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阅读教学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

2018-11-28 07:11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卢小梅
师道(教研)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赏析想象课文

文/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 卢小梅

现行的九年义务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无不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赏析教材优秀片段,在会听、会读、会说之后,将想说的、想写的,源源不断地流淌于笔尖,让 “言”与 “文”融汇于学生思维与行为。

一、思 “空留余白”点,以写促读

课文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这时候,作者往往会运用 “留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钻研教材时,教师应善于发现这样的留白片段,引导学生在 “写”的实践中对文本理解得更深,促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世界实现和谐共振、协同发展。

人教版第十二册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这一片段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课文没有详细刻画居里夫人如何溶解、沉淀、分析,作者简练的表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教学时配乐插入居里夫人提炼镭的相关资料。乐、图、文相并渲染,在这样的赏析下,学生领会“溶解、沉淀、分析”这六个字蕴含实验的繁琐、艰辛。学生的心灵被触动时,教师出示练笔: “简单的六个字后,是居里夫人提炼镭的繁琐实验,你想说点什么?试用一首凝练的诗表达你此刻的感受。”“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挖掘教材语言凝练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情的因素,学生疾笔成文。

挖掘并赏析课文中 “留白”的精彩片段,激荡了学生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此时,巧妙插入小练笔训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以写促读。

二、品 “优美句段”,读写相融

李广田曾这样定义文学欣赏:“喜欢读并且读了以后觉得喜欢。”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表达经典、表达情意精彩的语句、片段。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引领学生赏析作者的写法,领悟作者的妙笔生花,让学生 “读了以后觉得喜欢”,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模仿的动机……训练效果立竿见影。

(一)赏语言,仿表达

课文是仿写的对象,相当于把课文当做学习写作的 “例文”。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经典的语段,读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体悟,读着、说着,就模仿成文了。

1.拟人句段

人教版第九册 《山中访友》一文的第五自然段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此片段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呈现人与大自然的亲切。教学时,互换角色模拟情境朗读课文,一组学生是作者,走入山中;一组学生是山中的景物,应声做动作回应;读着,演着,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演的学生兴致勃勃,读末,教师相机出示练笔:再想一想:这山中还有哪些朋友,等着作者访问呢,继续走进山中,跟山中的 “朋友”打招呼。出示练笔:你好, ____的____!你____。在这兴趣黯然的情境中,学生模仿作者诗一般的语言、韵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

2.排比句段

人教版第十二册 《匆匆》一文,堪称经典,这一片段更是过目难忘: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式,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展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教学时,伴音乐反复诵读,诵至情生时插入练笔环节: “生活中哪些事情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呢?出示生活的场景:早读、写作业、看电视……”学生或看图片,或回想生活细节,模仿作者的语言感悟时间消逝的瞬间,笔下不乏灵动的文字。

3.倒装句式

《颐和园》这一片段可谓匠心独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作者用倒装句式,先细致描写景点的特点,再点出景点的名字,抒发步行已久,终于看到慕名已久的八角塔、佛香阁的喜悦之情。教学时,师生合作朗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倒装句式,教师适时出示练笔:你们游过哪些地方,那里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也用这样的句式来抒发情感。可以写广州塔,珠江……。出示片段: _____, 那就是____。

(二)赏描写,仿刻画

说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情趣的实践,茁长、强大、呈现。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手法细腻,生动传神的片段。学习这样的课文,应赏析这样精彩的段落,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弄清逻辑结构,体会表达精妙,迁移运用文本语言。

1.外貌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开头一段是一个精彩的人物描写片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从凤辣子的头戴、项带、身穿……等,言之有序地刻画出凤辣子雍容华贵的形象。教师把这一段作为训练学生如何刻画人物的重点训练,赏析此片段时,先读主干,再逐步添加修饰成分,让学生在有层次地朗读中,感悟凤辣子的形象,感悟作者精妙的写法。再模仿此片段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地写身边的一个同学,很快,人物的鲜活形象呈现出来了。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精彩的语言描写,总能将作品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刻画,尤其恰当、精彩。课文片段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向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教学时,先创设情境读这一句简单厚重的语言,再质疑:为什么班长说得如此短、快?学生在释疑中体会了在特定环境下,尤其是危急的情况下,人物的语言简短明了才符合意境,彰显人物精神品质。悟后,出示练笔:激烈战斗中,其他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可以加上动作、神情。也可以写激烈的球赛中队员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细腻的描写片段,赏析后练笔成效更显著。陶行知先生在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揣摩演示、反复朗读、情境想象等途径赏析教材,学生得以理解、感悟,激发了学生仿写精彩语句,经典片段。

三、重 “意犹未尽”处 以读促写

有些课文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 “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教学中,把这种 “余音”挖掘出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情感、情节,通过想象,进行续写,创设一片创作的天地。

《穷人》一课的结尾片段:“‘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教师设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将面临什么困难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凡卡》一课的结尾片段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课文以凡卡的梦结束课文,有什么深层的含义?爷爷能收到信吗?如果不能收到,凡卡梦醒时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质疑、讨论,这样的赏析环节激发学生续写故事的欲望。

教学中,重视文章 “意犹未尽”的片段,质疑、想象、讨论……激发学生练笔欲望,拓展延伸,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对文本意蕴进一步开拓,真正体验 “我手写我心”的练笔之乐。

语文教学是灵动的诗篇,是真情的演绎。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潜心会文,充分发挥教材典范的作用,赏析教材精妙处,以此激发学生写的欲望,落实练笔,既能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又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真正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赏析想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
步辇图赏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