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研究

2018-11-28 01:52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译介受众民族

白 蓝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中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都是由翻译作为桥梁来实现的。而一种文化的对外传播靠单纯的翻译无法达到本质需求,所以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要进行翻译须有合理的译介来完成。相对直接的文本翻译,文化译介因其保留了原语的文化内涵,向受众呈现了最真实的原语文化。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从宏观来看,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翻译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推介力度远远落后于外国民族文化的汉译”[1]。 从微观来看,现今关于我国体育文化方面的外译成果不多,有关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研究屈指可数。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体育译介”为篇名进行模糊检索,发现1994年至2017年,有关体育译介方面的论文仅有2篇。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意义、困境、传播出路等方面进行探究,既可丰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又可助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去,进而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意义

1.1 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传播,有利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自信

2008年9月29日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号召,为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指明了方向。体育强国是一个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体现,不仅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等硬实力,还包括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体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尴尬,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出现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和文化生态的破坏。

目前我国民族体育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学者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译介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这将影响到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利于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因此,加强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传播,可让受众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所蕴含的“自然养生”的思想及“天人合一”的生命观,逐步转变西方国家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偏见和误读,进而认可并接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我国对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自信。

1.2 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传播,有助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科学谋划和战略思考;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强国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特别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强国强种、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存续、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外国人而言,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是神秘而晦涩的,因此,准确的民族体育文化译介,可以向受众清晰地表达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逐步使他们了解、认同甚至推崇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扩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提升中国国际体育话语权。

1.3 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传播,有益民族国家建设的民族自信

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是推动国内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征程[3]。在此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也肩负当代使命,为民族国家建设助力。

首先,民族体育文化是国家安全与强盛的基石。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而民族传统体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民族体育文化为民族国家的治理与建设奠定文化根基。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理念,为增强民族团结献力。再次,民族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民族自信[4]。因此,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准确译介,可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民族国家建设方面的风采,提升民族体育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民族国家建设的民族自信。

2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困境

2.1 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专业翻译人才缺乏

译介工作既是一座桥梁,又是一道屏障。民族体育文化能否在异国开疆拓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译介的效果。当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主要困境是缺乏优秀的译介人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对外译介职业人员紧缺。我国的译介人才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据统计,中国目前有3 000多家专业翻译公司,相关从业人员有50多万人,职业翻译超过4万人,但真正能胜任中译英定稿的高级人才不足百人[5],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的高级译介人才则更是寥寥无几。(2)翻译质量不过关。由于我国职业译介人员奇缺,从事译介工作的大多是业余人员,因此民族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译介质量难以保证。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存在翻译生硬、翻译艺术水平不高、语言质量差等问题,外国读者很难接受,再加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相对较弱,导致民族体育文化难以进入国外主流渠道,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目标难以实现。

2.2 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数量较少

我国文化输出长期存在着“中西贸易逆差”,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中,中国文化占世界文化市场上的比重仅8%,而欧盟所占的比重为30%,美国所占的比重最高,达到了39%;在20世纪100年间,国外翻译的中国著作不超过500册,但中国完整翻译了近10万册的西方各类著作书籍。[6]近年来,我国仅对外售出了不到700种的国内版权,但我国每年购买了7 000多种国外版权,每年国外版权的购买数量是我国对外售出国内版权数量的10倍[6]。

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近30年的译介为例,翻译为中文的西方著作有近1 000本,而中文著作翻译到西方国家的只有33本,其中有关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著作则未见到[7]。为实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2004 年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出,截至 2015 年底,该计划已经资助了3 749种图书的对外出版[8],然而由于对外输出渠道单一,过于倚仗出版机构,因此实际仅有1 745种图书在国外资助出版,实际出版率仅46.5%[9],输出效果不理想,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薄弱,对外传播渗透能力指数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的20%,中高收入国家总体水平的50%,美国的17%[5],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着世界各地90%以上的新闻[5]。在国外,购买有关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书籍的主要是海外华人,且中国输出的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的书籍如武术甚至还是中文,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海外传播影响力较弱。

2.3 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方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对外译介的方式主要有归化和异化两种,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归化翻译是以目标文化为根本的翻译,容易使目标受众理解并接受译文,但可能导致某些源语文化信息因子在某些情况下缺乏。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根本的翻译,保留了源语文化因子,但可能会造成受众因对源语文化的知之甚少而产生理解上的迷茫或歧义。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中,为使受众能够理解译文,翻译人员常采用归化策略。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如果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这些民族文化在翻译后就不能有效的保留原文化精髓,进而难以对这些文化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之中进行保鲜。而译介中的异化,是在译介中保留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的有效手段。“异化翻译在进行民族文化输出时更能保鲜文化,不至于造成本土民族民俗文化流失”[9]。

异化方法区别于归化翻译最大的特点,就是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所翻译的内容对目标语的语言、语法规则进行改变,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翻译守则,从而使翻译内容更为灵活,可以很好地保持其目标语言之中的文化主体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使用异化的译介方式,在对外传播时,能对其文化进行保鲜式处理,既可留存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精髓,又可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进行区分。例如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反映了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对于“摆手舞”的翻译,一般归化翻译为“Swaying Arms”,把“摆手”译为目标语“sway(摇动)”与“arms(手臂)”,强调土家摆手舞动作上的手臂摆动。但是,受众通过文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该舞蹈为土家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受众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译文。如果把文本用异化手段进行处理,可以被译为“Tujia Hand-waving Dance”,该文本结合土家族的文化背景,并对文本进行了增补。增补是指在翻译中,根据原文语义、语法和修辞的需要,在不改变原文语义信息的前提下,适当添加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摆手舞”属于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译者直译了“土家”的拼音“Tujia”,能让没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受众者更好的理解文本,突出土家族的特色文化。可见,通过异化翻译,可使民族舞蹈的属性得到很好的保留,确保其民族特色得到极大的彰显。

2.4 民族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译介内容单一

西方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西方也将其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也曾是强势文化,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带有过多的“防御文化”的特点,再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屈辱的百年历史,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自信,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成为落后标志。改革开放后,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民族体育项目也加快了文化输出的步伐。可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体育重视的是技术对外传播,以初级的动作、套路演示为主,以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为终极目标,而以书籍、期刊文字资料,影视图像、网络媒体等形式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译介的较少,民族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译介内容单一。

3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出路

3.1 构建人才体系,建设人才队伍

(1)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对民族体育文化译介进行统一规划,在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数量、内容、经费、人员组织、培训及出版发行等方面均实现制度化,形成翻译、出版和发行的联动机制,为当前分散的民族体育文化译介工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2)拓宽翻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渠道。高校是培养翻译人才的第一阵地,在人才培养计划、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教学层次和教学环节中,能适应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需求,能为民族体育文化的译介传播及文化可持续发展服务。社会也是民族体育文化译介人才培养的可利用助力,可通过国外研修、短期培训、人员互派、科研合作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翻译团队,以弥补高校硕士专业培训的不足。(3)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元模式,以多种专业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改变只由外语专业培养人才的一元模式。加强民族体育文化译介传播的师资力量建设,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专门的民族体育文化译介培训。鼓励各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互培计划、互用计划。重视翻译教学,创新翻译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汉外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而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汉译英人才。(4)加强海内外翻译人才资源的普查,构建翻译人才库、中外作家库、重点项目库,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搭建多语种的国家级译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活动,全方位推动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中国体育故事”。

3.2 重视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语境”转换,拓宽传播的文化路径

3.2.1 根据译介受众的语言环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当今世界,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逐渐深入和扩大,在此背景下,译者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豪感,在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进行翻译时,应基于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根据译入语语境,采取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相结合,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策略,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与归化的方法。例如对于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以“异化”为主,而处理非典型的中国元素,则采用“归化”翻译。这样既考虑到西方受众接受民族体育文化时可能产生的理解障碍及心理冲突,也有助于彰显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最终达到弘扬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目的[10]。

3.2.2 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要关注受众的文化背景

受众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理解会存在差距,进而影响到其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接受及认同。这就需要民族体育文化译介要针对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展开工作,以目标受众的视角衡量翻译的准确性及合理性。目标受众的“期待视野”对民族体育文化译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围绕目标受众的各种因素开展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翻译的标准和尺度要从不同的纬度构建,这样可让目标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认同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内容。

3.3 打破民族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译介的“壁垒”,降低传播的文化门槛

(1)多渠道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主动宣传,如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我国的国际体育明星进行“文化包装”,通过西方汉语学校、孔子学院、海外华人社团和网络平台等进行宣传,让西方国家更多地理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我国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的体育影像产品、体育电子刊物、体育书籍等加强译介。(2)借当代“东风”,保护传承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民族体育文化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将中国传统武术、五禽戏等凝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精华的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出,以“打包”(包含发展史、文化内涵、项目特点)的形式制作成书籍、电子刊物、音像制品,并对它们进行译介,推向国外文化产品市场,以进一步扩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推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兼容。民族体育文化要走向世界,就不能与当地文化相冲突,而应该有选择性地输出产品。该产品既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又能唤起人类共同情感。武术可担当起重任,能作为文化输出的先锋。海外热播电影《李小龙传奇》《少林寺》等,说明国际社会已普遍认同中华武术,因此选拔武术作为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可有效打破文化壁垒,降低传播的文化门槛。

3.4 优化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内容体系

3.4.1 以文字资料为内容的译介,凸显民族体育文化的思想性

民族体育文化的主体应以书籍、期刊两种文字资料形式呈现。以文字为主体的书籍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虽然我国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重视及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已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如白晋湘教授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学》、霍红教授的《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等等,这些著作很好地揭示了少数民族体育各方面的特征及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这些优秀的成果应当是译介文字资料的核心内容。

3.4.2 以影视图像为内容的译介,凸显民族体育文化的观感性

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不仅限于文字形式呈现,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也以影视纪录片或是图片形式展现。从人类认知途径来看,影视图片等图像文化信息是人类对文化事物最为直观的认知,而且民族体育文化的影视图像也是一种肢体动作的视觉展示,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及感染力,极大地促进了不同语境下该文化的国际传播,所以这些影视图集在译介中同样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影视图片能给予人们视觉的认知,但是对于少数民族体育身体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还是需要通过文字或语言论述才能使受众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影视图像的译介主要是对于一些影视纪录片中的字幕、解说词与图像的相关文字说明进行翻译,从而使其他语言受众群体能直观认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

3.4.3 以网络媒体为内容的译介,凸显民族体育文化的平民性

现今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截止2016年底,全球网民人数约 3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7%[11]。可见,在信息科学技术时代,民族体育文化译介中以网络媒介形式进行传播必将是我国对外输出民族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繁荣,网络媒介的网站将涵盖越来越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信息,这些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的网络媒介信息通过译介,可使其他语境的广大网民免费获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第一手资源。其他语境的广大网民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了解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进而习练民族传统体育,凸显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平民性。因此以网络形式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译介,既突出了译介传播形式的创新,又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

3.5 重视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的“传统”保护,提升传播的文化竞争力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译介中,译者应有足够的理由坚持文化自信,保持民族身份,克服文化焦虑以及矛盾心态。唯有如此,在翻译时译者才能处理好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语言和艺术问题,才能做到突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统”属性,才能使受众更好地认知并接受民族体育文化,从而使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民族体育文化译介中译者还应彰显文化的主体性。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译介时,应坚持文化主体性,否则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在他者镜像审视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有可能因文化自卑而湮灭于历史之中。作为民族体育文化,只有坚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才能使源语文化融入到译入语文化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有效调动译入语受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兴趣,使其持续保持对民族体育文化求“异”的好奇心,如此可破解他者镜像,进而有助于增进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同时也有益于保护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4 结语

民族体育文化译介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创新发展。通过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有效译介,有助于传播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当前我国对民族体育文化译介及对外传播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对外译介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构建翻译人才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其次要以受众的国际文化认同为突破口,选择能反映民族体育文化精品的项目;再次,民族体育文化译介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和方式,坚持“异化翻译”为译介手段,优化民族体育文化译介传播的内容体系。只有选择适当的译介传播策略和方法,有选择性地对外传播精品译本,尊重文化译介传播的基本规律,民族体育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异国开疆拓土,民族体育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1] 张婷. 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思考——以武陵地区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4):154-156.

[2] 王资博.中国梦视野下文化强国建设的功效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118-123.

[3] 王广虎,冉学东. 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基点和解读语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4):72-80.

[4] 王纯.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问题、使命与取向—基于民族国家建设视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64-68.

[5] 邹命贵.论文化输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85-86.

[6] 肖群. 我国民族文化对外译介问题的多维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0):154-157.

[7] 刘静. 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117-121.

[8] 魏清光,曾路.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成效与不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91-196.

[9] 吴斐. 异化翻译观下的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译介与传播[J]. 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0):121-124.

[10] 刘静. 论文化自觉意识观照下的儒家典籍的译介[J]. 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199-201.

[11] 199IT. ITU:2016年全球互联网覆盖率将达47%[EB/OL].[2016-11-23].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40061.html.

猜你喜欢
译介受众民族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