到了与前者相矛盾的一面。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不会主动阅读经典,像先秦诸子类的学术经典更是无人问津,相比较而言高职学生更愿意选择可读性强的小说、散文以及诗词类的文学经典作为自己阅读的对象。从这份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影响高职学生经典诵读效果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以及经典诵读文本选择的范围和内容。

三、高职学生经典诵读“四三模式”的构建

基于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构建了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模式——“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四三模式”。此模式的构架如下图1所示:

(一)“四三模式”的内涵

首先需要解释这套培养模式中有哪四个三。第一个“三”是指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三种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第二个“三”是指经典诵读内容选自三种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每种文学体裁的内容选取以时间为纵向,以作者为横向。第三个“三”是指经典诵读内容的“三三读法”。诗歌的三维读法——时间维度、诗人维度、意向维度。小说的三层读法——读名著故事、读中国文化、读哲学意蕴。散文的三境读法——读环境、读心境、读文境。第四个“三”是指诵读能力培养的“三三教法”。其中包含三个维度。教师维度运用讲读、导读、引读三种方式教学。讲读是指教师从理论层面讲阅读方法。导读是指教师使用阅读方法讲具体作品,进行示范性阅读。引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运用相应的方法尝试性地阅读作品。学生维度围绕阅读、思考、表达三条线路进行训练。学生独立选择具体的作品,运用相应的方法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评价维度使用考常识、写评论、做演讲三种方式完成考评。考常识是指以考试的方式对文学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考评,此项针对学生的阅读基本能力进行评价。写评论是指老师指定作品,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对作品进行书面评论,此项针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评价。做演讲是指学生将自己的书面评论以演讲的方式讲授给听众,此项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考评。“三三教法”是基于黑格尔“正反各”的哲学理念,融合教、学、练、做、评等方式,让学生达到对经典诵读方法的掌握,从而实现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种核心能力的提升。

(二)“三三读法”的内涵。

这套“四三模式”针对的是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其中的“三三读法”是该模式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环。所谓“三三读法”就是对诗词、小说、散文三种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使用原本并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在实际运用中以适不适合阅读者为衡量的最高尺码。

针对诗词,我们提出了“三维读法”,分别从时间维度、诗人维度和意象维度来解析一首诗词作品。所谓时间维度就是将诗作放置到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来解读,这个维度可以让学生看到诗词演变历程中的变化与内在律动,理解不同时代会产生出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所谓诗人维度就是突出诗词作者的身世背景与生命轨迹,理解诗词作品是在诗人何种生话际遇中产生出来的,从而解读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所谓意象维度就是以诗词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事物为对象,理解诗词作品写作的技巧与技法,理解诗人如何将人、境、物、情等元素协调在一起,从而达到“意与境混”的创作境界。

针对小说,我们提出了“三层读法”分别从读小说故事,读中国文化,读哲学意蕴三个层次完成小说文本的解析。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最强的,所以读懂故事是进入小说的第一层。一部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其中一定承载着孕育它的文化基因,所以在读懂故事的前提下梳理文本中的固有文化就成了解析小说的第二层。读小说文本中的哲学意蕴是第三层,因为经典的本身是可以激活生命的,所谓“激活”就是生命个体在小说文本故事中得到了一份感悟,这份感悟可以开启对生活、工作、情感等等的新认识,这就是哲学意蕴的启示。

针对散文,我们提出了“三境读法”,读环境、读心境、读文境。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将时间环境、空间环境以及自己的心境高度融合起来,再用文字凝练升华形成特有的文境,最终形成散文作品,所以指导学生赏析散文就从“三境”入手。

“三三读法”的好处就在于能让高职学生记住阅读路线和层次。在学生心中构建了一种符合阅读文体的具体方法,学生根据这种方法就可以深入而全面地赏析名篇名作了。

(三)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要求。借用高科技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学生课堂参与度更高,已经成了当下高职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在这种新趋势之下,传统教学观念就应该逐渐向信息化教学观念转变。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指学生和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的双边教学活动。

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是从硬件上来说的信息化资源。例如网络覆盖的区域。计算机与手机终端的使用等等都是构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必不可少的资源。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从课程教学角度来说的课程资源,例如微课、动画、音频、视频等等。这些资源可以从多角度多渠道刺激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阿三是信息化教学平台,主要是从师生互动上来说的信息化软件平台,这个平臺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教学互动。依托这个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在课中进行课堂任务驱动,在课后现实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并收集各种教学信息反馈,做出客观的教学评价,这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教学虽然是时代的大趋势,但是信息化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今天看来是信息化的技术,明天也许就是教学的常态了,所以信息化教学永恒不变的是教学。是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那么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构建的是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

(四)“四三模式”的创新性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四三模式”的创新点在哪里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从原有经典诵读立足于素质培养转变为立足于能力培养。因为素质的达成是需要通过能力来完成的。意味的强调素质提升而弱化能力培养的过程,一切目标都是空中楼阁。第二,在遵循教学规律以及高职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小说、散文的“三三读法”。“三三读法”的提出改变了高职学生经典诵读宏观教学研究的思路,从经典教学法的微观入手,从而研究针对高职学生学情的教学法。“三三读法”为经典诵读从素质培养转变为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找到了具体而可行的方法。第三,以现代信息化教学为依托,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策略。

四、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辅助方略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四三模式”偏重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法研究,然而经典诵读能力培养还需要从课堂以外的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推进,所以这种辅助性的方略也是构成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路径。在这方面各高职院校已经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辅助方略。第一,建立学生经典诵读的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经典诵读活动。第二,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定期开设经讲座。建立系统而规范的讲座课程。第三,建立院系经典诵读比赛,秉承严肃公正的态度定期开展比赛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第四,用环境育人的理念营造经典诵读环境与氛围。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高职学生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